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灯具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100568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30 1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灯具结构,包括支架、第一光导以及内灯罩,其中,所述第一光导安装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内灯罩与所述支架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光导位于所述支架的端部,且所述第一光导与所述内灯罩的一端相邻设置;所述内灯罩上设置有若干条状的凹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灯具结构,通过在内灯罩上设置凹槽来得到条状的线发光效果,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不需要额外增加光导的数量,有利于简化整灯的结构,减小整灯体积,同时,还有利于降低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灯具结构
本技术涉及车灯照明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灯具结构。
技术介绍
目前,在汽车照明灯具中,实现条状的线发光效果一般都依靠光导来实现,但使用光导实现线发光导致整灯结构复杂,灯具的制造难度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问题是通过光导实现线发光导致整灯的结构复杂。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灯具结构,包括支架、第一光导以及内灯罩,其中,所述第一光导安装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内灯罩与所述支架相邻设置;所述第一光导位于所述支架的端部,且所述第一光导与所述内灯罩的一端相邻设置;所述内灯罩上设置有若干条状的凹槽。可选地,所述凹槽的横断面为多边形结构。可选地,所述支架包括板状结构的支架本体,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一端的第一容纳腔;所述第一光导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内灯罩包括板状结构的灯罩本体;所述灯罩本体为白片;所述灯罩本体与所述支架本体之间形成所述空腔;所述凹槽设置于所述灯罩本体上。可选地,还包括反射结构,所述反射结构位于所述支架本体与所述灯罩本体之间。可选地,所述反射结构包括反射镜,且所述反射镜上设置有铝膜。可选地,所述内灯罩还包括遮挡部;所述遮挡部为黑片;所述遮挡部连接于所述灯罩本体上远离所述支架的一侧,且所述遮挡部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的外侧。可选地,还包括第二光导,所述第二光导安装于所述支架上,且所述第二光导与所述第一光导相对设置于所述支架的两端。可选地,所述支架上设置有第二容纳腔,所述第二容纳腔与所述第一容纳腔相对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的两端;所述第二光导设置于所述第二容纳腔内。可选地,所述内灯罩还包括弯折部,所述弯折部连接于所述灯罩本体上远离所述遮挡部的一端,且所述弯折部向靠近所述支架的一侧弯折,用于对所述第二容纳腔进行覆盖;所述弯折部为白片。可选地,所述弯折部的外侧均匀设置有花纹结构。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的灯具结构具有如下优势:本技术提供的灯具结构,通过在内灯罩上设置凹槽来得到条状的线发光效果,结构简单,易于制造,不需要额外增加光导的数量,有利于简化整灯的结构,减小整灯体积,同时,还有利于降低成本。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所述的灯具结构的结构简图;图2为本技术所述的灯具结构的侧视图;图3为本技术所述的灯具结构的线发光效果图;图4为本技术所述的灯具结构的光路原理图。附图标记说明:1-支架;11-支架本体;12-第一容纳腔;13-第二容纳腔;2-第一光导;3-内灯罩;31-凹槽;32-灯罩本体;33-遮挡部;34-弯折部;4-空腔;5-反射结构;6-第二光导。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表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基于本技术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简化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为“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一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的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低于第二特征。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现有的汽车照明灯具中,均通过光导来实现条状的线发光效果;使用光导实现线发光,不仅会增加光导数量,造成光导体积增大,使得整灯的结构复杂、工艺以及制造难度增加,成本升高,而且通过光导实现线发光得到的发光效果中,线条较粗,难以实现细线条密集发光的效果。为解决目前通过光导实现线发光导致整灯结构复杂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灯具结构,参见图1、图2所示,该灯具结构包括支架1、第一光导2以及内灯罩3,其中,第一光导2安装于支架1上,内灯罩3与支架1相邻设置,该内灯罩3可以安装于整灯的壳体上,也可以安装于整灯的灯罩上;本申请优选支架1的材质为塑料,且进一步优选该支架1的颜色为白色;第一光导2位于支架1的端部,该第一光导2的数量可以为一条,也可以为两条或多条;进一步的,本申请中第一光导2与内灯罩3的一端相邻设置,以使第一光导2发出的光线能够进入内灯罩3;本申请进一步优选第一光导2与内灯罩3相邻位置,第一光导2与内灯罩3高度一致或近似于一致,以保证第一光导2发出的大部分光线能够进入内灯罩3中;内灯罩3与支架1之间形成空腔4,使得第一光导2发射的光线中,有一少部分光线进入该空腔4内;内灯罩3上设置有若干条状的凹槽31,该条状的凹槽31可以设置于内灯罩3的内侧,也可以设置于内灯罩3的外侧;本申请优选该条状的凹槽31设置于内灯罩3的内侧。具体的,本申请中内灯罩3的内侧是指,该内灯罩3位于空腔4内的一侧;相反,内灯罩3的外侧是指,该内灯罩3上远离空腔4的一侧。内灯罩3上凹槽31的数量以及尺寸、相邻凹槽31之间的距离均可根据需求而定,通过对凹槽31的数量、尺寸、相邻凹槽31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能够对得到的线发光效果进行调整。使用该灯具结构时,第一光导2发射的光线进入内灯罩3中,由于第一光导2与内灯罩3的一端相邻设置,因此,第一光导2位于内灯罩3的端部,第一光导2发射的大部分光线进入内灯罩3中;参见图4所示,位于内灯罩3内的光线大部分与内灯罩3的分布方向平行或近似于平行,从而使得大部分光线在内灯罩3内以全反射的形式向前传递,不能从内灯罩3透射出去;本申请通过在内灯罩3上设置条状的凹槽31,使得位于内灯罩3内的光线遇到凹槽31时,经凹槽31的内壁进行折射后,使得光线的全反射状态被破坏,改变行进方向,透射出内灯罩3,在内灯罩3的外侧得到条状的线发光效果。参见图3所示,本申请提供的灯具结构,由于内灯罩3上相邻凹槽31之间的位置处,会有少量光透出;而凹槽31处,由于光线在凹槽31的内壁上进行了折射等作用,改变了光线的入射方向,使得大量光线从凹槽31处透出,因此,经本申请提供的灯具结构得到的线发光效果,为多条较亮的线状光,相邻线状光之间则为暗区。本申请通过在内灯罩3上设置若干条状的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灯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第一光导(2)以及内灯罩(3),其中,/n所述第一光导(2)安装于所述支架(1)上,所述内灯罩(3)与所述支架(1)相邻设置;/n所述第一光导(2)位于所述支架(1)的端部,且所述第一光导(2)与所述内灯罩(3)的一端相邻设置;/n所述内灯罩(3)上设置有若干条状的凹槽(3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灯具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架(1)、第一光导(2)以及内灯罩(3),其中,
所述第一光导(2)安装于所述支架(1)上,所述内灯罩(3)与所述支架(1)相邻设置;
所述第一光导(2)位于所述支架(1)的端部,且所述第一光导(2)与所述内灯罩(3)的一端相邻设置;
所述内灯罩(3)上设置有若干条状的凹槽(3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31)的横断面为多边形结构。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包括板状结构的支架本体(11),以及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11)一端的第一容纳腔(12);所述第一光导(2)设置于所述第一容纳腔(12)内;所述内灯罩(3)包括板状结构的灯罩本体(32);所述灯罩本体(32)为白片;所述凹槽(31)设置于所述灯罩本体(32)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灯具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反射结构(5),所述反射结构(5)位于所述支架本体(11)与所述灯罩本体(32)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灯具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结构(5)包括反射镜,且所述反射镜上设置有铝膜。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一帆耿晓仁张颖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