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塞式智能加油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70447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3:2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活塞式智能加油盖,包括:上盖、盖身、传动机构以及驱动机构,上盖与盖身连接合围形成传动腔,传动机构内置于传动腔内并连接在上盖与盖身之间,盖身上形成一管道部,并开设有连通管道部的通孔,驱动机构包括活塞以及密封圈,活塞内置于管道部内,密封圈套设于活塞上,用于密封活塞与盖身内壁之间的缝隙,活塞能够在管道部内沿轴向移动,传动机构一端与活塞抵接,另一端与复位装置抵接。本活塞式智能加油盖的上盖是通过传动机构与盖身相连接的,当油箱内部压力过大时,活塞能够推动传动机构向内运动,使得传动机构与盖身分离,在转动上盖试图取下本加油盖时,上盖的转动无法传递到盖身上,使得本加油盖无法取下。盖无法取下。盖无法取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活塞式智能加油盖


[0001]本技术涉及加油盖
,尤其涉及一种活塞式智能加油盖。

技术介绍

[0002]由于汽油具有较强的挥发性和易燃易爆的特性,加油盖都需要良好的密封性,以避免汽油蒸汽溢出。然而当汽车油箱内部温度出现迅速升高的情况时,如气温变化幅度较大的夏季,或者车辆驶入或驶过高温区域,都会导致汽车油箱内部压力迅速增大,如果此时打开加油盖,容易出现汽油或汽油蒸汽从加油口喷出伤人的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技术不足,提出一种活塞式智能加油盖,解决现有技术中油箱内部压力过大时打开加油盖,容易出现伤人事故的技术问题。
[0004]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活塞式智能加油盖,该活塞式智能加油盖包括:上盖、盖身、传动机构以及驱动机构,上盖与盖身连接合围形成传动腔,传动机构内置于传动腔内并连接在上盖与盖身之间,盖身上形成一管道部,并开设有连通管道部的通孔,驱动机构包括活塞以及密封圈,活塞内置于管道部内,密封圈套设于活塞上,用于密封活塞与盖身内壁之间的缝隙,活塞能够在管道部内沿轴向移动,传动机构一端与活塞抵接,另一端与复位装置抵接。
[000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活塞式智能加油盖的上盖是通过传动机构与盖身相连接的,当油箱内部压力过大时,活塞能够推动传动机构向内运动,使得传动机构与盖身分离,在转动上盖试图取下本加油盖时,上盖的转动无法传递到盖身上,使得本加油盖无法取下,避免了伤人事故的发生。
附图说明
[0006]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活塞式智能加油盖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07]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08]本活塞式智能加油盖是设置在汽车油箱的加油管管口的,通过螺纹与加油管配合密封连接。包括上盖、盖身、传动机构、驱动机构以及复位装置,其中上盖与盖身合围形成传动腔,传动机构内置于传动腔内并连接上盖和盖身,盖身侧壁设置有螺纹,与加油管管口处内壁上的螺纹配合密封连接。当把本加油盖安装在加油管上时,盖身插入到加油管内,而上盖留在加油管外,当需要打开油箱时(如加油时),通过转动露在加油管外的上盖,然后通过传动机构带动加油管内的盖身旋转,从而拧下加油盖。为了满足加油盖与加油管之间的密
封性,上盖的半径尺寸要大于盖身,在上盖与盖身之间形成有一圈凹槽,凹槽内设置有密封垫。当本加油盖安装在加油管上时,加油管的管口插入到凹槽内,压紧密封垫,通过密封垫塞满加油管与上盖凹槽之间的间隙来实现密封。
[0009]当油箱内部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驱动机构能够在压力的作用下驱动传动机构移动并与上盖或盖身分离,破坏上盖与盖身之间的连接,使得上盖的转动无法通过传动机构传递到盖身上。即当油箱内部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无法依靠旋转上盖来拧下本加油盖,以避免伤人事故的发生。
[0010]复位装置与传动机构连接,并且复位装置的回复力方向与驱动机构的驱动方向相反。当油箱内部压力重新降回到正常值之后,复位装置能够驱动传动机构反向移动,恢复上盖与盖身之间的连接,使得上盖的转动可以通过传动机构传递到盖身上,即当通过旋转上盖顺利拧下本加油盖。
[0011]实施例一,请参见图1。
