一种小水线面双体引航船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2893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1:1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船舶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小水线面双体引航船。其包括船体,所述船体从船首到船尾依次垂直设置第一舱壁、第二舱壁、第三舱壁、第四舱壁和第五舱壁,第一舱壁、第二舱壁、第三舱壁、第四舱壁和第五舱壁分别上下贯穿整个船体,船体上从船首到船尾设置主甲板,所述主甲板下方设置连接桥;所述连接桥内船首位置设置船首空舱,船首空舱和船尾之间中部依次设置压载舱、第二通道、日用燃油舱、第三通道、生活污水舱和上平台第二空舱。本发明专利技术多个垂直设置的舱壁上下贯穿整个船体,对船体起到分隔支撑的作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船体包括连接桥、支柱和潜体,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船体稳定性,配备灵活的升降梯,使得引航员能更加安全地登乘到大船上。乘到大船上。乘到大船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小水线面双体引航船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结构
,尤其是一种小水线面双体引航船。

技术介绍

[0002]引航船是用来接送引航员上下大船的工具。引航员每天要面对不同的船舶,不同素质的引航人员以及不同的海况和天气,因此引航工作的风险很高。为了尽量降低引航工作的风险,需要为引航员提供一个较为稳定的登乘条件。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申请人针对上述现有生产技术中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合理的小水线面双体引航船,能够大大提高耐波性,使得引航员能更加安全地登乘到大船上。
[0004]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一种小水线面双体引航船,包括船体,所述船体从船首到船尾依次垂直设置第一舱壁、第二舱壁、第三舱壁、第四舱壁和第五舱壁,第一舱壁、第二舱壁、第三舱壁、第四舱壁和第五舱壁分别上下贯穿整个船体,船体上从船首到船尾设置主甲板,所述主甲板下方设置连接桥;
[0006]所述连接桥内船首位置设置船首空舱,船首空舱和船尾之间中部依次设置压载舱、第二通道、日用燃油舱、第三通道、生活污水舱和上平台第二空舱,压载舱左右两侧分别并排设置第一通道和上平台第一空舱,第一通道内设置锚链舱,第二通道、日用燃油舱、第三通道和生活污水舱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机舱,上平台第二空舱左右两侧分别并排设置第四通道和舵机舱;
[0007]所述连接桥底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上平台,上平台下方通过支柱连接下平台,下平台下端连接潜体;所述支柱内从船首到船尾依次设置艏尖舱、第五通道、下平台第一空舱、泵舱、舱底水舱、第六通道、第四通道和尾轴冷却水舱;所述潜体内从船首到船尾依次设置下艏尖舱、下平台第二空舱、淡水舱、下泵舱、燃油舱、中间轴承舱、尾轴舱和下尾轴冷却水舱,下艏尖舱和艏尖舱上下连通,下泵舱和泵舱上下连通,下尾轴冷却水舱和尾轴冷却水舱上下连通。
[0008]进一步的,主甲板前部两侧分别设置升降梯基座,主甲板两侧的升降梯基座中任意一个通过连接件能够可拆卸的连接升降梯,主甲板前部两侧分别设置引航平台,主甲板后部并排设置服务舱和引航员生活舱。
[0009]进一步的,服务舱顶部设置驾驶甲板,驾驶甲板上设置船员舱,船员舱顶部设置罗经甲板。
[0010]进一步的,压载舱、第一通道和船首空舱之间通过第一舱壁分隔开,第一通道和上平台第一空舱之间通过第二舱壁分隔开,压载舱和第二通道之间通过第三舱壁分隔开,平台第一空舱和机舱之间通过第三舱壁分隔开,生活污水舱和上平台第二空舱之间通过第四舱壁分隔开,机舱和第四通道之间通过第四舱壁分隔开,第四通道和舵机舱之间通过第五
舱壁分隔开。
[0011]进一步的,艏尖舱和第五通道通过第一舱壁分隔开,第五通道和下平台第一空舱之间通过第二舱壁分隔开,下平台第一空舱和泵舱之间通过第三舱壁分隔开,第六通道和第四通道之间通过第四舱壁分隔开,第四通道和尾轴冷却水舱之间通过第五舱壁分隔开。
[0012]进一步的,下艏尖舱和下平台第二空舱之间通过第一舱壁分隔开,下平台第二空舱和淡水舱之间通过第二舱壁分隔开,淡水舱和下泵舱之间通过第三舱壁分隔开,中间轴承舱和尾轴舱之间通过第四舱壁分隔开,下艏尖舱和下尾轴冷却水舱之间通过第五舱壁分隔开。
[0013]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14]本专利技术结构紧凑、合理,操作方便,多个垂直设置的舱壁上下贯穿整个船体,对船体起到分隔支撑的作用;本专利技术的船体包括连接桥、支柱和潜体,能够极大程度的提高船体稳定性,配备灵活的升降梯,使得引航员能更加安全地登乘到大船上;将机舱布置在主甲板下方,便于对主机的维修和调试;尾轴冷却水舱和舱底水舱这样的液舱布置在形状狭窄且不规则的潜体舱室中,将空间规整且较大连接桥舱室用来放置机械设备,提高舱室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专利技术主视图。
[0016]图2为本专利技术右视图。
[0017]图3为本专利技术主甲板俯视图。
