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菌防潮床垫针织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9025884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6 05: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菌防潮床垫针织布,包括基层、面层以及设于所述基层和面层之间的增柔层;所述增柔层的上表面、下表面分别设有呈半球形的第一容纳腔,所述基层与增柔层接触的表面设有呈半球形的第二容纳腔,所述面层与增柔层接触的表面设有呈半球形的第三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第三容纳腔内分别设有抗菌剂颗粒以及干燥剂颗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有效的延缓抗菌剂和干燥剂的挥发速度,延长床垫针织布抗菌防潮效果的保持时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菌防潮床垫针织布
本技术涉及一种床垫,特别涉及一种抗菌防潮床垫针织布。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床垫的性能要求不断提高。而在人类的生活环境中,病菌无处不在,尤其是床垫面料,会吸收分泌物和汗液。为了抑制病菌的产生和繁殖,常常在面料里加入抗菌助剂方法来抗菌,同时,在面料的纱线中增加干燥剂粉末,以达到防潮的效果。但是这样使得面料在性能上具有一定局限性,由于抗菌助剂以及干燥剂粉末具有较大的展开面积,因而在使用过程中,抗菌助剂以及干燥剂粉末会更快的挥发掉,造成面料的抗菌及防潮的功能会大大减弱以致消失。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抗菌防潮床垫针织布,该抗菌防潮床垫针织布能够有效的延缓抗菌剂和干燥剂的挥发速度,延长床垫针织布抗菌防潮效果的保持时间。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抗菌防潮床垫针织布,包括基层、面层以及设于所述基层和面层之间的增柔层;所述增柔层的上表面、下表面分别设有呈半球形的第一容纳腔,所述基层与增柔层接触的表面设有呈半球形的第二容纳腔,所述面层与增柔层接触的表面设有呈半球形的第三容纳腔;所述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第三容纳腔内分别设有抗菌剂颗粒以及干燥剂颗粒。可选的,所述第一容纳腔、第二容纳腔、第三容纳腔的规格一致。可选的,所述第二容纳腔与位于增柔层下表面的第一容纳腔交错分布。可选的,所述第三容纳腔与位于增柔层上表面的第一容纳腔交错分布。可选的,所述增柔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基层的下表面分别设有PTFE膜层。可选的,所述面层包括经线、纬线以及增强线,所述面层通过经线、纬线以及增强线编织而成。可选的,所述增强线倾斜的编织于所述经线、纬线之间,使得所述经线、纬线编织形成的网孔的对角连接所述增强线。可选的,所述面层的上表面还复合有蚕丝层。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在基层和面层之间增加增柔层,提高了床垫的柔软度,从而提高了床垫在使用时的舒适性。2.本技术通过在增柔层的上下表面以及基层的上表面、面层的下表面上分别设置容纳腔,而干燥剂颗粒以及抗菌剂颗粒均设置于容纳腔内,使得干燥剂颗粒、抗菌剂颗粒聚集在各个容纳腔内,降低了干燥剂颗粒、抗菌剂颗粒的挥发面积,从而延缓干燥剂颗粒、抗菌剂颗粒的挥发速度,增加干燥剂颗粒、抗菌剂颗粒的使用时间。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面层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申请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相关技术,而非对该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技术相关的部分。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申请。如图1所示,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抗菌防潮床垫针织布,其包括基层1、面层2以及设于基层1和面层2之间的增柔层3。在本技术中,在增柔层3的上表面、下表面分别设有呈半球形的第一容纳腔4,在基层1与增柔层3接触的表面设有呈半球形的第二容纳腔5,在面层2与增柔层3接触的表面设有呈半球形的第三容纳腔6,同时,在第一容纳腔4、第二容纳腔5、第三容纳腔6内分别设有抗菌剂颗粒以及干燥剂颗粒,通过在增柔层3的上下表面以及基层1的上表面、面层2的下表面上分别设置容纳腔,而干燥剂颗粒以及抗菌剂颗粒均设置于容纳腔内,使得干燥剂颗粒、抗菌剂颗粒聚集在各个容纳腔内,降低了干燥剂颗粒、抗菌剂颗粒的挥发面积,从而延缓干燥剂颗粒、抗菌剂颗粒的挥发速度,增加干燥剂颗粒、抗菌剂颗粒的使用时间。