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杨顺明专利>正文

一种短棒料锻件加工模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42495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5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短棒料锻件加工模组,包括基模和模套,模套下部内凹且向下设置,基模的顶出孔内设置有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其受外动力在顶出孔内向上滑动以顶出模套;第一顶杆内侧设置有抵接球体的抵块,第二顶杆包括定位杆、滑出顶出孔后可相对定位杆移动的移动杆、以及用于连接定位杆和移动杆的链接件;基模内存在供移动杆移动后的暂存空间,从而获得供球体以抵块为支点转动的转动空间,基模还设置有拨动机构,当外动力驱动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将模套顶出基模后,拨动机构受外动力驱动移动杆移动至暂存空间。本发明专利技术自主开发设计,开辟了传统球体锻造人工化往机械自动化发展,加工构思新颖巧妙,自动化程度高高。自动化程度高高。自动化程度高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短棒料锻件加工模组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球体加工设备部件
,具体涉及一种短棒料锻件加工模组。

技术介绍

[0002]球体锻件加工工序中包括毛胚料的整圆步骤。毛胚料是通过锯床将棒料切割成短柱状物料,整圆后的锻件粗产品经过后续的淬火和研磨得到一定规格的球体。
[0003]目前球体的整圆工序为一名工作人员采用长钳夹住烧红的毛胚料放入到凹形的下模中,另一名工作人员采用长钳夹住尺寸小于下模的上模套接在毛胚料上,上模内部为内凹弧形面,最后通过上方的冲头向下冲压上模,实现短棒毛胚料端部整圆,完成一端整圆后,工作人员将上模向上取出,另一名工作人员随机将毛胚料翻个,接着对另一端进行冲压,于此整圆。
[0004]虽然上述操作步骤能够确保毛胚料的整圆具有一定圆润度,但是通过人工的方式,需要两个人默契搭配好,尤其在自动设定好冲头向下冲压时间间隔,需要工作人员及时调整好毛胚料以及放置好上模在毛胚料上面,因而传统的方式灵活度不高,且劳动成本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短棒料锻件加工模组,开辟了传统球体锻造人工化往机械自动化发展,加工构思新颖巧妙,自动化程度高。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短棒料锻件加工模组,包括模体、基模和模套,所述模体与基模呈固定设置,所述基模与模套呈套接设置,所述模套下部内凹且向下设置,所述基模底部对应于模套的两侧设置有顶出孔,顶出孔内设置有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受外动力在顶出孔内向上滑动以顶出模套;所述第一顶杆内侧设置有抵接球体的抵块,所述第二顶杆包括定位杆、滑出顶出孔后可相对定位杆移动的移动杆、以及用于连接定位杆和移动杆的链接件;所述基模内存在供移动杆移动后的暂存空间,从而获得供球体以抵块为支点转动的转动空间,所述模体设置有拨动机构,当外动力驱动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将模套顶出基模后,拨动机构受外动力驱动移动杆移动至暂存空间。
[000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模套上方冲压机对模套冲压,实现对短棒物料在模套内凹面处整圆后,下方动力驱动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向上移动,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的上端抵触模套底面并将模套顶起,第一顶杆上移在将模套顶起过程中,抵块逐渐向上移动并抵触到物料底部边处,由于物料的侧面受到第二顶块的限制,以及物料的上部受到模套的限制,所以抵块能够将物料顶起,当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将模套顶出基模后,下方动力驱动拨动机构运作,拨动机构拉动移动杆往基模移动,移动后移动杆位于暂存空间处,实现物料的一侧存在空间将不受到移动杆的限制,外部夹具将模套夹住,下方动力再驱动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下移使得模套的水平移出不受到物料限制,从而也使得物料以抵块为支点进行转动90
度,因为物料用于制作球体,因此短棒物料长度较小,方便在移动杆小幅度移动后的存在空间能够实现物料旋转;当完成翻转后,下方动力再驱动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向下移动,期间拨动机构也完成复原,一次自动化转动完成,然后进行第二次模套的下压整形,该方式相比于传统的人工采用钳子夹持物料翻转,自动化水平提高,安全系数也提高。
[0007]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拨动机构包括上部具有齿部且受外动力先上移动的第三顶杆、转动连接于模体内部且与齿部适配的半齿轮、固定连接于半齿轮底部的弹簧、安装于弹簧下端的滑块、设置于滑块下方且具有斜坡面的滑台、以及联动连接于滑块的联动件,所述移动杆与联动件的一端呈卡接配合。
[000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三顶杆受到下方动力的驱动进而其上的齿部驱动半齿轮转动,半齿轮带动弹簧转动,滑块在滑台上滑动,在弹簧继续转动过程中当滑块遇到斜坡面,此时弹簧弹性势能释放,滑块直接沿着斜坡面向下弹出,并通过联动件将移动杆向一侧拉动,实现移动杆和定位杆的远离,弹簧释放弹性势能完全时,移动杆位于暂存空间内;当物料完成翻转后,齿部反向驱动半齿轮反转,然后滑块反向滑动,于此弹簧反向旋转并蓄力,最后越过斜坡面恢复原状,等待下一次动作。
[0009]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联动件包括转动连接于滑块的联杆一和连接于联杆一的联杆二,所述移动杆竖直方向上开设有导槽,所述联杆二背离联杆一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滑轮,所述滑轮卡接且滑动连接于导槽内。
[00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滑块拉动联杆一和联杆二过程中,包括竖直移动和水平移动,而设置的导槽配合滑轮主要是迎合竖直上的位移,避免卡死。
[0011]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链接件包括转动设置的链接杆一和链接杆二,所述链接杆一转动连接于移动杆内,所述链接杆二转动连接于定位杆内。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移动杆在移动过程中在水平方向发生位移,而定位杆位于基模内,因此两者发生了错开,专利技术采用链接杆一和链接杆二的衔接方式实现了两者的距离发生变化,避免了卡死。
[0013]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滑台具有水平面,所述滑块抵触到水平面时,所述弹簧与竖直面的夹角为10

