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料圈扣压装置及扣压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12073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7-02 22:14
一种料圈扣压装置及扣压方法,其中料圈扣压装置包括移载主体,所述移载主体的前端设有用于抓取料圈的夹持部;移载主体由第一驱动机构控制其水平移动;所述移载主体上设有用于将料圈上的扳边扣压于管体上的扣合部,所述扣合部由第二驱动机构控制其动作。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包括一种料圈扣压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防止料圈从管体上脱落,整个输送和扣压均连续性自动化完成,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强度,且结构紧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料圈扣压装置及扣压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扣压设备,特别是一种料圈扣压装置及扣压方法。
技术介绍
现有管体的钎焊技术,通常在入炉前按规定位置装配好,常见的自夹紧装配方法包括翻边定位、重力定位、过盈配合和压配合、滚花、扩口、收口等,然而这种是针对工件的翻边、定位和配合等,并不是针对钎料的改进,例如管与板的接头定位方式通常在管上设置翻边,翻边与板之间设置钎料进行钎焊连接,钎料可紧贴管体的翻边设置,此时的钎料只是起到连接作用,而非限位作用。而本专利技术需要将钎料扣在管体的翻边上,然后再将带钎料的管体输送至目标位置进行钎料与面板之间的预固定,最后入炉钎焊。如果钎料不扣紧在管体上,会导致管体在运输过程中钎料从管体上脱落。因此,本专利技术亟需设计一种自动化将钎料扣在管体的翻边上进行限位的设备,使得钎料能够稳固扣紧在管体上,防止管体在输送过程中脱落,且无需人工扣钎料。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省时省力,结构紧凑,防止料圈脱落的料圈扣压装置及扣压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料圈扣压装置,包括移载主体,所述移载主体的前端设有用于抓取料圈的夹持部;移载主体由第一驱动机构控制其水平移动;所述移载主体上设有用于将料圈上的扳边扣压于管体上的扣合部,所述扣合部由第二驱动机构控制其动作。进一步,所述扣合部包括多个机械爪,机械爪的爪身为弯折或弧形结构,机械爪的头部设有弯折的压头。进一步,所述移载主体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机械爪的槽体,所述第二驱动机构控制机械爪从槽体内伸出或缩回。进一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设于第一驱动机构和移载主体之间。进一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端与多个机械爪之间联动配合。进一步,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为气缸或电缸;所述夹持部为手指气缸,或者夹持部为沿移载主体外凸的凸体。进一步,所述料圈包括沿孔延伸出的凸起和设置于料圈边缘的扳边;所述夹持部将料圈的凸起插入管体内,所述扣合部将扳边弯折以扣压在管体上。进一步,所述机械爪伸出后,其压头与料圈之间非平行设置。进一步,所述压头与料圈之间的夹角为30°~75°。一种料圈扣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控制移载主体水平移动,抓取料圈,并带动料圈向管体移动,使料圈的凸起插入管体内;S2:控制扣合部的机械爪动作,用机械爪的压头将料圈上的扳边压弯,使扳边扣压在管体的端部,完成料圈与管体间的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夹持部,能够将料圈插入管体的端部,通过设置扣合部,能够将料圈上的扳边扣紧在管体上,这样就实现了料圈与管体的固定,防止料圈从管体上脱落,整个输送和扣压均连续性自动化完成,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强度;(2)将夹持部和扣合部均设于移载主体上,能够保证结构的紧凑性,提高空间利用率;(3)压头与料圈之间的夹角优选设计成30°~75°,这样,通过压头将扳边压弯后,由于压头倾斜设置,就能将扳边扣紧在管体上,大大降低不合格率;否则料圈会从管体上脱落,导致管体需重返上一工序继续扣料圈,这样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单个扣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多个扣压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管体扣料圈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识说明:1.移载主体;2.夹持部;3.料圈;4.管体;5.机械爪;6.第一驱动机构;7.第二驱动机构;8.联动体;11.槽体;31.凸起;32.扳边;51.压头;81.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图3所示:一种料圈扣压装置,包括移载主体1,移载主体1的前端设有用于抓取料圈3的夹持部2;移载主体1由第一驱动机构6控制其水平移动;移载主体1上设有用于将料圈3上的扳边32扣压于管体4上的扣合部,扣合部由第二驱动机构7控制其动作。