在本技术中,第一容纳腔4、第二容纳腔5、第三容纳腔6的规格一致,以便于干燥剂颗粒、抗菌剂颗粒均匀分布在床垫各处。第一容纳腔4、第二容纳腔5、第三容纳腔6可分别使用通过板体构成的半球形腔体,在复合时,将该半球形腔体复合在基层1、面层2以及增柔层3的表面,因此基层1、面层2以及增柔层3的厚度大于半球形腔体的半径,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基层1、面层2的厚度是半球形腔体半径的2倍,增柔层3的厚度是半球形腔体半径的4倍。另外,在本技术中,可使第二容纳腔5与位于增柔层3下表面的第一容纳腔4交错分布,第三容纳腔6与位于增柔层3上表面的第一容纳腔4交错分布,而增柔层3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基层1的下表面分别设有PTFE膜层7,使用这种结构,当有水气进入床垫针织布内时,水气不会穿透PTFE膜层7,同时,水气会在PTFE膜层7凝结,从第一容纳腔4、第二容纳腔5、第三容纳腔6内挥发出来的抗菌剂对基层1、增柔层3、面层2进行杀菌,而从第一容纳腔4、第二容纳腔5、第三容纳腔6内挥发出来的干燥剂则对凝结成的水珠进行吸收,从而达到抗菌防潮的效果。如图2所示,本技术的面层2包括经线201、纬线202以及增强线203,面层2通过经线201、纬线202以及增强线203编织而成。增强线203倾斜的编织于经线201、纬线202之间,使得经线201、纬线202编织形成的网孔的对角连接增强线203。在本技术中,面层2的上表面还复合有蚕丝层8,以便于提高床垫的舒适度。以上描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以及对所运用技术原理的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申请中所涉及的技术范围,并不限于上述技术特征的特定组合而成的技术方案,同时也应涵盖在不脱离所述技术构思的情况下,由上述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特征进行任意组合而形成的其它技术方案。例如上述特征与本申请中公开的(但不限于)具有类似功能的技术特征进行互相替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除说明书所述的技术特征外,其余技术特征为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已知技术,为突出本技术的创新特点,其余技术特征在此不再赘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抗菌防潮床垫针织布,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层(1)、面层(2)以及设于所述基层(1)和面层(2)之间的增柔层(3);/n所述增柔层(3)的上表面、下表面分别设有呈半球形的第一容纳腔(4),所述基层(1)与增柔层(3)接触的表面设有呈半球形的第二容纳腔(5),所述面层(2)与增柔层(3)接触的表面设有呈半球形的第三容纳腔(6);/n所述第一容纳腔(4)、第二容纳腔(5)、第三容纳腔(6)内分别设有抗菌剂颗粒以及干燥剂颗粒。/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菌防潮床垫针织布,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层(1)、面层(2)以及设于所述基层(1)和面层(2)之间的增柔层(3);
所述增柔层(3)的上表面、下表面分别设有呈半球形的第一容纳腔(4),所述基层(1)与增柔层(3)接触的表面设有呈半球形的第二容纳腔(5),所述面层(2)与增柔层(3)接触的表面设有呈半球形的第三容纳腔(6);
所述第一容纳腔(4)、第二容纳腔(5)、第三容纳腔(6)内分别设有抗菌剂颗粒以及干燥剂颗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菌防潮床垫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容纳腔(4)、第二容纳腔(5)、第三容纳腔(6)的规格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抗菌防潮床垫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纳腔(5)与位于增柔层(3)下表面的第一容纳腔(4)交错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抗菌防潮床垫针织布,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沈钱江储三荣王菊良王晓峰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沃克纺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