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空心球混凝土棚洞防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50230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空心球混凝土棚洞防护结构,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在棚洞与边坡之间的导雪组件、承接组件;导雪组件包括设置在边坡上的第一斜板,第一斜板远离边坡的一端设有挡板,挡板与第一斜板之间留有间隙,挡板的底端设有第二斜板,第二斜板的底端设有与边坡固接的平台,平台上贯穿开设有第一通槽,第二斜板的最底点与第一通槽上下对应设置;承接组件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在边坡与棚洞之间的弹性网、承接板,第一斜板、第二斜板、承接板由空心球混合的混凝土材料铸造而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在山体边坡与棚洞之间设置防护机构,对滑落的积雪依次进行导雪、承接、顺滑过渡,并滑过棚洞顶面落入至悬崖,防止积雪会直上直下砸损棚洞结构,降低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空心球混凝土棚洞防护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高寒高原地区边坡棚洞建设防护
,特别是涉及一种空心球混凝土棚洞防护结构。
技术介绍
棚洞是指明挖路堑后,构筑简支的顶棚架,并回填而成的洞身,属于明洞范畴的隧道。采用棚洞的条件与明洞大致相似,其结构整体性比明洞差,但由于顶棚与内外墙简支,因此对地基的要求相对较低,棚洞随地形和地质条件的不同有多种类型,但其基本构造有内墙、外侧支撑结构和顶板支撑结构。地基条件较弱的情况下,还需设置底部支撑结构,相当于涵洞的支撑梁。内墙可做成钢筋混凝土板墙和外部支撑共同构成桩板式支挡墙。外墙支撑结构可根据地形和地质情况的不同做成刚架式、柱式和墙式。外板可采用T形梁、I型梁或空心板梁截面预制安装构件。为防止棚洞做成后,仍可能有滑坡、坍塌、崩塌体进入棚洞内,桩板式墙体可高于顶部横向支撑结构,为防止山体形成的泥石流进入棚洞,边坡上需进行绿色柔性防护,同时在高边坡上每隔8m一个台阶同时设置截水沟。分阶使边坡雨水或渗水流进预设的急流槽内,最后一道截水沟设在桩板式挡土墙外侧,防止水流越过桩板体,影响墙体外观。目前在高寒高原地区,山体边坡较高,且山体上覆盖大量积雪,如果发生雪崩,积雪会沿边坡滑落,而在高边坡地区路段一般沿路线都会建造棚洞结构,拱形棚洞架在路面顶部,起到防雪作用,然而棚洞和山体之间没有过渡结构,若发生积雪坠落的现象,积雪会直上直下砸在棚洞顶端,这样极容易损坏棚洞结构,造成安全隐患。因此目前亟需一种棚洞防护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心球混凝土棚洞防护结构,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在山体边坡与棚洞之间设置防护机构,对滑落的积雪依次进行导雪、承接、顺滑过渡,防止积雪会直上直下砸损棚洞结构,进而降低安全隐患。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空心球混凝土棚洞防护结构,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在棚洞与边坡之间的导雪组件、承接组件;所述导雪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边坡上的第一斜板,所述第一斜板远离所述边坡的一端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一斜板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挡板的底端设有第二斜板,所述第二斜板的最底点朝向所述边坡,所述第二斜板的底端设有与所述边坡固接的平台,所述平台上贯穿开设有第一通槽,所述第二斜板的最底点与所述第一通槽上下对应设置;所述承接组件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在所述边坡与所述棚洞之间的弹性网、承接板,所述第一通槽与所述弹性网上下对应设置,所述弹性网的底端固定有若干个间隔顺序排列的漏斗,所述弹性网与所述漏斗的进口端之间开孔,所述漏斗的出口端安装有电磁阀,所述承接板与所述漏斗的出口端上下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斜板、第二斜板、承接板由空心球混合的混凝土材料铸造而成,所述承接板为弧形板。