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903198 阅读:13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触控装置包括有一设置有上方导电膜的上部,及设置有下方导电膜的下部;其中,该下部的适当位置处设有复数个穿孔,各穿孔分别相对应于上、下部表面的导电膜,该穿孔贯穿下部的上、下表面,且穿孔中并套设有导电件,使各导电膜上的讯号可由导电件,传送至下部的下表面,使整体触控装置装设于电子装置的壳体中时,可有效降低整体电子装置的厚度,且使壳体与触控装置的表面为同一平面。(*该技术在2016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一种触控装置,尤指一种可应用于电子装置时,可有效降低整体电子装置的厚度,且使壳体与触控装置的表面为同一平面。
技术介绍
现今高科技电子信息业的蓬勃发展,计算机产品已渐渐成为人类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品,而目前网络通讯技术正在极速蓬勃的发展,将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及娱乐带至另一崭新的领域,随着信息爆炸的时代进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即可透过网络通讯来相互传递所需的实时信息、广告宣传或往来邮件等,亦可藉由上网来搜寻所需的信息、线上聊天或网络游戏等休闲娱乐,来提供使用者在工作、娱乐、学习时的快速与便捷性,如此,人们与计算机的联系也越来越密不可分,并可藉由显示器来传递计算机主机内的资料讯息,做为计算机与使用者沟通的接口,从早期的CRT(映像管显示器)到目前的液晶显示器,并朝轻、薄、短、小的趋势发展,更有发展出一种触控式显示器,其主要于显示器内设置有触控式面板(Touch Panel),可以取代计算机键盘及鼠标,不需要复杂的程序即可在计算机上直接使用手指或笔的触控方式,直接输入指令操作,其触控式显示器主要应用在工业或各式信息系统查询上,促使计算机系统更加人性化。再者,如图1所示,即一般市面上常见的触控面板4结构,通常包含一片在上表面设有导电膜43的下部42,以及一底表面亦设有导电膜的上部41,二者中间以间隔球(Dot Spacer)将彼此分开一定间隙而对向配置,该导电膜43表面上具有由导电物质沉积布设而成的导电层,例如是氧化锡铟(indium tin oxide,ITO),而这导电膜上的讯号是透过软式排线44,如图2所示,传送至讯号处理电路461。-->如图所示,该下部42设置有显示屏45及电路板46,当整体触控面板1装设于电子装置的壳体5中,因软式排线44则由上、下部41、42之间穿出后,再由下部42、显示屏45的侧边连接至电路板46一侧的讯号处理电路461,故壳体的前盖51必须遮蔽该软式排线44,而延伸固定于触控面板1前上方,以触控面板4的厚度再加上前盖51本身的厚度,势必会使得整体电子装置的厚度增加,进而使电子装置的设计无法再薄型化,且该前盖51凸出于触控面板4,使整体电子装置的表面具有一高低断差,不仅较不美观,且容易堆积有异物及水分而影响内部零件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的目的即在提供一种触控装置装设于电子装置的壳体中时,可有效降低整体电子装置的厚度,且使壳体与触控装置的表面为同一平面。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的触控装置包括有一设置有上方导电膜的上部,及设置有下方导电膜的下部;其中,该下部的适当位置处设有复数个穿孔,各穿孔分别相对应于上、下部表面的导电膜,该穿孔贯穿下部的上、下表面,且穿孔中并套设有导电件,使各导电膜上的讯号可由导电件,传送至下部的下表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可以得到一种可应用于电子装置时,可有效降低整体电子装置的厚度,且使壳体与触控装置的表面为同一平面的触控装置。附图说明图1为习有触控面板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习有触控面板装设于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中触控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技术中触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中触控装置的结构立体图;图6为本技术中触控装置与显示屏结合的结构立体图;-->图7为本技术中触控装置装设于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中触控装置的另一结构示意图。【图号说明】11    上部          12    下部13    导电膜        14    导电结构141   穿孔          142   导电件16    支撑件        17    显示屏18    电路板        181   讯号处理电路191   黏合物        19    保护板21    连接件        4     触控面板41    上部          42    下部43    导电膜        44    软式排线45    显示屏        46    电路板461   讯号处理电路  5     壳体51    前盖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触控装置,其触控装置的基本结构组成同样如图3所示,包括有一片在上表面设有导电膜13的下部12,以及一底表面亦设有导电膜13的上部11,二者中间以间隔球(Dot Spacer)将彼此分开一定间隙而对向配置,该导电膜13表面上具有由导电物质沉积布设而成的导电层,例如是氧化锡铟(indium tin oxide,ITO),该下部12的适当位置处设有复数个导电结构,各导电结构贯穿下部的上、下表面,且各导电结构分别与上、下部的导电膜相接触。本技术的重点在于:下部12的适当位置处设有复数个导电结构14,如图所示,该导电结构14包含有穿孔141以及导电件142,各穿孔141分别相对应于上、下部11、12表面的导电膜13,如图所示,各穿孔141互相不重叠,该穿孔141贯穿下部12的上、下表面,且穿孔141中并套设-->有导电件142,其导电件142可以为金属导体,使各导电膜13上的讯号可由导电件142,传送至下部12的下表面,如图4所示,该下部12下方亦可设置有一支撑件16,而各穿孔141亦贯穿支撑件16,以将各导电膜13上的讯号藉由各导电件142,经下部12及支撑件16,传送至支撑件16的下表面,如图5所示,再经由连接件21(如图所示可以为软式排线)将讯号传送至讯号处理电路。整体使用时,如图6及图7所示,该支撑件16下方设置有显示屏17及电路板18,使整体触控装置装设于电子装置的壳体5中时,该连接件21由支撑件16下方经由显示屏17连接至电路板18一侧的讯号处理电路181,使该前盖51可直接设置于上部11的边侧,使壳体与触控装置的表面为同一平面,不会有高低断差的产生,且可有效降低整体电子装置的厚度。再者,该上部11可利用高穿透率的黏合物191黏设有一保护板19,如图8所示,让使用者可依所需任意于该保护板19上设置文字或图案。如上所述,本技术提供另一较佳可行的触控装置,于是依法提呈新型专利的申请;然而,以上的实施说明及图式所示,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并非以此局限本技术,是以,举凡与本技术的构造、装置、特征等近似、雷同的,均应属本技术的创设目的及申请专利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装置,包括有一设置有上方导电膜的上部,及设置有下方导电膜的下部;其特征在于:    该下部设有复数个导电结构,各导电结构贯穿下部的上、下表面,且各导电结构分别与上、下部的导电膜相接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触控装置,包括有一设置有上方导电膜的上部,及设置有下方导电膜的下部;其特征在于:该下部设有复数个导电结构,各导电结构贯穿下部的上、下表面,且各导电结构分别与上、下部的导电膜相接触。2、如权利要求1所述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结构设有穿孔以及导电件。3、如权利要求2所述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电件为金属导体。4、如权利要求2所述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下部下方亦设置有一支撑件,而各穿孔亦贯穿支撑件。5、如权利要求2所述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导电件利用连接件与讯号处理电路相连接。6、如权利要求1所述触控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上部设置有一保护板。7、一种使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裕洲周定辉何炜轩彭晓枫邹序强
申请(专利权)人:介面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