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控面板的信号传导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4652 阅读:25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一种触控面板的信号传导构造,是于导电薄膜的边缘附近设有多个电阻单元,令各电阻单元之间彼此具有一适当间隔以形成信号传导信道,使所述电阻单元与信号传导信道彼此互呈交错地排列设置,并使该银导路电接于所述电阻单元与信号传导信道的外侧的导电薄膜边缘表面上;通过控制所述电阻单元的设置位置以及彼此之间的信号传导信道大小,以调整该导电薄膜上各个不同部位的信号传导路径的阻抗值,改善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衰减不均匀的现象,使输出端点可获得接近相同的传导信号电压值的来自各部位的输出信号。(*该技术在201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可校准输出信号的触控面板的信号传导构造,尤 指一种可在信号传送过程中因应不同的信号传导路径而去补正该信号,使 从触控面板各部位置的输入该信号,均可获得一符合特定规格的输出信号
技术介绍
近年来触控面板已成为一种重要的输入装置,它被广泛应用于配置在 液晶显示器或阴极射线管等显示屏面上,让使用者可透过显示屏画面上的 指示以手指头或笔尖等触控所需位置,通过此来进行信号输入的功能。触 控面板通常包含二片面状的导电薄膜以分开一定间隙而对向配置,其中至 少有一导电薄膜是被设置于一可挠性的透明薄膜的上,而另一导电薄膜则 被设置于一坚硬基板的表面,在对向配置的二面之间设有多数平面胶条作 为导通及绝缘之用,并预留粘合区域涂布黏胶,通过此将二者密封黏接在 一起。前述导电薄膜表面上具有由导电物质沉积布设而成的导电层,例如是氧化锡铟(indium tin oxide , ITO),而这导电薄膜上的信号是透过电接 在侧面边缘的银导路(Silver-containing conductive electrode)传送至U 信号处理电路,例如图3所示的,在导电薄膜T上第一部位PI所触发的 信号,被以最短的传导距离的第一路径D1传送到银导路R上,再从该银 导路上的第一信号输入点Kl将信号传送到该银导路的线端M而输出,同理,在该导电薄膜上第二部位P2所触发的信号,将从最短距离的第二路径D2传送到该银导路上,再从第二信号输入点K2将信号传送到该银导路的线端M而输出;由前述说明可知,在该导电薄膜上不同位置所触发的信号,会经由不同的传导路径而传送到后续的信号处理电路,然而,由于一 般的银导路是以长形的平面箔条而电接配置在前述导电薄膜的侧缘,且该银导路本身具有较高的阻抗(impedance),而阻抗在信号的传导过程中将 会导致信号的衰减,因此,当信号由该银导路的不同点Kl、 K2输入到从 线端M输出的过程中,信号将承受不同阻抗值的影响而具有不同程度的衰 减,特别是在该银导路上离输出线端M最远的部位Kx与最近的部位Ky, 二者之间的传送信号的衰减程度对比更加明显;这结果,如果信号衰减的 差异严重时,将会影响触控面板上接触点的准确定位,造成后续的信号处 理电路在运作上的不利影响;因此,目前大多数的做法是在该信号传送过 程中,去执行一个可补正信号强度的校准程序,以便获得输出一符合特定 规格的信号。许多现有的信号校准方法中,有的是采用设有复杂的导电图纹 (conductive patterns)来重新分配信号,或在导路中额外地串接信号补 正电路以控制该重新分配的信号,以减低这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衰减不均匀 的现象,其中,例如美国专利第4,293,734号和第4,661,655号等专利案 所揭露的设置补强电极方法如图4、图5所示,是利用在该导电薄膜T 的边缘附近设置经特别设计的复杂图纹的补强电极R,而该补强电极具有 不同的形状或长度,且将多数补强电极设于靠近的中间部位,通过在中间 部位增加设置多数补强电极以降低该部位信号传递时的衰减值,达到拉近 电极二端与中央部位的传导信号电压值差异的目的;然而这种现有技术, 由于该复杂的图纹电极的设计及计算方法不易,且其制作技术难度较高, 也很容易在制造生产时发生误差,以致产生不准确的信号校准结果,又,在该导电薄膜边缘设置这些复杂的导电图纹,也将导致触控面板的作用面 积被陷縮成更小。