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发动机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0180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10: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辆发动机和车辆,车辆发动机包括:发动机主体(5);散热器(2),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主体(5)的一端,并与所述发动机主体(5)连通,以为所述发动机主体(5)的冷却液降温;风扇(7),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主体(5)和所述散热器(2)之间,并被配置成驱动冷却空气流经所述散热器(2)后朝所述发动机主体(5)流动;以及导风罩(4),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风扇(7)和所述发动机主体(5)之间,所述导风罩(4)沿所述风扇(7)的周向延伸,且所述导风罩(4)的内径沿远离所述风扇(4)的方向渐增。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导风罩(4)将冷却空气向发动机主体(5)的表面引导,改善了发动机的降温效果且具有防止热风回流的作用。热风回流的作用。热风回流的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发动机和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设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发动机和车辆。

技术介绍

[0002]车辆发动机冷却系统的主要工作是将热量散发到空气中,防止发动机过热并保持合理的温度范围内。现代商用车设计时,往往需要增加废气再循环、高温冷却、高效暖通空调等配置,加上随着市场对中、重卡车马力要求越来越大,国标对于排放的要求愈加严苛,这就对冷却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大尺寸的发动机冷却风扇是驾驶室的重要噪声源之一。
[0003]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的一种车辆发动机,如图1所示,相关技术的车辆发动机包括发动机本体1、设置在发动机本体1的一端的散热器4和设置在发动机本体1和散热器4之间的风扇2。散热器4包括与发动机本体1连通的管路和连接在管路上的翅片。散热器4的管路用于流通为发动机本体1降温的冷却液,在风扇2的驱动下,冷却空气流经散热器4为管路中的冷却液降温,然后冷却空气流向发动机本体1。
[0004]车辆发动机还包括设置在散热器4和风扇2之间的护风圈3,护风圈3大致呈筒状。护风圈3的进口端朝向散热器4,护风圈3的出口端朝向风扇2,以将与散热器4换热的空气向风扇引导。
[0005]车辆发动机还包括设置在散热器4的远离风扇2的一侧的中冷器5,中冷器5与发动机本体1本体连通,在风扇2的作用下冷却空气流经中冷器5和散热器4,以为散热器4和中冷器5中流通的冷却液降温。
[0006]传统的通过增大冷却模块尺寸提升散热能力的方式,不仅成本较高,而且容易造成散热能力冗余,降低车辆的经济性。<br/>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改善散热效果的车辆发动机和车辆。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发动机,车辆发动机包括:
[0009]发动机主体;
[0010]散热器,设置在发动机主体的一端,并与发动机主体连通,以为发动机主体的冷却液降温;
[0011]风扇,设置在发动机主体和散热器之间,并被配置成驱动冷却空气流经散热器后朝发动机主体流动;以及
[0012]导风罩,至少部分设置在风扇和发动机主体之间,导风罩沿风扇的周向延伸,且导风罩的内径沿远离风扇的方向渐增。
[0013]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罩包括:
[0014]锥形段,位于导风罩的邻近风扇的一端;以及
[0015]环形段,位于锥形段的远离风扇的一端并与锥形段的远离风扇的一端的端口连
通。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
[0017]锥形段的母线与风扇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

65度;
[0018]环形段的母线与风扇的轴线平行。
[0019]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罩包括:
[0020]第一扇形部,沿风扇的周向延伸;
[0021]第二扇形部,沿风扇的周向延伸,并与第一扇形部在风扇的周向上并排设置,第一扇形部与第二扇形部分体设置。
[0022]在一些实施例中,
[0023]第一扇形部的圆心角为30至120度;或
[0024]第二扇形部的圆心角为30至120度。
[0025]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罩上贴附有隔音层。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罩上设置有允许连通散热器和发动机主体的管路穿过的第一孔。
[0027]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发动机还包括设置在风扇的远离发动机主体的一侧的中冷器,中冷器与发动机主体连通,风扇配置成驱动冷却空气流经中冷器和散热器后朝导风罩流动。
[0028]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罩上设置有允许连通中冷器和发动机主体的管路通过的第二孔。
[0029]在一些实施例中,车辆发动机还包括护风圈,护风圈由散热器朝导风罩延伸,以将与散热器换热后的空气朝风扇引导,护风圈的邻近风扇的一端与导风罩连接。
[0030]在一些实施例中,护风圈包括:
[0031]第一护风圈,与散热器连接;
[0032]第二护风圈,与第一护风圈沿风扇的轴向并排布置,并与导风罩连接,第二护风圈为柔性材料护风圈。
[0033]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罩的一端套设在风扇外,导风罩的另一端桃色和在发动机本体外,并与发动机主体之间具有缝隙,以使风扇输出冷却空气沿发动机主体流动。
[0034]在一些实施例中,导风罩上设置有加强筋。
[0035]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发动机。
[0036]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导风罩将冷却空气向发动机的表面引导,改善了发动机的降温效果且具有防止热风回流的作用。
[0037]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003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相关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相关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9]图1示出了相关技术的车辆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
[0040]图2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
[0041]图3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发动机的结构示意图;
[0042]图4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发动机的风扇导风装置本体左视图结构示意图;
[0043]图5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的车辆发动机的速度流线图;以及
[0044]图6示出了未安装风扇导风装置的车辆发动机的速度流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46]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辆发动机包括发动机主体5、散热器2、风扇7和导风罩4。散热器2设置在发动机主体5的一端,并与发动机主体5连通,以为发动机主体5的冷却液降温。风扇7设置在发动机主体5和散热器2之间,并被配置成驱动冷却空气流经散热器2后朝发动机主体5流动。导风罩4至少部分设置在风扇7和发动机主体5之间,导风罩4沿风扇7的周向延伸,且导风罩4的内径沿远离风扇4的方向渐增。
[0047]导风罩4包括锥形段和环形段。锥形段位于导风罩4的邻近风扇7的一端。环形段位于锥形段的远离风扇7的一端并于锥形段的远离风扇7的一端的端口连通。
[0048]锥形段的母线与风扇7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

65度;环形段的母线与风扇7的轴线平行。
[0049]结合图3和4所示,导风罩包括第一扇形部41和第二扇形部。第一扇形部41沿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发动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发动机主体(5);散热器(2),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主体(5)的一端,并与所述发动机主体(5)连通,以为所述发动机主体(5)的冷却液降温;风扇(7),设置在所述发动机主体(5)和所述散热器(2)之间,并被配置成驱动冷却空气流经所述散热器(2)后朝所述发动机主体(5)流动;以及导风罩(4),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风扇(7)和所述发动机主体(5)之间,所述导风罩(4)沿所述风扇(7)的周向延伸,且所述导风罩(4)的至少一端的内径沿远离所述风扇(4)的方向渐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罩(4)包括:锥形段,位于所述导风罩(4)的邻近所述风扇(7)的一端;以及环形段,位于所述锥形段的远离所述风扇(7)的一端并与所述锥形段的远离所述风扇(7)的一端的端口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形段的母线与所述风扇(7)的轴线之间的夹角为45

65度;所述环形段的母线与所述风扇(7)的轴线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罩包括:第一扇形部(41),沿所述风扇(7)的周向延伸;第二扇形部(42),沿所述风扇(7)的周向延伸,并与所述第一扇形部(41)在所述风扇(7)的周向上并排设置,所述第一扇形部(41)与所述第二扇形部(42)分体设置。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扇形部(41)的圆心角为30至120度;或所述第二扇形部(42)的圆心角为30至120度。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发动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罩(4)上贴附有隔音层(8)。7.根据权利要求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佩佩姜涛陈太荣石岩解明明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徐工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