上述方案具有以下优点:一方面,通过设置夹持部,能够将料圈插入管体的端部,通过设置扣合部,能够将料圈上的扳边扣紧在管体上,这样就实现了料圈与管体的固定,防止料圈从管体上脱落,整个输送和扣压均连续性自动化完成,大大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工强度;另一方面,将夹持部和扣合部均设于移载主体上,能够保证结构的紧凑性,提高空间利用率。本实施例中,料圈3包括沿孔延伸出的凸起31和设置于料圈边缘的扳边32;夹持部将料圈3的凸起31插入管体4内,扣合部将扳边32弯折以扣压在管体4上。料圈3优选为钎料圈,如铜箔,能够将管体钎焊于其他工件上。扳边32呈长条形,能够通过扣合部将扳边弯折,从而扣紧在管体上。本实施例中,移载主体1优选为柱形结构。扣合部包括多个机械爪5,机械爪5的数量与扳边32的数量和位置相对应,本实施例优选为四个,且四个机械爪5对称设置,对应料圈上的四个扳边32。移载主体1上设有用于容纳机械爪的槽体11,槽体11为长条形,沿着移载主体对称设置。第二驱动机构控制机械爪5从槽体11内伸出或收回。其中,机械爪4的爪身为弯折结构,既能便于机械爪5伸出或收回,又能控制好机械爪伸出的长度,使得压头51能够将扳边32扣紧在管体4上,且在扣压过程中受力小,不易导致爪身断裂。机械爪5的头部设有弯折的压头51。压头51弯折呈L型,能够将扳边压弯。另外,机械爪伸出后,其压头与料圈之间非平行设置,若平行设置,只能将料圈的扳边压弯,但不能扣紧在管体上。因此,压头51与料圈3之间的夹角优选设计成30°~75°,这样,通过压头51将扳边压弯后,由于压头倾斜设置,就能将扳边进一步扣紧在管体上,大大降低不合格率。否则料圈会从管体上脱落,导致管体需重返上一工序继续扣料圈,这样会大大降低工作效率。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7设于第一驱动机构6和移载主体1之间。这样,既能保证结构的紧凑性,又能实现输送和扣压,即第一驱动机构6带动第二驱动机构7和移载主体1同时水平移动,待料圈3移送至管体上时,再由第二驱动机构7动作实现扳边32的扣压。其中,第一驱动机构6和第二驱动机构7优选为气缸,第一驱动机构6可通过连接构件带动第二驱动机构水平移动。夹持部为手指气缸或凸体,当夹持部为手指气缸时,可通过气缸带点前端的气爪来夹持住料圈,将其卡入管体内。当夹持部为凸体时,可将凸体插入钎料圈内,将其送至管体上。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7的驱动端与多个机械爪之间联动配合。具体地,机械爪5的末端从槽体11延伸出,连接联动体8;其中,移载主体为中空结构,联动体设于移载主体的空腔内,联动体8在与机械爪5相对应的位置设有凹槽81,凹槽81上设有转轴,机械爪5连接于转轴上,使得机械爪5能够绕联动体8翻转。第二驱动机构7的驱动端与联动体8的中心进行轴连接,例如第二驱动机构为气缸,气缸的活塞端经连接件与联动体的中心进行轴连接,当活塞端做水平移动时,联动体8可从移载主体的空腔内伸出,使得机械爪沿转轴转动,进而使机械爪沿移载主体的槽体伸出或收回,且多个机械爪同时动作。上述结构简单,紧凑性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料圈扣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载主体,所述移载主体的前端设有用于抓取料圈的夹持部;移载主体由第一驱动机构控制其水平移动;所述移载主体上设有用于将料圈上的扳边扣压于管体上的扣合部,所述扣合部由第二驱动机构控制其动作。/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料圈扣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移载主体,所述移载主体的前端设有用于抓取料圈的夹持部;移载主体由第一驱动机构控制其水平移动;所述移载主体上设有用于将料圈上的扳边扣压于管体上的扣合部,所述扣合部由第二驱动机构控制其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圈扣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扣合部包括多个机械爪,机械爪的爪身为弯折或弧形结构,机械爪的头部设有弯折的压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料圈扣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移载主体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机械爪的槽体,所述第二驱动机构控制机械爪从槽体内伸出或缩回。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料圈扣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设于第一驱动机构和移载主体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料圈扣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的驱动端与多个机械爪之间联动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跃陈榆徐国新吴红波
申请(专利权)人:远大可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