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自动化装框下线生产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81630 阅读:8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3: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动机自动化装框下线生产线,包括自动装框下线机构、用于连接铸造生产线出料点与自动装框下线机构且沿前后方向设置的进料输送线;自动装框下线机构包括叉车、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的旋转台、成品进料输送线、机器人系统、装框工位、料框换框机构,另外还包括设置在旋转台一侧的读码失败铸件出料及返线输送线,且在读码失败铸件出料及返线输送线上设置有用于录入铸件种类的HMI;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点:铸件可按照品种分类精确装框,入库后翻库抽检、追溯非常方便;本方案除叉车装卸料框、读码失败铸件信息录入返线需要人工外,其余操作均为全自动,人工成本低。人工成本低。人工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发动机自动化装框下线生产线


[0001]本技术涉及发动机铸造
,具体涉及发动机铸件自动化装框下线生产线。

技术介绍

[0002]现有铸造生产线铸件下线装框一般采用人工搬运方式,以直列四缸发动机铝合金曲轴箱铸件为例,在实际生产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曲轴箱铸件自重均超过15Kg,人工搬运劳动强度大,不符合人机工程设计原则,严重危害员工身体健康;第二,人工扮演稳定性差,搬运过程中铸件容易出现碰划伤,影响产品质量;第三,人工搬运工作效率不稳定,如果生产节奏一直很快,工人将产生疲劳,效率很低,此时必须增加搬运人员及人工成本;第四,多品种混线生产时,人工区分产品种类易出现误判误装,导致入库后难以追溯。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动机铸件自动化装框下线生产线,解决的技术问题:多品种铸件混线生产时,通过人工方式区分产品种类易出现误判误装,导致入库后难以追溯,且人工装框下线劳动强度高、产品存在磕碰伤及人工成本高。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发动机铸件自动化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自动化装框下线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自动装框下线机构、用于连接铸造生产线出料点与自动装框下线机构且沿前后方向设置的进料输送线(1);自动装框下线机构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的旋转台(3)、成品进料输送线(4)、机器人系统、装框工位(9)、料框换框机构,另外还包括设置在旋转台(3)一侧的读码失败铸件出料及返线输送线(5),且在读码失败铸件出料及返线输送线(5)上设置有用于录入铸件种类的人机界面(6);进料输送线(1)的一侧设置有用于识别铸件种类的固定读码器(2),当固定读码器(2)成功识别铸件种类时,进料输送线(1)、旋转台(3)、成品进料输送线(4)组成用于驱使铸件运动至成品进料输送线(4)上的上料物流通道;当识别铸件种类失败时,进料输送线(1)、旋转台(3)、读码失败铸件出料及返线输送线(5)组成用于驱使铸件运动至读码失败铸件出料及返线输送线(5)上的读码失败铸件出料物流通道,且读码失败铸件出料及返线输送线(5)、旋转台(3)、成品进料输送线(4)组成用于将驱使铸件运动至成品进料输送线(4)上的返线上料物流通道;机器人系统包括沿左右方向设置的机器人地轨(8)及设于机器人地轨(8)上且用于将成品进料输送线(4)上的铸件移动至装框工位(9)上的料框(24)内的机器人(7);至少两个装框工位(9),排列在与机器人地轨(8)平行的一条线上;料框换框机构包括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的双工位移载机系统、料框上下料工位;双工位移载机系统包括沿左右方向设置的移载轨道(10)及设于移载轨道(10)上的双工位移栽机;双工位移载机包括满料框出料工位(11)、空料框进料工位(12),满料框出料工位(11)、空料框进料工位(12)排列在与移载轨道(10)平行的一条线上;料框上下料工位包括满料框下料工位(13)、空料框上料工位(14),满料框下料工位(13)与空料框上料工位(14)排列在与移载轨道(10)平行的一条线上;装框工位(9)、满料框出料工位(11)、满料框下料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小鱼黄加亮舒杨施利张劲松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