15
°

[001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角度越小,更加稳定。
[0015]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滑块包括滑动部和摩擦部,所述滑动部底部设置有滑动轮,所述摩擦部设置有摩擦片,所述斜坡面为向下的凹形面。
[001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摩擦片有利于避免在弹簧的弹性势能下发生移动,而凹形面避免了滑块滑动在斜坡面上时,摩擦部与斜坡面发生摩擦,造成动作减缓。
[0017]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所述联杆一的一侧设置有轨道轮,所述模体设置有轨道槽,所述轨道轮滑动连接于轨道槽内。
[0018]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依照滑块驱动联杆一的运动轨迹设置轨道槽,实现了联杆一在被驱动移动过程中稳定性。
[0019]本专利技术进一步的,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受外动力在顶出孔内向上滑动以顶过模套表面时,第三顶杆上的齿部与半齿轮开始啮合。
[002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受外动力在顶出孔内向上滑动以顶过模套表面时,第三顶杆上的齿部与半齿轮开始啮合,此时移动杆还未移动,继续向上驱动第一
顶杆、第二顶杆和第三顶杆向上移动,当半齿轮转动过一定角度后,滑块进入到斜坡面上,此时在弹性势能下快速下移,移动杆移动,此时模套已经距离基模上面一定距离,且外部夹持机构夹住模套,接着再向下驱动第一顶杆、第二顶杆和第三顶杆,物料脱离模套,而移动杆也腾出空间,达到物料翻转,这是正常的冲压整形和翻转的过程;当冲压整形完成后,需要出料时,采用在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受外动力在顶出孔内向上滑动以顶过模套表面时,第三顶杆上的齿部与半齿轮开始啮合,此时外部夹持机构夹持住模套,此时不再对第一顶杆、第二顶杆和第三顶杆进行向上顶,也就是不驱动半齿轮转动,也就是出料操作是移动杆不移动,反而采用对第一顶杆、第二顶杆和第三顶杆向下拉,方便外部夹持机构将模套移开,移开后,物料通过抵块和移动杆的抵触支撑,不会往下掉落,而后上方采用球体吸料罩将物料吸走,因为物料处于基模的较上方位置,相比于直接掉落到基模下部,使得吸料罩更加容易吸料。
[0021]本专利技术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短棒料锻件加工模组,包括模体(10)、基模(1)和模套(2),所述模体(10)与基模(1)呈固定设置,所述基模(1)与模套(2)呈套接设置,所述模套(2)下部内凹且向下设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模(1)底部对应于模套(2)的两侧设置有顶出孔(100),顶出孔(100)内设置有第一顶杆(3)和第二顶杆(4),第一顶杆(3)和第二顶杆(4)受外动力在顶出孔(100)内向上滑动以顶出模套(2);所述第一顶杆(3)内侧设置有抵接球体的抵块(300),所述第二顶杆(4)包括定位杆(400)、滑出顶出孔(100)后可相对定位杆(400)移动的移动杆(401)、以及用于连接定位杆(400)和移动杆(401)的链接件;所述基模(1)内存在供移动杆(401)移动后的暂存空间(5),从而获得供球体以抵块(300)为支点转动的转动空间,所述模体(10)设置有拨动机构(6),当外动力驱动第一顶杆(3)和第二顶杆(4)将模套(2)顶出基模(1)后,拨动机构(6)受外动力驱动移动杆(401)移动至暂存空间(5)。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短棒料锻件加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拨动机构(6)包括上部具有齿部(601)且受外动力先上移动的第三顶杆(600)、转动连接于模体(10)内部且与齿部(601)适配的半齿轮(602)、固定连接于半齿轮(602)底部的弹簧(603)、安装于弹簧(603)下端的滑块(604)、设置于滑块(604)下方且具有斜坡面(6051)的滑台(605)、以及联动连接于滑块(604)的联动件,所述移动杆(401)与联动件的一端呈卡接配合。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短棒料锻件加工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件包括转动连接于滑块(604)的联杆一(607)和连接于联杆一(607)的联杆二(608),所述移动杆(401)竖直方向上开设有导槽(609),所述联杆二(608)背离联杆一(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顺明
申请(专利权)人:杨顺明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