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外二内圆柱形组合弧形弹簧,包括弧形外弹簧,弧形左内弹簧和弧形右内弹簧,弧形左右两内弹簧套装在弧形外弹簧的内孔中,弧形外弹簧与弧形左右两内弹簧的各自一端固定连接,弧形左内弹簧和弧形右内弹簧的长度总和小于弧形外弹簧的长度,这种内外弧形组合弹簧在受到交变力作用时,弹簧的反作用力先小变大,能有效避免了单体弧形弹簧在受到交变力作用时产生因高强度和高频率的振动或挤压发生断裂,通过使弧形外弹簧在受到外力挤压产生弹性形变达到一定位置后,左内弧形弹簧和右内弧形弹簧配合弧形外弹簧进行减震,从而达到提高弧形外弹簧的强度和寿命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外二内圆柱形组合弧形弹簧
:本技术涉及弹簧,特别是涉及一种双质量飞轮用弧形弹簧。
技术介绍
:双质量飞轮是汽车动力传动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可较为有效地隔离发动机曲轴的扭振,有利于改善汽车的使用性能,双质量飞轮将原来的一个飞轮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保留在原来发动机一侧的位置上,起到原来飞轮的作用,用于起动和传递发动机的转动扭矩,另一部分则放置在传动系变速器一侧,用于提高变速器的转动惯量,两部分飞轮之间有一个环形的油腔,在腔内装有弹簧减振器,由弹簧减振器将两部分飞轮连接为一个整体,目前弹簧减震器中所使用的弹簧都是单体弧形弹簧,其结构在专利ZL201020240812.0中所公开。这种单体弧形弹簧虽然起到一定的减震作用,但仍有需要改进的必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飞轮的转速是交变的,且速度变化的速率不是均匀的,在工作过程中现有的弹簧减震器中使用的单根弧形弹簧受到作用也是交变的,由于飞轮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交变作用力较大,低速时作用力小,高速时作用力激增,单根弧形减震弹簧的不能满足飞轮的升速和降速的交化减震要求,在工作过程中弹簧减震器容易发生损坏,且弧形弹簧造价较高,经常更换提高了装置的使用成本,降低了装置的实用性,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双质量飞轮用的弧形组合弹簧。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一外二内圆柱形组合弧形弹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外二内圆柱形组合弧形弹簧,其特征在于:包括弧形外弹簧、弧形左内弹簧和弧形右内弹簧,所述弧形外弹簧、弧形左内弹簧和弧形右内弹簧均为圆柱螺旋弹簧,弧形左内弹簧和弧形右内弹簧对称套装在弧形外弹簧的内孔中,弧形左内弹簧与弧形外弹簧的左端平齐并固定,弧形右内弹簧与弧形外弹簧的右端齐平并固定,弧形左内弹簧和弧形右内弹簧的长度总和小于弧形外弹簧的长度。进一步,所述弧形左内弹簧和弧形右内弹簧结构完全对称一致,其中弧形左内弹簧包括左固定配合段和左自由伸缩段,左固定配合段和弧形外弹簧的内孔左端固定连接成一体,左自由伸缩段套装在弧形外弹簧的内孔中,所述弧形左内弹簧的左自由伸缩段与弧形外弹簧的内孔之间为间隙配合,弧形右内弹簧包括右固定配合段和右自由伸缩段,右固定配合段和弧形外弹簧的右端固定连接成一体,右自由伸缩段与左自由伸缩段对称设置。进一步,所述弧形左内弹簧的左固定配合段的外径大于左自由伸缩段的外径,所述左固定配合段与弧形外弹簧的左端通过过盈配合方式实现固定连接,所述弧形右内弹簧的右固定配合段的外径大于右自由伸缩段的外径,所述右固定配合段与弧形外弹簧的右端通过过盈配合方式实现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弧形左内弹簧的左固定配合段与弧形外弹簧的左端内孔之间通过间隙配合,二者在对接处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实现轴向限位,所述弧形右内弹簧的右固定配合段与弧形外弹簧的右端内孔之间通过间隙配合,二者在对接处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实现轴向限位。进一步,所述弧形左内弹簧的左固定配合段与弧形外弹簧的左端内孔之间通过间隙配合,二者在对接处设有周向销,实现径向限位,所述弧形右内弹簧的右固定配合段与弧形外弹簧的右端内孔之间通过间隙配合,二者在对接处设有周向销,实现径向限位。进一步,所述弧形外弹簧的两端设有配合左内孔和配合右内孔,配合左内孔与配合右内孔结构对称一致,所述弧形左内弹簧通过左固定配合段与弧形外弹簧的配合左内孔实现固定连接,所述弧形右内弹簧通过右固定配合段与弧形外弹簧的配合右内孔实现固定连接。进一步,所述配合左内孔为外大内小的锥孔,所述弧形左内弹簧的左固定配合段形状与配合左内孔相对应。进一步,所述配合左内孔为台阶孔,所述台阶孔的直径大于弧形外弹簧的内孔直径,所述弧形左内弹簧的左固定配合段形状与配合左内孔相对应。进一步,所述弧形左内弹簧的左固定配合段与弧形外弹簧的配合左内孔之间为过盈配合或者焊接固定。进一步,所述弧形左内弹簧的左固定配合段与弧形外弹簧的配合左内孔之间通过周向销固定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弧形外弹簧的内孔中设置两个弧形内弹簧,使这种组合弧形外弹簧在受到外力挤压产生弹性变形达到一定形状后,弧形外弹簧受力使得弧形左内弹簧与弧形右内弹簧共同受力,使两弧形内弹簧配合弧形外弹簧共同承受交变作用力,从而能大幅度提高减震效果,避免单体弧形弹簧在工作过程中容易损坏的问题,使组合弹簧更适应交变力作用,从而达到提高弧形外弹簧的强度和寿命的目的,提高了组合弹簧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弧形左内弹簧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弧形右内弹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弧形左内弹簧与弧形外弹簧之间固定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弧形右内弹簧与弧形外弹簧之间固定连接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弧形左内弹簧与弧形外弹簧之间固定连接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中弧形左内弹簧与弧形外弹簧之间固定连接的第三种结构示意图;图8为弧形左内弹簧与弧形外弹簧之间固定连接的第四种结构示意图。