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石墨相变材料散热电动汽车电池组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67244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石墨相变材料散热电动汽车电池组结构,包括壳体,壳体内部开设有放置区,放置区内部下表面开设有放置槽,壳体内部设有散热板,散热板内部开设有避让槽,避让槽均匀分布于散热板内部,壳体外部设有制冷板,制冷板内部开设有第一滑槽,壳体外部两侧固定安装有滑块,滑块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内部,壳体内部开设有散热孔,壳体上表面设有壳体上盖,壳体上盖内部两侧开设有第二滑槽;在电池组进行持续使用时,通过散热板进行热传导,使得电池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传导至散热板内部,随即热量通过壳体内部的散热孔传导至制冷板,进而通过制冷板将散热板的热量吸收,从而实现了对电池组结构进行散热的效果。从而实现了对电池组结构进行散热的效果。从而实现了对电池组结构进行散热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石墨相变材料散热电动汽车电池组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池组散热
,具体为一种石墨相变材料散热电动汽车电池组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由于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日益突出,电动汽车因为节能并且能减少温室气体以及有害污染物粉尘等的排放而逐渐受到关注。但动力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内部化学反应复杂,尤其是大尺寸以及大电流充放电过程中,电池内部迅速产生大量的热,热量的堆积必然引起电池温度升高,从而导致电池性能下降,甚至可能会出现漏液、放气、冒烟等现象,严重时电池发生剧烈燃烧且发生爆炸,影响整车性能。因此,动力电池严重制约着电动汽车等的发展。
[0003]在电池组持续工作的同时,需要进行散热,现有的电池组结构一般通过开设通孔进行散热,在使用过程中发现,通过通孔使得电池与外部进行热交换的效果不佳,进而使得电池的温度持续增高,且现有的电池组结构在生产使用时,难以进行组装,浪费大量的人力以及时间,导致组装工作效率的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石墨相变材料散热电动汽车电池组结构,通过散热板进行热传导,使得电池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传导至散热板内部,随即热量通过壳体内部的散热孔传导至制冷板,进而通过制冷板将散热板的热量吸收,从而实现了对电池组结构进行散热的效果;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电池组结构通过通孔使得电池与外部进行热交换的效果不佳,进而使得电池的温度持续增高,且现有的电池组结构在生产使用时,难以进行组装,浪费大量的人力以及时间,导致组装工作效率的下降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石墨相变材料散热电动汽车电池组结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部开设有放置区,所述放置区内部下表面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均匀分布于壳体内部,所述壳体内部设有散热板,所述散热板下表面固定安装于壳体内部下表面,所述散热板内部开设有避让槽,所述避让槽均匀分布于散热板内部,所述壳体外部设有制冷板,所述制冷板内部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壳体外部两侧固定安装有滑块,所述滑块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内部,所述壳体内部开设有散热孔,所述散热孔均匀分布于壳体内部,所述壳体上表面设有壳体上盖,所述壳体上盖内部两侧开设有第二滑槽。
[0006]优选的,所述制冷板内部两侧固定安装有凸起体,所述凸起体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内部。
[0007]优选的,所述壳体上盖滑动连接于制冷板内部,所述制冷板滑动连接诶于壳体外部。
[0008]优选的,所述散热板内部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均匀分布于散热板内部。
[0009]优选的,所述避让槽与放置槽位置相对应,所述滑块与散热孔互不接触。