[0012]在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5c采取机械的方式来根据油箱内的压力驱动传动机构与盖身分离,具体包括上盖1c、盖身2c、传动机构3c、密封垫4c、驱动机构5c以及复位装置6c。
[0013]上盖1c的内壁沿轴线方向开设有齿槽,盖身2c的内壁沿轴线方向同样开设有齿槽。上盖1c、盖身2c以及传动机构3c三者同轴布置,传动机构3c沿其径向方向向外延伸出第一连接部以及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开设有与上盖1c的齿槽相配合的连接齿,第二连接部开设有与盖身2c的齿槽相配合的连接齿,通过连接齿与齿槽的配合,上盖1c自身的转动能够通过传动机构3c传递给盖身2c,带动盖身2c旋转。
[0014]传动机构3c与上盖1c和盖身2c的连接方式也可以采取过渡配合的连接关系,依靠传动机构3c与上盖1c和盖身2c之间接触面上的摩擦力,来将上盖1c的旋转传递给盖身2c。这种方式相较于上述的齿槽与连接齿啮合连接的方式,可靠性和耐用性要差一些,在实际使用中还是以齿槽与连接齿啮合连接的方式为宜。
[0015]上盖1c与盖身2c之间形成有一圈凹槽,凹槽内设置有密封垫4c。本加油盖安装在加油管上时用以密封本加油盖与加油管之间的缝隙。
[0016]盖身2c上形成一个管道部,并且开设有连通管道部的通孔21c,管道部为一个柱形空腔,驱动机构5c包括活塞51c以及密封圈52c,活塞51c内置于盖身2c内,与盖身2c内壁之间形成间隙。密封圈52c套设在活塞51c上,用以密封活塞51c与盖身2c内壁之间的间隙,活塞51c能够沿管道部轴向方向滑动。传动机构3c下端与活塞51c连接,其连接方式可以是一般的抵接,也可以是通过螺栓、卡扣等连接件连接,还可以是一体成型连接。
[0017]当油箱内部的压力升高时,压力推动活塞51c向盖身2c内部运动,密封圈52c也随着活塞51c一起运动,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气密性。推动传动机构3c朝向上盖1c运动,直至第二连接部的连接齿与盖身2c的齿槽分离。传动机构3c与盖身2c之间的连接被破坏,上盖1c的转动无法通过传动机构3c传递到盖身2c上,即当油箱内部压力过大时,无法通过转动上盖1c来取下本加油盖,实现了对人员的保护。
[0018]复位装置6c在本实施例中为弹簧,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弹性件或电机等驱动机构,其设置在上盖1c内,一端与上盖1c抵接,另一端与第一连接部31c抵接,并且与活塞51c同轴布置。当油箱内部气压恢复正常后,施加在活塞51c上的压力减小,复位装置6c的弹力大于油箱内气体对活塞51c施加的压力。传动机构3c朝向活塞51c的方向运动,第二连接部的连
接齿与盖身2c的齿槽重新啮合,传动机构3c与盖身2c之间的连接恢复,上盖1c的转动可以通过传动机构3c传递到盖身2c上,此时便可以通过拧动上盖1c来取下本加油盖了。
[0019]实施本技术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的活塞式智能加油盖的上盖是通过传动机构与盖身相连接的,当油箱内部压力过大时,活塞能够推动传动机构向内运动,使得传动机构与盖身分离,在转动上盖试图取下本加油盖时,上盖的转动无法传递到盖身上,使得本加油盖无法取下,避免了伤人事故的发生。
[0020]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活塞式智能加油盖,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盖、盖身、传动机构以及驱动机构,所述上盖与所述盖身连接合围形成传动腔,所述传动机构内置于所述传动腔内并连接在所述上盖与所述盖身之间,所述盖身上形成一管道部,并开设有连通所述管道部的通孔,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活塞以及密封圈,所述活塞内置于所述管道部内,所述密封圈套设于所述活塞上,用于密封所述活塞与所述盖身内壁之间的缝隙,所述活塞能够在所述管道部内沿轴向移动,所述传动机构一端与所述活塞抵接,另一端与复位装置抵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式智能加油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式智能加油盖还包括与所述传动机构连接的复位装置,所述复位装置的回复力方向与所述驱动机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卫民郑书康王剑波段文强冉林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腾索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