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计算机系统的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99849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便携式计算机系统的散热装置,主要包含导热元件,一导热管、一枢轴以及一散热管,导热管的一端内嵌于导热元件内,且导热元件设于第二壳体元件内的发热元件的上方,枢轴内设有一孔洞,可将导热管的另一端置入,并可以转动,且枢轴具有一阶级平面并与散热管枢接;由此,可以通过导热元件经由导热管、枢轴以及散热管,所构成一散热良好,且容易组装的散热装置,将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量由第一壳体元件移除至便携式计算机系统的四周环境。(*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便携式计算机系统的散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一种设于便携式计算机系统的散热装置,尤指一种可以与散热管枢接,且可以转动的枢轴,以增加便携式计算机系统的组装性。
技术介绍
在计算机系统中集成电路元件要处理大量的运算因此消耗功效,并且产生热能,而该热能的温度若不加以控制,则会影响集成电路元件的正常运作。因此,对于具有运算功能的集成电路元件均须要散热装置以控制其工作温度。一般而言,热槽(heat sink)、风扇(fans)以及散热管(heat pipe)等散热元件,都可以用来移除由集成电路元件或是其它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能。在便携式计算机中,其热能的增加是随着简化上述散热元件尺寸大小而增加。因此,相对于轻薄型的便携式计算机而言,其复杂的散热装置结构,以及位于壳体内狭窄且紧密的空间中会限制在便携式计算机壳体内的空气流动,而影响在便携式计算机机壳内热能移除的效率。一般而言,便携式计算机包含第一壳体元件与第二壳体元件,且利用枢轴(hinge)相互连接,并且第一壳体元件可以通过枢轴打开,或是合上;而第二壳体元件(下壳体)为计算机本体,通常包含键盘或是触控板。而具有发热特性的集成电路元件则是位于计算机本体内。因此,对于整个便携式计算机而言,具有发热特性的集成电路元件为产生热能的主要来源。由于便携式计算机要求轻薄短小的特性,因此在有限的本体空间下,在计算机本体内包含一输入装置以及多数个电子元件,由于计算-->机基底内空间的不足,其集成电路元件所产生的热能无法有效的移除,而将热能积存在计算机基底内,造成集成电路元件的温度升高,因此集成电路元件无法在一个可接受的操作温度的条件下进行操作,使得集成电路元件会因高温而损坏,或者是使得计算机本体过热而造成元件的损坏。另外,在便携式计算机的结构中,包含做为上壳体的第一壳体元件,计算机显示面板位于第一壳体内,在便携式计算机操作时,在第一壳体元件的热对流及热辐射效果最佳,其散热亦为最佳。这是由于大部份的发热元件设于做为下壳体的第二壳体元件内。因此,相较于第二壳体元件而言,在第一壳体元件内的显示面板,以及其它位于显示面板内的集成电路元件,并不会有有太多的热能产生。因此,若将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能,由第二壳体元件内的散热装置传导至第一壳体元件,通过第一壳体元件将热能传导至外界,以降低便携式计算机系统的工作温度。一般在便携式计算机系统的结构中,最主要的问题是第一壳体元件与第二壳体元件之间的热传导效率。如图1所表示的传统的便携式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简单示意图。其散热装置包含三个部份,其中有两个部份是散热管。散热管可适用于移除发热元件所产生的热能,并通过散热管将热能传导至便携式计算机系统100内其它的部份,而将热能移除。因此,传统的散热装置包含导热元件122、导热管120、枢轴124以及散热管130。导热元件122设于发热元件114的上方,用以传导由发热元件114所产生的热量,一般而言,发热元件114位于第二壳体元件112内。导热管120的一端内嵌于导热元件122内,另一端则是插入并固定于枢轴124的孔洞126内。一散热管130,其横向部份的散热管插入枢轴124的另一孔洞128内,其轴心与第一壳体元件110对齐,且可以随着第一壳体元件110打开,或是合上而转动。其孔洞-->126与孔洞128两者互相为平行。而散热管130的纵向部份则是折弯,并位于第一壳体元件110内。由于导热管120以及散热管130,分别固定于枢轴124的孔洞126及128内,在组装时的缺点在于:第一、若枢轴124的轴心未与第一壳体元件110对齐时,须要调整散热管130与枢轴124之间的位置,但是散热管130的横向部份已经插入枢轴124的孔洞128中,若进行散热管130的调整,恐会损伤散热管130,使得散热管130的功能性测试时会有问题。第二、当导热元件122、导热管120、枢轴124以及散热管130组装好之后,若在功能测试的过程中发现散热管130有问题,则无法再重工(re-work),或是再重新组装,因此,整组散热装置必须报废不能使用,由此,增加制程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传统便携式计算机系统的散热装置在组装上的不方便性,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即在于提供一种散热装置,主要是将散热管枢接于枢轴上,可以通过导热元件与导热管之间的组装余裕度,枢接散热管,以构成一散热装置;其具有以下优点、特征及目的:第一、本技术将散热管枢接于枢轴上,因此,可以随着组装的余裕度,组装散热管,而增加组装便利性;第二、本技术将散热管枢接于枢轴上,因此,当散热管有热何折损,或是功能测试不良时,可以任意更换另一支散热管,以进行组装;以及第三、本技术若将散热管的横向部份枢接于一枢轴支架内,其枢轴支架的组装可以根据导热管以及导热元件所预留的组装裕度,进行组装,以增加组装的便利性,以及结构的完整性。