优选的,所述第一斜板远离所述挡板的一端与所述边坡铰接,所述边坡上固定有若干个间隔顺序排列的第一电动推杆,所述第一电动推杆的内杆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斜板的底面上,所述第一斜板的最底点朝向所述挡板,所述挡板靠近所述第一斜板的端面上设有若干破碎齿,所述挡板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斜板最高点的高度,所述挡板沿竖直方向设置。优选的,所述第一斜板与第二斜板之间铰接有连杆,所述第二斜板的最高点与所述挡板之间铰接,所述第二斜板的底面固定有若干支撑柱,若干所述支撑柱之间固定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与所述平台之间固接有若干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内杆端与所述安装板固接,所述平台上固定有若干个间隔顺序排列的气泵,所述气泵连通有气管,所述气管贯穿所述平台并朝向所述漏斗。优选的,所述棚洞的顶面靠近所述边坡的一端设有拉伸部,所述拉伸部包括若干个间隔顺序排列的第二电动推杆,所述第二电动推杆的内杆端与所述弹性网远离所述边坡的一端固接,所述第二电动推杆的外杆贯穿所述棚洞的顶面并固定有限位片,所述限位片的底端固定有振动电机,所述第二电动推杆外杆的外侧包覆有隔音套,所述第二电动推杆倾斜设置。优选的,所述平台上固定有若干个间隔顺序排列的支架,所述支架内固定有第一压块,所述第一压块的底端设有橡胶垫,所述橡胶垫内嵌设有压力芯片,所述橡胶垫的底端通过若干弹簧固定有第二压块,位于所述第二压块底部的所述平台部分贯穿开设有斜孔,所述斜孔位于所述第二电动推杆的顶部,所述第二电动推杆的内杆端与所述斜孔可拆卸连接。优选的,所述挡板靠近所述第一斜板的端面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固定有气缸,所述气缸的活塞端固定有推板,所述推板的边缘与所述凹槽的内侧壁之间相对滑动,所述破碎齿设置在所述推板上。优选的,所述破碎齿的尖端处向内开设有放置槽,所述放置槽内固定有红外探头,所述红外探头的探头端朝向所述第一斜板,所述放置槽的槽口处固定有有机玻璃罩。优选的,所述平台与路面平行设置,所述平台与所述边坡之间固定有斜支撑。优选的,所述弹性网远离所述棚洞的一端通过若干锚杆固定在所述边坡上。优选的,所述挡板的顶端固定有承载网布的一端,所述承载网布的另一端固定有若干个间隔顺序排列的第三电动推杆,所述第三电动推杆固定在所述棚洞顶面的中心位置。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以下技术效果:边坡滑落的积雪由第一斜板过渡承接,积雪沿第一斜板顺滑并撞击到挡板上,能够使得大块的积雪破开,而后沿挡板与第一斜板之间的间隙落入至第二斜板上,并沿第二斜板继续向下滑落,顺沿第一通槽掉落至弹性网上,通过弹性网对其提供缓冲作用,减缓积雪下落的冲击,最后开启电磁阀、气泵,气泵供气使得气管向漏斗处吹气提供动力,使得积雪通过漏斗掉落至承接板上,并通过承接板的弧形结构设计使得积雪最终顺滑至棚洞顶面,并沿着棚洞顶面顺滑落到远离边坡一侧的悬崖,本结构采用的第一斜板、第二斜板、承接板均为空心球混凝土材料制备,使得整体防护结构轻质,且上述部件的部分端面与边坡进行固定,不会对棚洞产生很大的压力,整体结构不承重只引导雪,同时结合本结构对积雪进行导雪、承接、顺滑过渡,能够防止积雪会直上直下砸损棚洞结构,进而降低安全隐患。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空心球混凝土棚洞防护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B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1中C的局部放大图;图5为图1中D的局部放大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破碎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为棚洞,2为边坡,3为第一斜板,4为挡板,5为第二斜板,6为平台,7为第一通槽,8为弹性网,9为承接板,10为漏斗,11为电磁阀,12为第一电动推杆,13为破碎齿,14为连杆,15为支撑柱,16为安装板,17为伸缩杆,18为气泵,19为气管,20为第二电动推杆,21为限位片,22为振动电机,23为隔音套,24为支架,25为第一压块,26为橡胶垫,27为压力芯片,28为弹簧,29为第二压块,30为斜孔,31为凹槽,32为气缸,33为推板,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空心球混凝土棚洞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在棚洞(1)与边坡(2)之间的导雪组件、承接组件