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计算机的插孔盖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4102 阅读:23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计算机的插孔盖,其系装设于一计算机壳体底部,包括一主支架及一副支架;其中主支架一端形成一主枢设部,另一端形成一盖合部,该主枢设部穿设一主转轴,且该主转轴上套设有主弹性组件,并枢接于上述计算机壳体底部之一处上;而该副支架一端形成一副枢设部,另一端与该主支架滑动连结,该副枢设部穿设一副转轴,且该副转轴上套设有副弹性组件,并枢接于上述计算机壳体底部的另一处上。(*该技术在201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携式计算机的插孔盖
本技术涉及一种便携式计算机的插孔盖,尤指一种应用于便携式计算机(Mobile PC)的使用场合,如:笔记型计算机(Notebook PC)、平板式计算机(Tablet PC)及个人数字助理(PDA)等,并兼具有保护计算机壳体插孔与供计算机壳体支撑垫高的功能,以辅助使用者便于操作便携式计算机。按,便携式计算机属于计算机类型的一种,泛指所有可供使用者携带行动的计算机统称,例如笔记型计算机、平板式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等;然而,为便于使用者携带,一般的便携式计算机所搭载的外围配备并不如桌上型计算机,故常需借助插孔(Input/Output connector)连接如鼠标、软盘机或光驱等外围配备来扩充功能,同时,为避免此等插孔因外露而沾染灰尘或受损,故通常会加设插孔盖以作为保护。而常见惯用的插孔盖结构,仅具有保护插孔的功能,且一般插孔盖在打开后,会妨碍输入及输出电缆连接的空间;如台湾专利公告编号第444892号的新型专利,其揭示有一种可垫高笔记型计算机的插孔盖,该插孔盖上设有一凸部,当该插孔盖翻转至计算机壳体底部时,即可借助该凸部作为脚架而垫高计算机,以利于使用者操作,同时也能腾出电缆连接时所需的空间,进而改善以往插孔盖单一功能且使用上较为不便等问题。惟,该插孔盖仅采用单一转轴的枢接结构,其强度较差,又需借助使用者以手扳动而翻转,故容易因使用者的施力不当而脱落与损坏,另,一般设于键盘(Keyboard)底部的脚架大都亦有相同的问题,也容易因施-->力过大而受损并失去其应有的功能。是以,由上可知,上述现有的便携式计算机的插孔盖结构,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具有不便与问题存在,而可待加以改善。针对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人特潜心研究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终于提出一种设计合理且有效改善上述问题的设计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携式计算机的插孔盖,其使插孔盖兼具有保护插孔与供计算机壳体支撑垫高的功能,同时提供该插孔盖具有自动弹起的功效,以方便使用者操作。本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可提供一种便携式计算机的插孔盖,其可更便于使用者开启或盖合该插孔盖,以有效发挥该插孔盖自动弹起的功效。为了达成上述的主要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计算机的插孔盖,其装设于一计算机壳体底部,包括一主支架及一副支架;其中的主支架一端形成一主枢设部,另一端形成一盖合部,该主枢设部穿设一主转轴,且该主转轴上套设有主弹性组件,并枢接于上述计算机壳体底部之一处上;而该副支架一端形成一副枢设部,另一端与该主支架滑动连结,该副枢设部穿设一副转轴,且该副转轴上套设有副弹性组件,并枢接于上述计算机壳体底部的另一处上;借以达成上述的主要目的。为了达成上述的另一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携式计算机的插孔盖,其在该主支架的盖合部上设有一与上述计算机壳体相卡扣的扣合结构,该扣合结构包含一拨钮、一与该拨钮相连结的勾状件以及一提供该拨钮回复力的弹性组件,且该拨钮部份裸露在该盖合部外侧,以供人手扳动之;借以达成上述的另一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与计算机壳体的立体分解图。图2是本技术设于计算机壳体上并呈盖合状态的侧视局部剖面图。图3是本技术设于计算机壳体上并呈开启状态的侧视局部剖面图。图4是本技术扣合结构呈卡扣状态的剖面图(一)。图5是本技术扣合结构呈释放状态的剖面图(二)。具体实施方案请参阅图1,为本技术与计算机壳体的立体分解图。