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多模式移动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32021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多模式移动机器人,包括第一、第二支架以交叉方式形成的平台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链和锁止组件;在第一支架的两端向下安装第一、第三支链,在第二支架的两端向下安装第二、第四支链;第一、第三支链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一变形足;第二、第四支链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二变形足;第一支架和第二支架通过第四转动副同旋转连接块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转动副同旋转连接块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三转动副同第二连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一支架的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三转动副同第一变形足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二支架的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三转动副同第二变形足第一端转动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多模式移动机器人
:本专利技术涉及矿井机器人设备的
,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多模式移动机器人。
技术介绍
:到目前为止,矿井需要勘测、开发和保护,但其地形复杂,地下作业人员和科学考察者在复杂恶劣狭小的地形环境下作业,极大地限制了该类任务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迫切需要能适应该类环境的机器人来协同人类完成测量勘探、环境信息探测等任务。现有的机器人大多是轮式、履带式和足式,传统的轮式与履带式移动机器人难以适应崎岖不平的复杂地形,足式机器人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地形适应能力,但是其移动速度慢,能量效率低。因此,为了提高机器人的便携性和环境适应能力,开发一种轻便易携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的移动机器人极具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无法兼顾小巧便携和狭小复杂环境适应能力的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兼具高收缩折叠率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的移动机器人。本专利技术的便携多模式移动机器人采用支链固定连接并收缩移动支链,机器人呈环形,机器人可滚动前进,能够提高机器人在极限环境下的运动稳定性。本专利技术通过控制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携多模式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第二支架以交叉方式形成的平台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链和锁止组件;/n在第一支架的两端向下安装第一、第三支链,在第二支架的两端向下安装第二、第四支链;/n第一、第三支链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一变形足;/n第二、第四支链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二变形足;/n其中,第一支架通过第四转动副同旋转连接块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转动副同旋转连接块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三转动副同第二连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三转动副同第一变形足的第一端转动连接;/n第二支架通过第四转动副同旋转连接块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第一...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多模式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第二支架以交叉方式形成的平台以及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链和锁止组件;
在第一支架的两端向下安装第一、第三支链,在第二支架的两端向下安装第二、第四支链;
第一、第三支链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一变形足;
第二、第四支链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和第二变形足;
其中,第一支架通过第四转动副同旋转连接块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转动副同旋转连接块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三转动副同第二连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三转动副同第一变形足的第一端转动连接;
第二支架通过第四转动副同旋转连接块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第一端通过第一转动副同旋转连接块转动连接,第一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三转动副同第二连杆的第一端转动连接,第二连杆的第二端通过第三转动副同第二变形足的第一端转动连接;
当第一支链和第四支链连接时,第四支链中第二变形足的第二端通过锁止组件与第一支链中第一变形足的第二端锁止在一起;
当第二支链和第三支链连接时,第二支链中第二变形足的第二端通过锁止组件与第三支链中第一变形足的第二端锁止在一起;
第二连杆呈II型连杆,第一、第二变形足可通过转动折叠到II型连杆的中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携多模式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锁止组件包括压簧、凸轮、闭合推块、第一锁止片、第二锁止片和定位轴销;
在所述第一变形足的第二端设有第一锁止片,在第二变形足的第二端设有第二锁止片;
压簧、凸轮和闭合推块沿第二变形足的长度方向依次设在接近第二变形足第二端的部位上,当第一锁止片叠加在第二锁止片的上方时,由凸轮转动到某一位置,压簧释放,将闭合推块向远离所述第二变形足的方向推出,由闭合推块压在所述第一锁止片的顶部形成上下约束,由定位销插入第一锁止片和第二锁止片在叠加时开设的定位孔中进行径向约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便携多模式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由第一舵机驱动所述第一转动副,由第二舵机驱动所述第二转动副,由第三舵机驱动所述第三转动副,由第四舵机驱动所述第四转动副,由第五舵机驱动所述凸轮的转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携多模式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第二支架以十字交叉方式形成的十字型平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便携多模式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十字型平台中心位置的顶面开设凹槽,在凹槽内设有锁环和卡箍。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便携多模式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十字型平台的背面设有控制所述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五舵机的控制系统。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便携多模式移动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多模式包括折叠模式或滚动模式或单向四足模式或双向四足模式;
折叠模式:所述第一、第二变形足与地面接触,通过分别驱动所述第四舵机调整好角度,所述第一、第二舵机和所述第三舵机相互配合,使所述第一、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兵张春燕陈致朱锦翊蒋新星平安于新悦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