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物联网控制的直饮水废水回收微灌溉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9147005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6 2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控制的直饮水废水回收微灌溉系统,包括废水引入管、粗过滤系统、泵和滴灌机构,所述废水引入管与粗过滤系统连接,将直饮水废水输送到粗过滤系统,所述粗过滤系统过滤后的水经由泵送到滴灌机构,所述滴灌机构分布在水平植被或垂直绿化的上方;滴灌机构包括主管和多排平行布置的末梢管,每排末梢管均设置有若干个喷嘴,末梢管的一端与主管贯通连接,每个末梢管与主管连接处设置有分支阀门,所述主管在连接末梢管之前也设置有总阀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将直饮水废水经过粗过滤后,通过管道输送到绿植或垂直绿植部位,通过滴落机构,将管道中的水滴灌给绿植或垂直绿植,起到废水利用的作用。起到废水利用的作用。起到废水利用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物联网控制的直饮水废水回收微灌溉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物联网控制的直饮水废水回收微灌溉系统,属于水循环利用


技术介绍

[0002]现在很多的大型公园、校园、社区等人流较大的地方,增设有直饮水设备。直饮水设备是将自来水经过深度过滤,该深度过滤的过程不是简单的让水全部从过滤膜的一侧渗透到另一侧,让水中的颗粒物保留在过滤膜上,不光考虑到颗粒物,还要考虑到水中的重金属元素以及有毒成分,从水中分离出部分洁净的水(即直饮水),通常分离出的直饮水与原水的比例为20%~35%,可见该过程形成了大量的直饮水废水(即原水经过分离,分成直饮水和直饮水废水,如何处理好这些直饮水废水称为当下的一个难点,直接排放到城市污水系统,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基于物联网控制的直饮水废水回收微灌溉系统,其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0004]一种基于物联网控制的直饮水废水回收微灌溉系统,包括废水引入管、粗过滤系统、泵和滴灌机构,所述废水引入管与粗过滤系统连接,将直饮水废水输送到粗过滤系统,所述粗过滤系统过滤后的水经由泵送到滴灌机构,所述滴灌机构分布在水平植被或垂直绿化的上方;
[0005]所述滴灌机构包括主管和多排平行布置的末梢管,每排末梢管均设置有若干个喷嘴,末梢管的一端与主管贯通连接,每个末梢管与主管连接处设置有分支阀门,所述主管在连接末梢管之前也设置有总阀门。
[0006]进一步的,所述粗过滤系统包括一个以上串联的过滤砂石/淤泥单元,所述过滤砂石/淤泥单元中夹杂有微生物/菌种。
[0007]进一步的,所述过滤砂石/淤泥单元的外部包围有呈圆柱管体的水泥管,竖直摆放,从其下端进水,上端出水。
[0008]进一步的,所述喷嘴的后端通过支管与末梢管连通,前端设置有鼓起的盲端,盲端开设有多个漏孔,所述支管内设置有阻尼膜,所述阻尼膜为一个横于分支管内的膜片,其四周与分支管内壁固定,中心呈十字形裁切,水流从末梢管进入到分支管,从阻尼膜中心的十字形流入到盲端,再从盲端的漏孔中滴出。
[0009]进一步的,每个所有的所述分支阀门依次编号,并与总阀门关联,将各个分支阀门和总阀门在基于物联网的控制端关联,独立控制各个分支阀门和总阀门。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本技术中,将直饮水废水经过粗过滤后,通过管道输送到绿植或垂直绿植部位,通过滴落机构,将管道中的水滴灌给绿植或垂直绿植,起到废水利用的作用。
[0012]为了更好地控制滴灌过程,将各个分支阀门和总阀门关联,在控制端能够自如控制各个末梢管的水量以及滴灌周期,实现无人管理,自动控制。
附图说明
[0013]图1是本技术的滴灌机构示意图,
[0014]图2是本技术的喷嘴结构示意图,
[0015]图3是阻尼膜的横截面视图,
[0016]图中:1—泵,2—总阀,3—主管,4—分支阀,5—末梢管,6—喷嘴,7—支管,8—阻尼膜,9—盲端,10—漏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17]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