本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计算机的插孔盖,该插孔盖1装设于一计算机壳体2底部,用以盖设于该计算机壳体2的插孔20外侧以作为保护,亦可供该计算机壳体2支撑垫高而辅助使用者操作;该插孔盖1包括一主支架10及一副支架11,其中:该主支架10呈一片状体,其一端形成有主枢设部100,另一端向其内侧面弯曲延伸而形成有可覆盖于插孔20外侧的盖合部101,其中的主枢设部100可供一主转轴102穿过,并在该主转轴102上套设有主弹性组件(扭力弹簧)103,以使该主转轴102枢接于上述计算机壳体2底部之一处上,并可在该处上设一主转轴座21,以利于枢接连结。该主支架10的盖合部101上设有一扣合结构12,用以与计算机壳体2上的扣槽22相卡扣,以使该插孔盖1可呈盖合状态而作为插孔20的保护(如图2所示);另在该主支架10内侧面上设有一由该主支架-->10之一端延伸至其另一端的滑轨104,且该滑轨104在近盖合部101处设有一定位凹槽105。该副支架11亦呈一片状体,其一端形成有副枢设部110,另一端向其左、右两侧凸设有滑销111,其中的副枢设部110供一副转轴112穿设,并在该副转轴112上套设有副弹性组件(扭力弹簧)113,以使该副转轴112枢接于上述计算机壳体2底部之另一处上,并可于该另一处上设一副转轴座23,以利于枢接连结。该副支架11的滑销111以滑动配合的方式连结于该主支架10内侧面的滑轨104上,以使该副支架11可在滑轨104上作滑移移动,且滑销111可滑动至该滑轨104近盖合部101处而抵触于定位凹槽105内,进而使该插孔盖1可呈盖合状态以供该计算机壳体2支撑垫高(如图3所示)。是以,借助上述的构造组成,即可得到本技术的便携式计算机的插孔盖。另,如图4及图5所示,上述该扣合结构12系包含一拨钮120、一与该拨钮120相连结的勾状件121以及一提供该拨钮120回复力的弹性组件(弹簧)122,其中的拨钮120系部份裸露在该盖合部101外侧,以供人手扳动之,且该拨钮120因受弹性组件122的弹力影响而被推靠于一侧(如图4所示),以使位于该拨钮120上的勾状件121卡扣于计算机壳体2上的扣槽22处。当该拨钮120被扳动至另一侧(如图5所示)时,由于勾状件121连结在该拨钮120上,故会随之而移动并与扣槽22相脱离,以使该插孔盖1被开启,同时一并使主弹性组件103与副弹性组件113的弹力将该主支架10与副支架11弹起,并使该副支架11随滑轨104滑动至定位凹槽105而定位,即可完成该插孔盖1的开启动作。-->因此,本技术便携式计算机的插孔盖不仅兼具插孔盖与脚架的功能,更利用副支架辅助支撑的力量来支撑计算机壳体的重量,并借助主弹性组件及副弹性组件的弹力,达到开启该插孔盖,并确保副支架的位置;故本技术至少可具有以下诸多优点:一、以简单结构、较少的零组件完成相关动作,且整体强度足以支撑计算机壳体的重量。二、开启简单,插孔盖会自动弹起,方便使用者操作。三、同时达成保护插孔与供计算机壳体支撑垫高的双重功用,且外观与功能需求可借以同时解决。四、易与计算机壳体相配合。综上所述,本技术实为一不可多得的新型创作产品,其确可达到预期的使用目的,解决现有的问题,且又具新颖性及进步性。上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可行实施例,并非用于限止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凡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等内容的等效结构变化,均应属于本技术所要求保护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便携式计算机的插孔盖,设置在一计算机壳体底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支架,其一端形成主枢设部,另一端形成盖合部,该主枢设部穿设有主转轴,且该主转轴上套设主弹性组件,并枢接于上述计算机壳体底部之一处上;及一副支架,其一端形成副枢设部,另一端与该主支架滑动连结,该副枢设部穿设有副转轴,且该副转轴上套设副弹性组件,并枢接于上述计算机壳体底部的另一处上。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携式计算机的插孔盖,设置在一计算机壳体底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主支架,其一端形成主枢设部,另一端形成盖合部,该主枢设部穿设有主转轴,且该主转轴上套设主弹性组件,并枢接于上述计算机壳体底部之一处上;及一副支架,其一端形成副枢设部,另一端与该主支架滑动连结,该副枢设部穿设有副转轴,且该副转轴上套设副弹性组件,并枢接于上述计算机壳体底部的另一处上。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计算机的插孔盖,其特征在于:该主支架的盖合部上设有与上述计算机壳体相卡扣的扣合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计算机之插孔盖,其特征在于:该扣合结构包含拨钮、与该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萧丞隆
申请(专利权)人: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