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子产品用铝合金壳体的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21242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10 00: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子产品用铝合金壳体的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熔化铝合金液、晶粒细化、炉内喷吹精炼、在线除气过滤、半连续铸造、挤压、淬火、时效处理、热等静压处理等步骤。其中,按照质量百分比,铝合金产品的元素组成为:S i:9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子产品用铝合金壳体的生产工艺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铝合金
,具体涉及一种电子产品用铝合金壳体的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电子产品的要求不仅注重其质量,对其外观表面的质感及触感也越来越关注。铝合金壳体能够带来无以伦比的视觉冲击感,同时具有手感细腻、防摔、抗腐蚀等优点,一直以来倍受消费者青睐,代表着高端电子产品壳体的发展方向。
[0003]一般而言,目前各种电子产品的机壳等多是铝合金经过压铸过程而形成。目前电子产品壳体用铝合金主要是6063合金。6063合金为中强度铝合金,虽然具有优异的挤压加工性能和氧化着色效果,但其强度普遍较低,满足不了消费类电子产品大屏化和轻薄化的发展要求。7003合金是可热处理强化的高强度铝合金,虽然具有强度高的优点,但氧化着色效果较差,氧化膜常常存在组织条纹、色差等缺陷,导致7003合金氧化膜质感不够细腻、光泽度低,着色效果较差等,无法满足消费者对电子产品外观件的高装饰性要求,且目前电子产品用的铝合金壳体的散热性能也有待于提高。
[0004]基于此,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产品用铝合金壳体的生产工艺,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子产品用铝合金壳体的生产工艺。
[000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0007]一种电子产品用铝合金壳体的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
[0008]步骤1:将熔化炉温度升高至770

800℃,将102铝合金投入到炉内熔化;
[0009]步骤2:保持熔炉温度不变,搅拌6

8min,静置8

12min后扒除铝液表面浮渣,循环搅拌

静置

扒渣不少于3次;
[0010]步骤3:将熔化炉温度升高至830

860℃,然后向熔化炉内加入锌锭、铝铜中间合金、铝锰中间合金、铝锆中间合金、铝钇中间合金,搅拌熔化成铝合金液A;
[0011]步骤4:将步骤3的铝合金液A磁力搅拌3

5min,再静置4

6min后再次搅拌,循环搅拌

静置至铝合金液温度降至725

750℃,保持该温度不变,扒除铝合金液表面浮渣,然后用镁笼子压入镁锭,搅拌至镁锭完全熔化铝合金液B;
[0012]步骤5:将熔炼炉内的铝合金液B排至静置炉内,静置20

30min,将占原材料总重量为0.2

0.4%的Al

5Ti

1B合金丝加入到铝合金液B中进行在线晶粒细化处理,得到铝合金液C;
[0013]步骤6:对铝合金液C取样分析合金熔液成分,按照预期分析结果补加镁与硅,采用喂入中间合金的方式添加,得到铝合金液D;
[0014]步骤7:将粉状无钠精炼剂喷入到铝合金液D中,利用氩气作为精炼气体,进行炉内
精炼,精炼时间为10

15min,精炼后扒渣;
[0015]步骤8:将经过精炼后的铝合金液D依次在线除气和在线过滤处理;
[0016]步骤9:将除气过滤后的铝合金液D在磁力搅拌下半连续铸造成铝合金铸锭;
[0017]步骤10:将上述铝合金铸锭均质处理后挤压成板材;
[0018]步骤11:将铝合金板材加热至450

470℃,保温后淬火处理30

40min;淬火后再进行人工双级时效处理;
[0019]步骤12:人工双级时效处理后,将铝合金板材送入到热等静压处理设备中,以120

140MPa的压力和390

410℃的温度热静压处理1.3

1.5h,得到所需电子产品用铝合金壳体。
[0020]进一步地,按照质量百分比,所述铝合金产品的元素组成为:Si:9

11;Mg:5

6;Cu:1.5

2.0;Zn:1.0

1.3;Cu:0.5

0.7;Mn:0.21

0.26;Zr:0.13

0.16;Y:0.15

0.25;Ti:0.015

0.03;B:0.003

0.006;余量为Al和不可避免的杂质元素。
[0021]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7中精炼气体的氩气中混入适量氯气,氯气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比不超过15%。
[0022]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7中使用的氩气的纯度为99.9%。
[0023]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8中采用SNIF在线除气时,其中,氩气的流量范围为0.15