;/n所述导雪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边坡(2)上的第一斜板(3),所述第一斜板(3)远离所述边坡(2)的一端设有挡板(4),所述挡板(4)与所述第一斜板(3)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挡板(4)的底端设有第二斜板(5),所述第二斜板(5)的最底点朝向所述边坡(2),所述第二斜板(5)的底端设有与所述边坡(2)固接的平台(6),所述平台(6)上贯穿开设有第一通槽(7),所述第二斜板(5)的最底点与所述第一通槽(7)上下对应设置;/n所述承接组件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在所述边坡(2)与所述棚洞(1)之间的弹性网(8)、承接板(9),所述第一通槽(7)与所述弹性网(8)上下对应设置,所述弹性网(8)的底端固定有若干个间隔顺序排列的漏斗(10),所述弹性网(8)与所述漏斗(10)的进口端之间开孔,所述漏斗(10)的出口端安装有电磁阀(11),所述承接板(9)与所述漏斗(10)的出口端上下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斜板(3)、第二斜板(5)、承接板(9)由空心球混合的混凝土材料铸造而成,所述承接板(9)为弧形板。/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空心球混凝土棚洞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在棚洞(1)与边坡(2)之间的导雪组件、承接组件;
所述导雪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边坡(2)上的第一斜板(3),所述第一斜板(3)远离所述边坡(2)的一端设有挡板(4),所述挡板(4)与所述第一斜板(3)之间留有间隙,所述挡板(4)的底端设有第二斜板(5),所述第二斜板(5)的最底点朝向所述边坡(2),所述第二斜板(5)的底端设有与所述边坡(2)固接的平台(6),所述平台(6)上贯穿开设有第一通槽(7),所述第二斜板(5)的最底点与所述第一通槽(7)上下对应设置;
所述承接组件包括由上而下依次设置在所述边坡(2)与所述棚洞(1)之间的弹性网(8)、承接板(9),所述第一通槽(7)与所述弹性网(8)上下对应设置,所述弹性网(8)的底端固定有若干个间隔顺序排列的漏斗(10),所述弹性网(8)与所述漏斗(10)的进口端之间开孔,所述漏斗(10)的出口端安装有电磁阀(11),所述承接板(9)与所述漏斗(10)的出口端上下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斜板(3)、第二斜板(5)、承接板(9)由空心球混合的混凝土材料铸造而成,所述承接板(9)为弧形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心球混凝土棚洞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板(3)远离所述挡板(4)的一端与所述边坡(2)铰接,所述边坡(2)上固定有若干个间隔顺序排列的第一电动推杆(12),所述第一电动推杆(12)的内杆端铰接在所述第一斜板(3)的底面上,所述第一斜板(3)的最底点朝向所述挡板(4),所述挡板(4)靠近所述第一斜板(3)的端面上设有若干破碎齿(13),所述挡板(4)的高度大于所述第一斜板(3)最高点的高度,所述挡板(4)沿竖直方向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心球混凝土棚洞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斜板(3)与第二斜板(5)之间铰接有连杆(14),所述第二斜板(5)的最高点与所述挡板(4)之间铰接,所述第二斜板(5)的底面固定有若干支撑柱(15),若干所述支撑柱(15)之间固定有安装板(16),所述安装板(16)与所述平台(6)之间固接有若干伸缩杆(17),所述伸缩杆(17)的内杆端与所述安装板(16)固接,所述平台(6)上固定有若干个间隔顺序排列的气泵(18),所述气泵(18)连通有气管(19),所述气管(19)贯穿所述平台(6)并朝向所述漏斗(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心球混凝土棚洞防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棚洞(1)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思李田波洛桑慈成权磊李立辉朱旭伟谢晋德何哲张盼盼
申请(专利权)人: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