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解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49702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46
本发明专利技术供一种电解槽,用于电解溶液制氢;电解槽包括电解腔体、以及若干金属片。电解腔体一侧设置有电解液进口,电解液进口用于输入电解液,电解腔体另一侧设置有排气口;若干金属片竖向设置在电解腔体内,用于将电解腔体内部分隔成若干电解小室,若干金属片中至少两个接电的金属片,其中一个金属片接正极电,一个金属片接负极电;其中电解腔体一侧还设置空气进气口,空气进气口用于输入稀释电解后氢气用的空气。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提供的电解槽通过在将电解液进行电解产生氢气的同时,通过空气进气口连接输气装置,空气进入到电解槽内,从而降低电解氢气的浓度,避免氢气浓度过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解槽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解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解槽。
技术介绍
随着化工业的发展,水电解制氢技术的开发与研制受到各国政府的越来越高的重视与支持。近年来,我国和美国、日本、加拿大、欧盟等都制定了氢能发展规划,把发展氢能源作为21世纪新能源的战略目标。目前我国已在氢能领域取得了多方面的进展。现有的电解设备在电解制氢的过程中,存在电解后的氢气浓度较高,发生爆炸的现象,因此,传统的电解槽在电解制氢过程中有严重的安全隐患。故需要提供一种电解槽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供一种电解槽,其通过电解槽一侧设置电解液进口输入电解液,出气口将电解后的气体输出;且在电解槽一侧还设有空气进气口,用于连接输气装置,向电解槽内输入空气,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吸氢机电解后的氢气浓度较高,安全隐患大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电解槽,用于电解溶液制氢;其包括:电解腔体,所述电解腔体一侧设置有电解液进口,所述电解液进口用于输入电解液,所述电解腔体另一侧设置有排气口,沿所述电解腔体底面为基准,所述排气口到所述电解腔体底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电解液进口到所述电解腔体底面的距离;以及,若干金属片,若干所述金属片竖向设置在所述电解腔体内,用于将所述电解腔体内部分隔成若干电解小室,若干所述金属片中至少两个接电的金属片,其中一个金属片接正极电,一个金属片接负极电,若干所述金属片上均设置有通气孔以及电解液流通口,所述通气孔设置在所述电解液流通口上方,且所述通气孔与所述排气口对应连通,所述电解液流通口与所述电解液进口对应连通;其中,所述电解腔体一侧还设置空气进气口,所述空气进气口用于输入稀释电解后氢气用的空气。本专利技术中,若干所述金属片上还设置有调节通孔,单个所述金属片上的所述调节通孔位于所述通气孔以及所述电解液流通口之间,所述调节通孔用于调节相邻所述电解小室的电解液位,若干所述金属片上的调节通孔之间一一对应连通。本专利技术中,相邻所述调节通孔之间到所述电解腔体底面的距离相等。本专利技术中,相邻所述调节通孔之间,靠近所述排气口的调节通孔到电解腔体底面的距离,大于远离所述排气口的调节通孔到电解腔体底面的距离。本专利技术中,若干所述金属片中包括三个接电的金属片,相邻两个接电的金属片电极相反。本专利技术中,三个接电的所述金属片分别为两个接负极电的金属片、以及一个接正电极的金属片;其中,两个所述接负极电的金属片相对设置在一个所述接正电极的金属片的两侧,两个所述接负极电的金属片,用于接电析出氢气;所述接正电极的金属片,用于接电析出氧气。本专利技术中,至少一个所述接电的金属片一侧设置有散热片,所述散热片用于降低所述金属片产生的热量。本专利技术中,沿若干所述金属片的排列方向,靠近所述散热片一侧的所述电解小室的宽度逐渐增大。本专利技术中,沿若干所述金属片的排列方向,靠近所述散热片一侧的金属片的面积、与远离所述散热片一侧的金属片的面积比例小于1:1。本专利技术中,所述金属片外圈设置有散热套筒,所述散热套筒内壁与所述金属片通过散热引脚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电解腔体包括:第一安装板,设置在所述电解腔体一端,所述电解液进口以及所述空气进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一安装板上,第二安装板,设置在所述电解腔体另一端,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安装板上,以及连接件,沿所述第一安装板以及所述第二安装板的排列方向,所述连接件分别与第一安装板、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以及所述第二安装板可拆卸连接。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散热套筒包括设置有若干,若干所述散热套筒之间相互拼接,且若干所述散热套筒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极片、第二电极片以及第一金属片连接。本专利技术中,所述散热套筒侧壁上设置有散热孔。本专利技术相较于现有技术,其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解槽通过电解液进口输入电解液;两个接正负极电的金属片电解溶液;排气口用于排出电解析出的氢气;本专利技术的电机槽在电解腔体一侧还设置有空气进气口,在电解槽将电解液进行电解产生氢气的同时,电解槽通过空气进气口连接输气装置,往电解槽内输入空气,输入的空气与电解槽内电解产生的氢气进行混合,从而降低了输出气体内氢气的浓度,避免氢气浓度过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为本专利技术的部分实施例相应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解槽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解槽侧视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解槽