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变换连接线位置的电脑输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05127 阅读:18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变换连接线位置的电脑输入装置,是指透过连接线与电脑装置输入端口的有线输入装置而言,包括但不局限于如鼠标、轨迹球或摇杆等。该电脑输入装置包括一本体,一设于本体内的电路板,以及一连接线;其特征在于,该本体更具有一转向机构;其中该连接线的一端与该电路板相接,且该连接线穿置该转向机构之中,并与一电脑装置相连。其可令其连接线可在本体上变换其出线位置,以有效解决移动输入装置时受连接线干涉的状况,并配合使用者的操作习惯。(*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可变换连接线位置的电脑输入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变换连接线位置的电脑输入装置,尤指一种可解决在一工作平台上移动操作时受连接线干涉且可配合使用者操作习惯的有线输入装置。
技术介绍
如键盘、鼠标、轨迹球或摇杆等输入装置是操作电脑装置不可或缺的工具,尽管无线传输技术日益普及,各种无线输入装置相继上市,以现阶段而言尚无法完全取代有线输入装置,其原因不外乎有线输入装置的造价低廉,在价格上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且使用上亦无须担心电力不足的情形发生,因此其实用性并不见得低于无线输入装置。如图9所示,揭示一有线鼠标70配合笔记型电脑80的使用状态,由于笔记型电脑80经常在非固定的场合使用,因此其使用的场所并不见得有桌面可供鼠标70在其上操作;此时使用者即必须在笔记型电脑80上有限的平台上操作;在此状况下,鼠标70的操作将出现干涉现象,该干涉主要来自位于鼠标70前端的连接线71的牵扯与止挡现象。一般鼠标70均由前端拉出连接线71,但就鼠标70的操作方式而言,鼠标70前端为移动最频繁且幅度最大的部位(如图10所示),一旦移动鼠标70时,便势必同时地带动连接线71进行移动,即如同鼠标70被连接线71所牵绊一般。如在一般宽敞的桌面操作,或许其干涉现象并不显著,但在鼠标70的体积日益缩小的状况下,如在空间有限的工作平台上,或是笔记型电脑80上一侧的小平台上操作,其干涉现象即十分明显。如图9所示,由于鼠-->标70的连接线71一端是透过一接头72(如USB或IEEE1394...等等)与笔记型电脑80侧边的连接埠(图中未示)相接,因而使连接线71两端形成约九十度的挠曲,对于鼠标70的前、后、左、右地移动时,势必受制于连接线71的牵制而形成干涉作用。此外,若使用者想要输入文字或是进行其它功能的按键操作时,也会因为该连接线71的阻碍,而无法顺利的操作;也就是说,使用者必须挪开连接线71之后才能进行按键的完整操作;若使用者一旦重新操作鼠标70之后,同样的窘境又会再次的发生。再者,任何一种商品均是针对占绝大多数比例主流消费者而设计,前述的笔记型电脑80及电脑输入装置亦不例外,针对惯用右手的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设,例如笔记型电脑80主要的连接端口、外围接口大多数设于右侧,以方便惯用右手的使用者操作;又输入装置中的鼠标虽无明显的左右手限制,但对于一个惯用左手的使用者而言,如果是在笔记型电脑80左侧的小平台操作上操作鼠标,即使连接线够长而可以绕过笔记型电脑80的外围,其受连接线干涉的情况依然存在。由上述存在已久的缺失可知,既有有线输入装置在特定场合操作时,可能受限于连接线的牵制,造成操作上的不便,故有待进一步检讨及谋求可行的解决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解决操作时受连接线干涉的有线输入装置,尤其是指一种可变换连接线位置的电脑输入装置。为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可变换连接线位置的电脑输入装置,其包括:一本体,一设于本体内的电路板,以及一连接线;其中,该本体更具有一转向机构;其中该连接线的一端与该电路板相接,且该连接线穿置该转向机构之中,-->并与一电脑装置相连。如上所述可变换连接线位置的电脑输入装置,该本体由一表壳及一底壳相对组成;该底壳上形成有一通孔,且该转向机构置于该通孔之中。如上所述可变换连接线位置的电脑输入装置,该本体具有多数个线槽,且该连接线固持于该线槽之中。如上所述可变换连接线位置的电脑输入装置,该线槽形成有至少一凸缘。如上所述可变换连接线位置的电脑输入装置,该转向机构包括一圆形底座及一圆形固定片。如上所述可变换连接线位置的电脑输入装置,该圆形底座及该圆形固定片分别具有一切槽,该切槽由底座、固定片的轴心延伸至周缘处。如上所述可变换连接线位置的电脑输入装置,该圆形底座内表面上分别形成一凸环及两固定柱,且该圆形固定片可对应螺合于该固定柱之上。如上所述可变换连接线位置的电脑输入装置,该电脑装置设置于一第一工作平台,且该电脑装置具有一第二工作平台;该输入装置设置于该第二工作平台上进行操作。