[0010]优选的,所述壳体上盖上表面两侧螺纹连接有上盖手柄,所述壳体上盖内部上表面开设有卡槽,所述卡槽内部卡接有观察窗。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2]1、本技术设有散热板、散热孔以及制冷板,在电池组进行持续使用时,通过散热板进行热传导,使得电池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传导至散热板内部,随即热量通过壳体内部的散热孔传导至制冷板,进而通过制冷板将散热板的热量吸收,从而实现了对电池组结构进行散热的效果,解决了现有的电池组结构通过通孔使得电池与外部进行热交换的效果不佳,进而使得电池的温度持续增高,影响电池使用寿命的问题;
[0013]2、本技术设有第一滑槽、滑块以及第二滑槽、凸起体,通过滑块以及第一滑槽,使得制冷板滑动连接于壳体外部,通过第二滑槽以及凸起体,将壳体上盖滑动连接于壳体上表面,组装过程简单便捷,省时省力,解决了现有的电池组结构在生产使用时,难以进行组装,浪费大量的人力以及时间,导致组装工作效率的下降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壳体内部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壳体主体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散热板主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制冷板主体结构示意图;
[0018]图5为本技术壳体上盖主体结构示意图;
[0019]图6为本技术壳体外部结构示意图。
[0020]图中:1、壳体;2、壳体上盖;3、散热板;4、制冷板;5、观察窗;11、放置区;12、放置槽;13、散热孔;14、滑块;21、上盖手柄;22、第二滑槽;23、卡槽;31、避让槽;32、通孔;41、第一滑槽;42、凸起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2]请参阅图1~6,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石墨相变材料散热电动汽车电池组结构,包括壳体1,壳体1内部开设有放置区11,放置区11内部下表面开设有放置槽12,放置槽12均匀分布于壳体1内部,在进行安装时,通过将所需的电池固定安装于放置区11内部的放置槽12中,放置槽12之间互不接触,进而电池之间也互不接触,防止电池之间接触进而进行热量传输,导致电池温度上升。
[0023]壳体1内部设有散热板3,散热板3下表面固定安装于壳体1内部下表面,散热板3内部开设有避让槽31,避让槽31均匀分布于散热板3内部,壳体1外部设有制冷板4,壳体1内部开设有散热孔13,散热孔13均匀分布于壳体1内部,散热板3内部开设有通孔32,通孔32均匀分布于散热板3内部,电池在进行长时间使用后,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通过避让槽31使得将
电池之间进行隔开,防止热量传输,同时通过散热板3进行热传导,使得电池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热量进行传导至散热板3内部,随即热量通过壳体1内部的散热孔13传导至制冷板4,进而通过制冷板4将散热板3的热量吸收,从而实现了对电池组结构进行散热的效果,通孔32内部可进行穿插电线,进而实现电池之间的电性连接,以便于为电动汽车提供动力支持。
[0024]壳体1上表面设有壳体上盖2,壳体上盖2内部两侧开设有第二滑槽22,制冷板4内部两侧固定安装有凸起体42,凸起体42滑动连接于第二滑槽22内部,制冷板4内部开设有第一滑槽41,壳体1外部两侧固定安装有滑块14,滑块14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41内部,通过滑块14以及第一滑槽41,使得制冷板4滑动连接于壳体1外部,通过第二滑槽22以及凸起体42,将壳体上盖2滑动连接于壳体1上表面,整个组装过程简单便捷,省时省力。
[0025]壳体上盖2上表面两侧螺纹连接有上盖手柄21,壳体上盖2内部上表面开设有卡槽23,卡槽23内部卡接有观察窗5,通过上盖手柄21便于将壳体上盖2进行安装于拆卸,观察窗5整体为方形透明玻璃板,通过观察窗5便于在壳体1外部观察壳体1内部电池组的工作情况。
[0026]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石墨相变材料散热电动汽车电池组结构,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内部开设有放置区(11),所述放置区(11)内部下表面开设有放置槽(12),所述放置槽(12)均匀分布于壳体(1)内部,所述壳体(1)内部设有散热板(3),所述散热板(3)下表面固定安装于壳体(1)内部下表面,所述散热板(3)内部开设有避让槽(31),所述避让槽(31)均匀分布于散热板(3)内部,所述壳体(1)外部设有制冷板(4),所述制冷板(4)内部开设有第一滑槽(41),所述壳体(1)外部两侧固定安装有滑块(14),所述滑块(14)滑动连接于第一滑槽(41)内部,所述壳体(1)内部开设有散热孔(13),所述散热孔(13)均匀分布于壳体(1)内部,所述壳体(1)上表面设有壳体上盖(2),所述壳体上盖(2)内部两侧开设有第二滑槽(2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墨相变材料散热电动汽车电池组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曾小平罗惠王秋林门正兴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