灌肠器肛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7195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灌肠器肛管,涉及灌肠器领域,提供一种前端可封闭的灌肠器肛管。灌肠器肛管包括肛管主体,肛管主体上具有主液体孔和侧液体孔,主液体孔沿肛管主体轴向设置,侧液体孔位于肛管主体前部,侧液体孔沿肛管主体径向设置并与主液体孔连通;灌肠器肛管还包括气囊、密封体、充气管和充气管盖;气囊位于主液体孔内前端并与肛管主体连接,密封体位于主液体孔且与主液体孔配合,密封体与气囊连接,密封体位于最前端的侧液体孔的前方;充气管连接在肛管主体的后部,肛管主体上具有充气孔,充气孔连通气囊与充气管,充气管盖盖在充气管上;气囊充气能够使密封体移动至最后端的侧液体孔的后方。侧液体孔的后方。侧液体孔的后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灌肠器肛管


[0001]本技术涉及灌肠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灌肠器肛管。

技术介绍

[0002]灌肠器肛管是指位于灌肠器前端,用于插入人体肛门的一段管子。 ZL200920019405.4、ZL 97226417.5、ZL 201520289315.2等诸多灌肠器专利均有公开灌肠器肛管。
[0003]常规灌肠器肛管包括肛管主体,肛管主体上具有主液体孔和侧液体孔,主液体孔沿肛管主体轴向设置,侧液体孔位于肛管主体前部,侧液体孔沿肛管主体径向设置并与主液体孔连通,灌肠液经主液体孔和侧液体孔进入肠道。常规灌肠器肛管的缺点是:1、可能有液体回流进入灌肠器;2、灌肠结束时,肛管内往往会存留一部分液体,肛管拔出时,存留的液体流出,容易污染环境,若液体流到医护人员身上还可能导致疾病传染。
[0004]ZL201020510488.X公开了一种多孔型带瓣灌肠管,也是灌肠器肛管。该灌肠管上设置有瓣膜,瓣膜能够向前单向开启,从而可防止液体倒流;在肛管拔出时,也有一定的防止管内存留液体流出的作用。但瓣膜开启需要一定的压力,因此对灌肠液具有阻力,会影响灌肠液输入,即使将瓣膜的开启压力设计得很小,该影响终究是存在,无法避免。并且若将瓣膜的开启压力设计得很小,则防止管内存留液体流出的作用又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前端可封闭的灌肠器肛管。
[0006]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灌肠器肛管包括肛管主体,肛管主体上具有主液体孔和侧液体孔,主液体孔沿肛管主体轴向设置,侧液体孔位于肛管主体前部,侧液体孔沿肛管主体径向设置并与主液体孔连通;灌肠器肛管还包括气囊、密封体、充气管和充气管盖;气囊位于主液体孔内前端并与肛管主体连接,密封体位于主液体孔且与主液体孔配合,密封体与气囊连接,密封体位于最前端的侧液体孔的前方;充气管连接在肛管主体的后部,肛管主体上具有充气孔,充气孔连通气囊与充气管,充气管盖盖在充气管上;气囊充气能够使密封体移动至最后端的侧液体孔的后方。
[0007]为解决上述问题采用的另一技术方案是:灌肠器肛管包括肛管主体,肛管主体上具有主液体孔和侧液体孔,主液体孔沿肛管主体轴向设置,侧液体孔位于肛管主体前部,侧液体孔沿肛管主体径向设置并与主液体孔连通;灌肠器肛管还包括气囊、充气管和充气管盖;气囊位于主液体孔内前端并与肛管主体连接;充气管连接在肛管主体的后部,肛管主体上具有充气孔,充气孔连通气囊与充气管,充气管盖盖在充气管上;气囊充气膨胀能够封闭侧液体孔。
[000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如图4和图6所示,灌肠液输入完毕后,打开充气管盖,通过充气管向气囊内注入气体,气囊膨胀封闭侧液体孔,或者气囊膨胀推动密封体后移至最后端的侧液体孔的后方封闭主液体孔,均可实现灌肠器肛管前端的封闭。充气完毕后
盖上充气管盖,然后拔出肛管,则由于灌肠器肛管前端封闭,存留的液体不会流出,可避免环境污染。尤其适用于传染科的肝性脑病、艾滋病等患者使用,这样可以避免污染液体流到医护人员及其他人员身上,从而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
[0009]2、灌肠液输入完毕后,封闭灌肠器肛管前端,还可避免液体回流。
[0010]3、如图2和图5所示,气囊未充气时,气囊和密封体位于最前端的侧液体孔的前方,对灌肠液的输入完全没有阻碍,利于灌肠液顺利输入。
附图说明
[0011]图1是灌肠器肛管外观图;
[0012]图2是第一种灌肠器肛管前端剖视图;
[0013]图3是图2的A