另外,在其它的信号校准方法中,还有的是以在该导电薄膜T的边缘设置一非平行的弯曲线(non-parallel curved lines)式样 的汇流导路R (Bus-Bar),例如图6所示,利用这种具有弧形等电位场 (bowed equipotential field)的汇流导路以达信号校准的目的;这项现 有技术虽然设置简单,但是在汇流导路信号输出端变得窄小,导致电流信 号被大量消耗是其主要缺点,又,这汇流导路所呈现的弯曲边缘,使触控 面板外观显得极为突兀而不甚美观,以及将触控面板的工作面积陷縮成较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触控面板的信号传导构造,可使在 触控面板上各个不同部位所产生的信号在传送到银导路(电极)的输出端 的信号传导路径中均获得一约略相同的衰减值,以便获得传导信号电压值 接近相同的输出信号。根据本技术,该触控面板的信号传导构造乃将其导电薄膜的边缘 附近设有多个电阻单元,并令各电阻单元之间彼此具有一适当间隔以形成 信号传导信道,使所述电阻单元与信号传导信道彼此互呈交错地排列设 置,并设有一银导路电接于所述电阻单元与信号传导信道的外侧的导电薄 膜边缘表面上;通过控制所述电阻单元的设置位置以及彼此之间的信号传 导信道大小,以调整该导电薄膜上各个不同部位的信号传导路径的阻抗 值,改善信号在传输过程中衰减不均匀的现象,使输出端点可获得接近相 同的传导信号电压值的来自各部位的输出信号。上述电阻单元为贯穿该导电薄膜的镂空槽道或孔;前述镂空槽道或孔 是可利用蚀刻方法来制成。最好,所述电阻单元是呈长条形,且其长度是由中间部位向二端边以 非线性逐渐增加的方式布设,或是使所述信号传导信道的宽度是以由中间 部位向二端边以非线性逐渐减小的方式布设,或前述二种方式布设的混合 搭配使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使从触控面板各部位置触发的信号经前述 信号传导构造传送而输出信号的过程中,造成在各个不同的信号传导路径 均具有相同或近似的阻抗值,亦即使信号具有相同程度的衰减,因此均可 获得一符合特定规格的输出信号,达到信号校准的目的。而紧接于后将以一具体实施例继续说明,以进一步阐明本技术的 创新特征。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局部平面图,显示所述镂空槽道12的布设方式; 图2是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的局部平面图,显示所述信号传导信 道13的布设;图3是一现有触控面板的平面图,显示在导电薄膜上所触发的信号经由不同的传导路径而输出的运作示意图;图4是另一现有触控面板的导电薄膜的平面图,显示在该导电薄膜的边缘附近设置经特别设计的图纹电极;图5亦是另一现有触控面板的导电薄膜的平面图,显示另一种在导电 薄膜的边缘附近设置经特别设计的图纹电极;以及图6是再一现有触控面板的导电薄膜的平面图,显示一种在导电薄膜 的边缘设置一非平行的弯曲线式样的汇流导路。主要组件符号说明导电薄膜l 基板4银导路6 信号输出端61镂空槽道12 信号传导信道1具体实施方式如后附各图所示,该触控面板的导电薄膜1是被配置在一基板4的表 面上,并于该导电薄膜l的边缘搭接银导路6,使触发在该导电薄膜上的 信号可透过电接在侧边的银导路而由其二端缘的信号输出端61传送到后 续的信号处理电路;其中,于该导电薄膜1边缘且靠近电接的银导路6附 近设有数道贯穿该导电薄膜的镂空槽道(slot)12,且令各镂空槽道12之 间彼此具有一适当间隔宽度以形成信号传导信道(channel) 13,使所述槽 道12与信号传导信道13彼此互呈交错地排列设置;前述该导电薄膜1的 导电层是由氧化锡铟(ITO)材料所沉积而成的,所以所述镂空槽道12可通 过蚀刻方法来达成,这蚀刻加工操作是先在该导电薄膜表面对欲保留的部 分涂布(或印制)一层阻绝侵蚀的涂料,再将该导电薄膜浸入蚀刻液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控面板的信号传导构造,其包含一配置在基板表面的透明状导电薄膜,并于该导电薄膜的边缘搭接一银导路,使触发在该导电薄膜上的信号可透过电接在侧边的银导路而由其二端缘传送到后续的信号处理电路,其特征在于:于导电薄膜的边缘附近设有多个电阻单元,各电阻单元之间彼此具有一适当间隔以形成信号传导信道,使所述电阻单元与信号传导信道彼此互呈交错地排列设置,并使该银导路电接于所述电阻单元与信号传导信道的外侧的导电薄膜边缘表面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恺悌
申请(专利权)人:洋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