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便携式计算机系统的散热装置,包括一导热元件、一导热管、一枢轴以及一散热管;其中:该导热元件,设于一发热元件上方;-->该导热管,内嵌于该导热元件上;该枢轴,与该导热管枢接;该散热管,与该枢轴枢接;由此,以构成一散热装置。附图说明图1为传统便携式计算机系统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具有散热装置的便携式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枢轴与散热管枢接的侧示图;图5为根据本技术较佳实施例,散热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根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具有支架的散热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7为根据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具有支架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8为根据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具有散热装置的便携式计算机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根据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具有枢轴支架的散热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10为根据本技术的另一较佳实施例,具有枢轴支架的散热装置的立体示意图。图中符号说明1    第一壳体元件2    第二壳体元件10   导热元件20   导热管21   导热管的一端22   导热管的另一端-->30    枢轴31    孔洞32    密封环33    阶级平面34    散热膏40    散热管60    枢轴支架70    散热管71    散热管的一端部80    盖体81    座体82、83、84、85  固定孔86    上凹槽87    下凹槽100   便携式计算机系统110   第一壳体元件112   第二壳体元件114   发热元件120   导热管122   导热元件124   枢轴126   孔洞128   孔洞130   散热管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会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详细描述外,本技术还可以广泛地在其它的实施例施行,且本技术的范围不受限定,其以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为准。-->参考图2,表示于本技术所揭露的较佳实施例中具有散热装置的便携式计算机系统的示意图。具有散热装置的便携式计算机系统包含一第一壳体元件1、第二壳体元件2、导热元件10、导热管20、枢轴30以及散热管40。其中,导热元件10及导热管20位于第二壳体元件2内;枢轴30以及散热管40位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位于便携式计算机系统内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导热元件,设于位于一第二壳体元件内的一发热元件上方;    一导热管,该导热管的一端内嵌于该导热元件内;    一枢轴,该枢轴与该导热管的另一端枢接;以及    一散热管,该散热管与该枢轴枢接固定。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位于便携式计算机系统内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导热元件,设于位于一第二壳体元件内的一发热元件上方;一导热管,该导热管的一端内嵌于该导热元件内;一枢轴,该枢轴与该导热管的另一端枢接;以及一散热管,该散热管与该枢轴枢接固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位于便携式计算机系统内的散热装置,其中,该枢轴具有一阶级平面与该散热管枢接固定,及具有一孔洞设于其内,与该导热管的该另一端枢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位于便携式计算机系统内的散热装置,其中,还包括一支架用以支撑该枢轴。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位于便携式计算机系统内的散热装置,其中,该支架固定于该第二壳体元件内。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位于便携式计算机系统内的散热装置,其中,还包括一散热膏位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建宇潘正豪王乃俊田奇伟
申请(专利权)人:仁宝电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