A剖视图;
[0014]图4是第一种灌肠器肛管前端封闭状态图;
[0015]图5是第二种灌肠器肛管前端剖视图;
[0016]图6是第二种灌肠器肛管前端封闭状态图;
[0017]图中标记为:肛管主体1、主液体孔11、侧液体孔12、充气孔13、气囊2、密封体3、充气管4、充气管盖5。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19]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种灌肠器肛管包括肛管主体1,肛管主体1上具有主液体孔11和侧液体孔12,主液体孔11沿肛管主体1轴向设置,侧液体孔12 位于肛管主体1前部,侧液体孔12沿肛管主体1径向设置并与主液体孔11连通;灌肠器肛管还包括气囊2、密封体3、充气管4和充气管盖5;气囊2位于主液体孔11内前端并与肛管主体1连接,密封体3位于主液体孔11且与主液体孔11配合,密封体3与气囊2连接,密封体3位于最前端的侧液体孔12的前方;充气管4连接在肛管主体1的后部,肛管主体1上具有充气孔13,充气孔13连通气囊2与充气管4,充气管盖5盖在充气管4上;气囊2充气能够使密封体3移动至最后端的侧液体孔12的后方。
[0020]如图1和图2所示,与常规灌肠器肛管相同的,本技术的肛管主体1 上可具有多个侧液体孔12。因此需要密封体3位于最前端的侧液体孔12的前方,也需要气囊2充气能够使密封体3移动至最后端的侧液体孔12的后方。
[0021]密封体3与主液体孔11配合是指密封体3与主液体孔11应当贴合以保证密封效果。由于肛管主体1具有少量弹性,密封体3也可以用有弹性的橡胶材料制成,密封体3的直径可以比主液体孔11直径稍大一点,但不宜过大导致密封体3移动阻尼过大。
[0022]许多医用管道具有气囊,例如ZL201620886695.2公开的尿管和 ZL200920240483.7公开的胃管。因此本技术容易实现。为了便于设置气囊 2和密封体3,可如图2所示,将肛管主体1的沿虚线a分给两部分,两部分装配得到肛管主体1。
[0023]如图2所示,气囊2未充气时,气囊2和密封体3位于最前端的侧液体孔 12的前方,对灌肠液的输入完全没有阻碍,利于灌肠液顺利输入。
[0024]如图4和图6所示,灌肠液输入完毕后,打开充气管盖5,通过充气管4向气囊2内注
入气体,气囊2膨胀推动密封体3后移至最后端的侧液体孔12的后方封闭主液体孔11,可实现灌肠器肛管前端的封闭。充气完毕后盖上充气管盖 5,避免气体漏出。然后拔出肛管,则由于灌肠器肛管前端封闭,存留的液体不会流出,可避免环境污染,并可避免液体流到医护人员身上导致疾病传染,还可避免液体回流。
[0025]第一种灌肠器肛管前端封闭的可靠性很高。
[0026]为了简化结构,可以如图5所示,第二种灌肠器肛管包括肛管主体1,肛管主体1上具有主液体孔11和侧液体孔12,主液体孔11沿肛管主体1轴向设置,侧液体孔12位于肛管主体1前部,侧液体孔12沿肛管主体1径向设置并与主液体孔11连通;灌肠器肛管还包括气囊2、充气管4和充气管盖5;气囊2位于主液体孔11内前端并与肛管主体1连接;充气管4连接在肛管主体1的后部,肛管主体1上具有充气孔13,充气孔13连通气囊2与充气管4,充气管盖5盖在充气管4上;气囊2充气膨胀能够封闭侧液体孔12。
[0027]第二种灌肠器肛管与第一种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灌肠器肛管,包括肛管主体(1),肛管主体(1)上具有主液体孔(11)和侧液体孔(12),主液体孔(11)沿肛管主体(1)轴向设置,侧液体孔(12)位于肛管主体(1)前部,侧液体孔(12)沿肛管主体(1)径向设置并与主液体孔(11)连通;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囊(2)、密封体(3)、充气管(4)和充气管盖(5);气囊(2)位于主液体孔(11)内前端并与肛管主体(1)连接,密封体(3)位于主液体孔(11)且与主液体孔(11)配合,密封体(3)与气囊(2)连接,密封体(3)位于最前端的侧液体孔(12)的前方;充气管(4)连接在肛管主体(1)的后部,肛管主体(1)上具有充气孔(13),充气孔(13)连通气囊(2)与充气管(4),充气管盖(5)盖在充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苟智琼邓蓉陈芳
申请(专利权)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