其中:1-弧形外弹簧;2-弧形左内弹簧;3-弧形右内弹簧;4-周向销;11-配合左内孔;12-配合右内孔;21-左固定配合段;22-左自由伸缩段;31-右固定配合段;32-右自由伸缩段。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6举例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外二内圆柱形组合弧形弹簧,包括弧形外弹簧1、弧形左内弹簧2和弧形右内弹簧3,所述弧形外弹簧1、弧形左内弹簧2和弧形右内弹簧3均为圆柱螺旋弹簧,弧形左内弹簧2和弧形右内弹簧3对称套装在弧形外弹簧1的内孔中,弧形左内弹簧2和弧形右内弹簧3结构完全对称一致,其中弧形左内弹簧2包括左固定配合段21和左自由伸缩段22,左固定配合段21和弧形外弹簧1的内孔左端固定连接成一体,左自由伸缩段22套装在弧形外弹簧1的内孔中,所述弧形左内弹簧2的左自由伸缩段22与弧形外弹簧1的内孔之间为间隙配合,弧形右内弹簧3包括右固定配合段31和右自由伸缩段32,右固定配合段31和弧形外弹簧1的右端固定连接成一体,右自由伸缩段32与左自由伸缩段22对称设置,弧形左内弹簧2和弧形右内弹簧3的长度总和小于弧形外弹簧1的长度。在本例中,弧形左内弹簧2的左固定配合段21和左自由伸缩段22的外径与弧形外弹簧1的内孔直径相对应,所述弧形左内弹簧2的左固定配合段21与弧形外弹簧1的内孔之间通过焊接方式实现固定连接,弧形右内弹簧3的右固定配合段31和右自由伸缩段32的外径与弧形外弹簧1的内孔直径相对应,弧形右内弹簧3的右固定配合段31与弧形外弹簧1的内孔之间通过焊接方式实现固定连接。实施例2: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弧形左内弹簧2的左固定配合段21与弧形外弹簧1的内孔之间通过间隙配合,二者在对接处设有周向销4,实现径向限位。实施例3: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弧形外弹簧1设有配合左内孔11和配合右内控12,配合左内孔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外二内圆柱形组合弧形弹簧,其特征在于:包括弧形外弹簧(1)、弧形左内弹簧(2)和弧形右内弹簧(3),所述弧形外弹簧(1)、弧形左内弹簧(2)和弧形右内弹簧(3)均为圆柱螺旋弹簧,弧形左内弹簧(2)和弧形右内弹簧(3)对称套装在弧形外弹簧(1)的内孔中,弧形左内弹簧(2)与弧形外弹簧(1)的左端平齐并固定,弧形右内弹簧(3)与弧形外弹簧(1)的右端齐平并固定,弧形左内弹簧(2)和弧形右内弹簧(3)的长度总和小于弧形外弹簧(1)的长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外二内圆柱形组合弧形弹簧,其特征在于:包括弧形外弹簧(1)、弧形左内弹簧(2)和弧形右内弹簧(3),所述弧形外弹簧(1)、弧形左内弹簧(2)和弧形右内弹簧(3)均为圆柱螺旋弹簧,弧形左内弹簧(2)和弧形右内弹簧(3)对称套装在弧形外弹簧(1)的内孔中,弧形左内弹簧(2)与弧形外弹簧(1)的左端平齐并固定,弧形右内弹簧(3)与弧形外弹簧(1)的右端齐平并固定,弧形左内弹簧(2)和弧形右内弹簧(3)的长度总和小于弧形外弹簧(1)的长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外二内圆柱形组合弧形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左内弹簧(2)和弧形右内弹簧(3)结构完全对称一致,其中弧形左内弹簧(2)包括左固定配合段(21)和左自由伸缩段(22),左固定配合段(21)和弧形外弹簧(1)的内孔左端固定连接成一体,所述弧形右内弹簧(3)包括右固定配合段(31)和右自由伸缩段(32),右固定配合段(31)和弧形外弹簧(1)的右端固定连接成一体,右自由伸缩段(32)与左自由伸缩段(22)对称套装在弧形外弹簧(1)的内孔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外二内圆柱形组合弧形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左内弹簧(2)的左固定配合段(21)的外径大于左自由伸缩段(22)的外径,所述左固定配合段(21)与弧形外弹簧(1)的左端通过过盈配合方式实现固定连接,所述弧形右内弹簧(3)的右固定配合段(31)的外径大于右自由伸缩段(32)的外径,所述右固定配合段(31)与弧形外弹簧(1)的右端通过过盈配合方式实现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外二内圆柱形组合弧形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左内弹簧(2)的左固定配合段(21)与弧形外弹簧(1)的左端内孔之间通过间隙配合,二者在对接处通过焊接方式固定连接,实现轴向限位,所述弧形右内弹簧(3)的右固定配合段(31)与弧形外弹簧(1)的右端内孔之间通过间隙配合,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嘉杰,刘太彬,肖欢,许前志,高友刚,丁长春,汤雄,高明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伊思灵双第弹簧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