[0018]图4为本专利技术连接桥内部结构图。
[0019]图5为本专利技术支柱内部结构图。
[0020]图6为本专利技术潜体内部结构图。
[0021]其中:100、船体;101、主甲板;102、驾驶甲板;103、罗经甲板;104、上平台;105、下平台;106、第一舱壁;107、第二舱壁;108、第三舱壁;109、第四舱壁;110、第五舱壁;111、船首空舱;112、第一通道;113、锚链舱;114、上平台第一空舱;115、压载舱;116、机舱;117、第二通道;118、日用燃油舱;119、第三通道;120、生活污水舱;121、第四通道;122、舵机舱;123、上平台第二空舱;124、艏尖舱;125、第五通道;126、下平台第一空舱;127、泵舱;128、舱底水舱;129、第六通道;130、尾轴冷却水舱;131、下平台第二空舱;132、淡水舱;133、燃油舱;134、中间轴承舱;135、尾轴舱;136、服务舱;137、引航员生活舱;138、船员舱;139、升降梯;140、引航平台;141、支柱;142、潜体;143、连接桥;144、升降梯基座;145、下艏尖舱;146、下泵舱;147、下尾轴冷却水舱。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
[0023]如图1所示实施例中,主要包括船体100,船体100从船首到船尾依次垂直设置第一舱壁106、第二舱壁107、第三舱壁108、第四舱壁109和第五舱壁110,第一舱壁106、第二舱壁107、第三舱壁108、第四舱壁109和第五舱壁110分别上下贯穿整个船体100,第一舱壁106、第二舱壁107、第三舱壁108、第四舱壁109和第五舱壁110对船体100起到分隔支撑的作用。
[0024]如图2所示,船体100上从船首到船尾设置主甲板101,主甲板101下方设置连接桥
143。
[0025]如图4所示,连接桥143内船首位置设置船首空舱111,船首空舱111和船尾之间中部依次设置压载舱115、第二通道117、日用燃油舱118、第三通道119、生活污水舱120和上平台第二空舱123,压载舱115左右两侧分别并排设置第一通道112和上平台第一空舱114,第一通道112内设置锚链舱113。第二通道117、日用燃油舱118、第三通道119和生活污水舱120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机舱116。上平台第二空舱123左右两侧分别并排设置第四通道121和舵机舱122。
[0026]如图4所示,压载舱115、第一通道112和船首空舱111之间通过第一舱壁106分隔开,第一通道112和上平台第一空舱114之间通过第二舱壁107分隔开,压载舱115和第二通道117之间通过第三舱壁108分隔开,平台第一空舱114和机舱116之间通过第三舱壁108分隔开。生活污水舱120和上平台第二空舱123之间通过第四舱壁109分隔开,机舱116和第四通道121之间通过第四舱壁109分隔开。第四通道121和舵机舱122之间通过第五舱壁110分隔开。
[0027]如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小水线面双体引航船,包括船体(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船体(100)从船首到船尾依次垂直设置第一舱壁(106)、第二舱壁(107)、第三舱壁(108)、第四舱壁(109)和第五舱壁(110),第一舱壁(106)、第二舱壁(107)、第三舱壁(108)、第四舱壁(109)和第五舱壁(110)分别上下贯穿整个船体(100),船体(100)上从船首到船尾设置主甲板(101),所述主甲板(101)下方设置连接桥(143);所述连接桥(143)内船首位置设置船首空舱(111),船首空舱(111)和船尾之间中部依次设置压载舱(115)、第二通道(117)、日用燃油舱(118)、第三通道(119)、生活污水舱(120)和上平台第二空舱(123),压载舱(115)左右两侧分别并排设置第一通道(112)和上平台第一空舱(114),第一通道(112)内设置锚链舱(113),第二通道(117)、日用燃油舱(118)、第三通道(119)和生活污水舱(120)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机舱(116),上平台第二空舱(123)左右两侧分别并排设置第四通道(121)和舵机舱(122);所述连接桥(143)底部左右两侧对称设置上平台(104),上平台(104)下方通过支柱(141)连接下平台(105),下平台(105)下端连接潜体(142);所述支柱(141)内从船首到船尾依次设置艏尖舱(124)、第五通道(125)、下平台第一空舱(126)、泵舱(127)、舱底水舱(128)、第六通道(129)、第四通道(121)和尾轴冷却水舱(130);所述潜体(142)内从船首到船尾依次设置下艏尖舱(145)、下平台第二空舱(131)、淡水舱(132)、下泵舱(146)、燃油舱(133)、中间轴承舱(134)、尾轴舱(135)和下尾轴冷却水舱(147),下艏尖舱(145)和艏尖舱(124)上下连通,下泵舱(146)和泵舱(127)上下连通,下尾轴冷却水舱(147)和尾轴冷却水舱(130)上下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小水线面双体引航船,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甲板(101)前部两侧分别设置升降梯基座(144),主甲板(101)两侧的升降梯基座(144)中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邬婷王伟郦羽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