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22738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1:13
本申请涉及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源,设有矩阵排列的蓝色发光二极管;光学膜层,设置于背光源上,光学膜层包括增光膜层;以及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增光膜层,用于将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换得到目标光线。通过采用辅助荧光粒子降低背光源在产品表面出射光中蓝光的强度占比,达到优化的网格不均指标,改善了具有频率模式的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源时造成的网格不均问题,有利于直接应用于传统产品,尽可能利用且不改变传统工艺,能够直接应用于现有产线,降低了产品升级的难度及成本;有利于提供在一定区域内光学波长的稳定性较好的背光模组;还有利于在简单改进后弥补传统产品不足,提升产品良率。提升产品良率。提升产品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0001]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特别是涉及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技术介绍

[0002]液晶面板在采用具有频率模式例如脉冲宽度调制模式(Pulse WidthModulation,PWM)的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光源时,例如 采用直下式Mini

LED(迷你发光二极管)作为背光源时,显示画面会出现不同 程度的网格(Grid)状不均匀纹(mura,于显示器领域指显示器亮度不均匀,造 成各种痕迹现象)亦称网格不均,较为严重时人眼能够辨识,将直接影响成品 的画面显示质量,且蓝画面最为明显,蓝色较多的画面亦较为明显;亦即会导 致网格不均,衡量网格状不均匀纹轻重程度的参数为网格不均指标(Grid MuraIndex,GMI),其主要是用来判断显示模块在一定区域内光学波长的稳定性。
[0003]以采用蓝光Mini

LED作为光源的直下式背光模组(Back Light Unit,BLU) 为例,其通过光学膜层即功能薄膜中的光转换层(Super Conversion Sheet,SCS) 转换为白光。利用强度较高的蓝光,激发光转换层中的发光粒子实现光致发光 进而得到红、绿光,最终配合蓝光混为白光;再通过增光膜(BrightnessEnhancement Film,BEF)层将光转换层出射的大视角发散光聚集在较小的角度 范围内出射,从而增加正视角的亮度。增光膜层包括基质层及棱镜层,且棱镜 层位于基质层上;光线在增光膜层通过重复反射,约50%的入射光会被反射回 去再利用,部分折射光被损耗,其中的正视角折射光的出射角范围约为70
°

[0004]但是,网格不均问题造成最终画面的出光强度存在差异,且在工艺及供应 均已成熟的前提下,大规模改变工艺则需要面临成本问题及供应链问题,且供 应链问题会进一步加剧成本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0006]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0007]背光源,设有矩阵排列的蓝色发光二极管;
[0008]光学膜层,设置于所述背光源上,所述光学膜层包括增光膜层;以及
[0009]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用于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 转换得到目标光线。
[0010]上述背光模组,通过采用辅助荧光粒子降低背光源在产品表面出射光中蓝 光的强度占比,达到优化的网格不均指标,改善了具有频率模式的发光二极管 作为背光源时造成的网格不均问题,一方面有利于直接应用于传统产品,尽可 能利用且不改变传统工艺,能够直接应用于现有产线,降低了产品升级的难度 及成本;另一方面有利于提供在一定区域内光学波长的稳定性较好的背光模组; 再一方面有利于在简单改进后弥补传统产品不足,提升产品良率。
[0011]进一步地,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荧光粒子的用量根据目标比例 设置,所述目标比例根据采用所述辅助荧光粒子之前对于所述背光源及所述光 学膜层的整体测试,所获得的光学波长稳定性指标而确定。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学膜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背光源上的光转换 层;所述光转换层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换以得到混色白光;所述增 光膜层设置于所述光转换层上。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转换层设有第一荧光粒子及第二荧光粒子; 所述第一荧光粒子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换得到第一色光;所述第二 荧光粒子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换得到第二色光;所述目标光线为第 三色光;所述第一色光、所述第二色光、所述第三色光与所述蓝光具有相异波 长或相异波段。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色光及所述第二色光分别为红光及绿光中 的一种。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色光为红光;所述第二色光为绿光;所述 第三色光为黄光或白光。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发光二极管为Mini

LED;及/或,所述发光二极 管排列形成矩阵,所述矩阵的每一阵元具有N颗发光二极管,N为大于1的自 然数且所述阵元的间距为0.45毫米至0.55毫米。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荧光粒子的位置仅对应部分所述矩阵设置。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荧光粒子的位置对应于所述矩阵的每一阵 元。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N为4或其倍数。
[002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荧光粒子以涂覆方式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 的棱镜层上且位于所述棱镜层的沟槽中。
[002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荧光粒子位于所述增光膜层的基质层中。
[002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包括步骤:
[0023]确定辅助荧光粒子的用量;
[0024]将所述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光学膜层的增光膜层;
[0025]将所述光学膜层设置于背光源上,其中,所述背光源设有矩阵排列的蓝色 发光二极管,所述辅助荧光粒子用于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换得到目 标光线。
[002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辅助荧光粒子以涂覆方式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 的棱镜层上且位于所述棱镜层的沟槽中;或者,所述辅助荧光粒子位于所述增 光膜层的基质层中。
[002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显示装置,包括背光模组及设置于所述背光模 组上的液晶显示模组;其中,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背光源,设有矩阵排列的蓝 色发光二极管;光学膜层,设置于所述背光源上,所述光学膜层包括增光膜层; 以及,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中,用于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 进行转换得到目标光线。
附图说明
[002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 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 中的附图仅是本
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 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9]图1为荧光粒子吸收率曲线的示意图。
[0030]图2为网格不均指标与发光二极管波段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0031]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增光膜层的示意图。
[0032]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结构拆分示意图。
[0033]图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增光膜层的示意图。
[0034]图6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增光膜层的示意图。
[0035]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增光膜层的示意图。
[0036]图8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增光膜层的示意图。
[0037]图9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增光膜层的示意图。
[0038]图10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背光源,设有矩阵排列的蓝色发光二极管;光学膜层,设置于所述背光源上,所述光学膜层包括增光膜层;以及,辅助荧光粒子,设置于所述增光膜层,用于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换得到目标光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层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背光源上的光转换层;所述光转换层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换以得到混色白光;所述增光膜层设置于所述光转换层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转换层设有第一荧光粒子及第二荧光粒子;所述第一荧光粒子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换得到第一色光;所述第二荧光粒子将所述发光二极管的蓝光进行转换得到第二色光;所述目标光线为第三色光;所述第一色光、所述第二色光、所述第三色光与所述蓝光具有相异波长或相异波段。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色光及所述第二色光分别为红光及绿光中的一种。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色光为红光;所述第二色光为绿光;所述第三色光为黄光或白光。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二极管为Mini

LED;及/或,所述发光二极管排列形成矩阵,所述矩阵的每一阵元具有N颗发光二极管,N为大于1的自然数且所述阵元的间距为0.45毫米至0.55毫米。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雷为
申请(专利权)人: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英特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