0.2m3/min,转子转速范围为310

330r/min。
[0024]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8中在线过滤方式:由40ppi+60ppi泡沫陶瓷过滤板组成的双级过滤板进行过滤。
[0025]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0中铝合金铸锭均质处理方法为:先加热至280

310℃均匀化处理1.5

1.7h,再继续加热到480

510℃均匀化处理2.3

2.5h。
[0026]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1中的人工双级时效处理为:第一级时效温度为220

250℃,时间为1

1.5h,第二级时效温度为130

150℃,时间45

55min。
[0027]更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2中的等静压处理设备中的压力介质选用氮气或氩气。
[0028]本专利技术的电子产品用铝合金壳体至少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0029]本专利技术生产工艺获得的铝合金壳体可达到如下技术指标:室温抗拉强度大于400MPa,屈服强度大于300MPa,延伸率大于16%,因此,本专利技术铝合金壳体的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与钢板相近,且在室温下有很好的成形性能,密度低,使用寿命长,安全性好,通过均质处理、淬火、人工时效和热等静压处理使得强度、延伸率及韧性等机械性能得到很大提升,可广泛应用在要求更高的电子产品等领域,大大满足了市场对高强度铝合金壳体的需求;
[0030]本专利技术形成Al

Mg

Cu

Zn主合金元素,通过主合金元素之间的协同配合,有效增强铝合金壳体的强度,且形成的铝合金壳体具有较好的散热性能,并通过加入锰(Mn)、锆(Zr)、钇(Y)等元素,产生的合金化合物弥散分布在基体晶界中,能够细化晶粒,从而提高铝合金的室温强度和高温强度,特别是提高铝合金的抗拉强度和屈服极限,并还可以改善铝合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子产品用铝合金壳体的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将熔化炉温度升高至770

800℃,将102铝合金投入到炉内熔化;步骤2:保持熔炉温度不变,搅拌6

8min,静置8

12min后扒除铝液表面浮渣,循环搅拌

静置

扒渣不少于3次;步骤3:将熔化炉温度升高至830

860℃,然后向熔化炉内加入锌锭、铝铜中间合金、铝锰中间合金、铝锆中间合金、铝钇中间合金,搅拌熔化成铝合金液A;步骤4:将步骤3的铝合金液A磁力搅拌3

5min,再静置4

6min后再次搅拌,循环搅拌

静置至铝合金液温度降至725

750℃,保持该温度不变,扒除铝合金液表面浮渣,然后用镁笼子压入镁锭,搅拌至镁锭完全熔化铝合金液B;步骤5:将熔炼炉内的铝合金液B排至静置炉内,静置20

30min,将占原材料总重量为0.2

0.4%的Al

5Ti

1B合金丝加入到铝合金液B中进行在线晶粒细化处理,得到铝合金液C;步骤6:对铝合金液C取样分析合金熔液成分,按照预期分析结果补加镁与硅,采用喂入中间合金的方式添加,得到铝合金液D;步骤7:将粉状无钠精炼剂喷入到铝合金液D中,利用氩气作为精炼气体,进行炉内精炼,精炼时间为10

15min,精炼后扒渣;步骤8:将经过精炼后的铝合金液D依次在线除气和在线过滤处理;步骤9:将除气过滤后的铝合金液D在磁力搅拌下半连续铸造成铝合金铸锭;步骤10:将上述铝合金铸锭均质处理后挤压成板材;步骤11:将铝合金板材加热至450

470℃,保温后淬火处理30

40min;淬火后再进行人工双级时效处理;步骤12:人工双级时效处理后,将铝合金板材送入到热等静压处理设备中,以120

140MPa的压力和390

410℃的温度热静压处理1.3

1.5h,得到所需电子产品用铝合金壳体。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产品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立新赵晓光高尚辉吴胜利孙业豹崔雷焦培勇成凯王志伟李明壮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创新合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