[0018]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基于物联网控制的直饮水废水回收微灌溉系统,包括废水引入管、粗过滤系统、泵1和滴灌机构,废水引入管与粗过滤系统连接,将直饮水废水输送到粗过滤系统,粗过滤系统过滤后的水经由泵1送到滴灌机构,滴灌机构分布在水平植被或垂直绿化的上方。为了不影响植被的美观,滴灌机构通常不高于植被,通常悬于植被的根部以上几个厘米处,水经过滴灌的方式,对土壤的冲击力小,对土壤的破坏力小。
[0019]下面具体介绍滴灌机构的结构,滴灌机构包括主管3和多排平行布置的末梢管5,每排末梢管5均设置有若干个喷嘴6,末梢管5的一端与主管3贯通连接,每个末梢管5与主管3连接处设置有分支阀4门,主管3在连接末梢管5之前也设置有总阀2门。参见图1,每个末梢管5的进水端均设置分支阀4门,用于控制该末梢管5是否接通水,当滴灌结束后,将分支阀4门关闭,当需要滴灌时,打开分支阀4门,分支阀4门基于物联网控制。每个所有的分支阀4门依次编号,并与总阀2门关联,将各个分支阀4门和总阀2门在基于物联网的控制端关联,独立控制各个分支阀4门和总阀2门。在物联网控制端,根据各个分支阀4门和对应总阀2门实现关联。本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在物联网控制端同时连接很多个滴灌系统,每个滴灌系统根据天气情况,以及绿植的品种和所处生长周期,滴灌的水量和周期不同,在物联网控制端设置便可。
[0020]下面具体介绍粗过滤系统的结构,粗过滤系统包括一个以上串联的过滤砂石/淤泥单元,过滤砂石/淤泥单元中夹杂有微生物/菌种。便于微生物降级直饮水废水中的有毒元素。过滤砂石/淤泥单元的外部包围有呈圆柱管体的水泥管,竖直摆放,从其下端进水,上端出水。水垂直向上漫过各个滤砂石/淤泥单元,确保水与砂石/淤泥充分接触。
[0021]下面具体介绍喷嘴6的结构,喷嘴6的后端通过支管7与末梢管5连通,前端设置有鼓起的盲端9,盲端9开设有多个漏孔10,支管7内设置有阻尼膜8,阻尼膜8为一个横于支管7内的膜片,其四周与分支管7内壁固定,中心呈十字形裁切,十字形的末端不延伸到支管,与支管之间预留一定的间距,水流从末梢管5进入到支管7,从阻尼膜8中心的十字形流入到盲端9,再从盲端9的漏孔10中滴出。参见图2和3,末梢管5中的水经过阻尼膜8的降速,进入到盲端9,再从盲端9滴落出来,实现水在分支管7和末梢管5之间的变向后的缓冲,以及起到滴灌的效果,防止水直接喷射出来。膜片通常选用硅胶或塑料膜片。
[0022]本
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定义,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0023]本申请中所述的“和/或”的含义指的是各自单独存在或两者同时存在的情况均包括在内。
[0024]本申请中所述的“连接”的含义可以是部件之间的直接连接也可以是部件间通过其它部件的间接连接。
[0025]以上述依据本技术的理想实施例为启示,通过上述的说明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完全可以在不偏离本项技术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进行多样的变更以及修改。本项技术的技术性范围并不局限于说明书上的内容,必须要根据权利要求范围来确定其技术性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物联网控制的直饮水废水回收微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废水引入管、粗过滤系统、泵和滴灌机构,所述废水引入管与粗过滤系统连接,将直饮水废水输送到粗过滤系统,所述粗过滤系统过滤后的水经由泵送到滴灌机构,所述滴灌机构分布在水平植被或垂直绿化的上方;所述滴灌机构包括主管和多排平行布置的末梢管,每排末梢管均设置有若干个喷嘴,末梢管的一端与主管贯通连接,每个末梢管与主管连接处设置有分支阀门,所述主管在连接末梢管之前也设置有总阀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物联网控制的直饮水废水回收微灌溉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粗过滤系统包括一个以上串联的过滤砂石/淤泥单元,所述过滤砂石/淤泥单元中夹杂有微生物/菌种。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物联网控制的直饮水废水回收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耿俊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冉冉生态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