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解槽内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解槽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解槽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解槽的第一实施例的电解槽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解槽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解槽结构立体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解槽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解槽内部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解槽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解槽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解槽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解槽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解槽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解槽第四种结构立体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解槽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解槽第四种结构截面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电解槽的第二实施例的电解槽第五种结构立体图。第一实施例附图标记:电解槽1、电解腔体11、空气进气口11a、电解液进口11b、排气口11c、第一安装板111、第二安装板112、连接件113、金属片12、通气孔121、电解液流通口122、调节通孔123、电解小室13;电解槽的第二种实施结构:金属片22、第一电极片22a、第二电极片22b、散热片24;第二种实施例附图标记:电解腔体31、电解液进口31b、空气进气口31a、排气口31c、金属片32、通气孔321、电解液流通口322、调节通孔323、第一电极片32a、第二电极片32b、第三电极片32c、电解小室33;电解槽的第二种实施结构:电解腔体41、电解液进口41b、空气进气口41a、排气口41c、金属片42、通气孔421、电解液流通口422、调节通孔423、电解小室43;电解槽的第三种实施结构:金属片52、第一电极片52a、第二电极片52b、第三电极片52c、第一电解小室53a、第二电解小室53b、第一散热片54a、第二散热片54b;电解槽的第四种实施结构:金属片62、散热套筒65、散热引脚651、散热孔652。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是以相同标号表示。本专利技术术语中的“第一”“第二”等词仅作为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的重要性,以及不作为对先后顺序的限制。请参照图1和图2,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解槽,用于电解溶液制氢;其特征在于,包括:/n电解腔体,所述电解腔体一侧设置有电解液进口,所述电解液进口用于输入电解液,所述电解腔体另一侧设置有排气口,/n沿所述电解腔体底面为基准,所述排气口到所述电解腔体底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电解液进口到所述电解腔体底面的距离;以及,/n若干金属片,若干所述金属片竖向设置在所述电解腔体内,用于将所述电解腔体内部分隔成若干电解小室,/n若干所述金属片中至少两个接电的金属片,其中一个金属片接正极电,一个金属片接负极电,/n若干所述金属片上均设置有通气孔以及电解液流通口,所述通气孔设置在所述电解液流通口上方,且所述通气孔与所述排气口对应连通,所述电解液流通口与所述电解液进口对应连通;/n其中,所述电解腔体一侧还设置空气进气口,所述空气进气口用于输入稀释电解后氢气用的空气。/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解槽,用于电解溶液制氢;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解腔体,所述电解腔体一侧设置有电解液进口,所述电解液进口用于输入电解液,所述电解腔体另一侧设置有排气口,
沿所述电解腔体底面为基准,所述排气口到所述电解腔体底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电解液进口到所述电解腔体底面的距离;以及,
若干金属片,若干所述金属片竖向设置在所述电解腔体内,用于将所述电解腔体内部分隔成若干电解小室,
若干所述金属片中至少两个接电的金属片,其中一个金属片接正极电,一个金属片接负极电,
若干所述金属片上均设置有通气孔以及电解液流通口,所述通气孔设置在所述电解液流通口上方,且所述通气孔与所述排气口对应连通,所述电解液流通口与所述电解液进口对应连通;
其中,所述电解腔体一侧还设置空气进气口,所述空气进气口用于输入稀释电解后氢气用的空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解槽,其特征在于,若干所述金属片上还设置有调节通孔,单个所述金属片上的所述调节通孔位于所述通气孔以及所述电解液流通口之间,所述调节通孔用于调节相邻所述电解小室的电解液位,
若干所述金属片上的调节通孔之间一一对应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解槽,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调节通孔之间到所述电解腔体底面的距离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解槽,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永官姜慧然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创辉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