如上所述可变换连接线位置的电脑输入装置,该输入装置至少包括以下任一的选择:鼠标、轨迹球、键盘、游戏控制器、网络摄影机、读卡机及集线器。因此,本技术提出的可变换连接线位置的电脑输入装置,包括:一本体,一设于本体内的电路板,以及一连接线;其中该本体更具有一转向机构;使得该连接线藉由该转向机构之转向控制,以便与一电脑装置相连;可有效避免连接线在输入装置操作时产生干涉,或配合操作环境及使用者操作习惯而变换其出线位置。附图说明-->图1A~1C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图。图2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平面动作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分解图。图4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一底视外观图。图5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又一底视外观图。图6至8是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9是传统有线鼠标的使用状态示意图。图10是传统有线鼠标的平面暨动作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10鼠标              11第一端12第二端            13表壳14底壳              140通孔141线槽             142凸缘15电路板            151插座152穿孔             20连接线21接头              31底座311切槽             312凸环313固定柱           32固定片321线孔             322固定孔323螺丝324切槽             70鼠标71连接线            72接头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运用在其中一种有线电脑输入装置的可行实施例,所谓的电脑输入装置包括但不局限于鼠标、键盘、轨迹球、网络摄影机、集线器、读卡机或是游戏控制器等各式的电脑输入装置;如图1A-1C所示,于本实施例中,该有线输入装置是以鼠标10为例,其可为光学鼠标或机械编码式鼠标,该鼠标10相对一使用者而言具有一远端及一近端,今定义该鼠标10具有按键及/或三轴滚轮的远端为第一端11,其相对的近端则为第二端12;请配合参阅图2所示,就鼠标10的操作方式,当使用者手放在鼠标10上时,其腕关节接近鼠标10的第二端12,距离第一端11则相对较远,就操作时的动作幅度与操作动量而言,第一端11亦大于第二端12。也就是说,传统鼠标将连接线的出线处设在第一端11时,使用者除须克服鼠标10所需的移动动量外,更必须克服连接线移动时所需的移动动量,如此便很容易地造成干涉或阻挡的现象。为克服上述的问题,本技术将有线输入装置的出线端可选择地自第一端移开,以前述实施例的鼠标10为例,即是将其连接线20的出线端由远端移开,并令该出线端至少可位于鼠标10的第二端12(近端)或其它非第一端的外围位置。请参阅图1A至1C所示,于本实施例中,该连接线20除了可由第一端11出线外,亦可选择地由鼠标10的第二端12正中央出线(如图1A所示),或分别由鼠标10邻近第二端12的左下或右下方拉出(如图1B、1C所示),当然,连接线20亦可考虑由鼠标10的左/右侧中央或其邻近位置拉出。如图6至8所示,就操作的便利性而言,由于连接线20不在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变换连接线位置的电脑输入装置,其包括:一本体,一设于本体内的电路板,以及一连接线;其特征是,该本体更具有一转向机构;其中该连接线的一端与该电路板相接,且该连接线穿置该转向机构之中,并与一电脑装置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变换连接线位置的电脑输入装置,其包括:一本体,一设于本体内的电路板,以及一连接线;其特征是,该本体更具有一转向机构;其中该连接线的一端与该电路板相接,且该连接线穿置该转向机构之中,并与一电脑装置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变换连接线位置的电脑输入装置,其特征是,该本体由一表壳及一底壳相对组成;该底壳上形成有一通孔,且该转向机构置于该通孔之中。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可变换连接线位置的电脑输入装置,其特征是,该本体具有多数个线槽,且该连接线固持于该线槽之中。4.如权利要求3所述可变换连接线位置的电脑输入装置,其特征是,该线槽形成有至少一凸缘。5.如权利要求3所述可变换连接线位置的电脑输入装置,其特征是,该转向机构包括一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蕙珍
申请(专利权)人:昆盈企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