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减震行程的自行车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82658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31
一种大减震行程的自行车车架,包括前车架、后上叉、后下叉、减震器座和减震器,前车架包括围合成三角形的首管、上管、下管和立管,下管内侧上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减震器座通过螺栓与第二连接件连接,减震器一端通过螺栓与第一连接件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栓与减震器座连接;后上叉一端与后下叉相连,另一端穿过立管后与减震器连接,后下叉与立管连接,减震器座为侧面大致呈三角形的三角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减震器和减震器座的安装位置设置,以及对减震器座、后上叉和后下叉的结构设计,极尽可能地利用了小车架下狭小的三角形空间,实现小车架上大的减震行程,提高了车架整体的形变性,提高减震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大减震行程的自行车车架
本技术涉及自行车
,尤其涉及一种大减震行程的自行车车架。
技术介绍
为了提高骑行的舒适性,自动车一般通过安装减震器来提高自行车的减震性,特别是长期在复杂崎岖路况上行走的山地车,对减震性能的要求更高。同时,随着对骑行时操控性的追求,小车架自行车受到欢迎,车架变小后车架的前后轴距随之缩短,操控性能会进一步提高,而且小车架也意味着更轻的重量,更好的车架刚性。但小车架也意味着车架空间狭小,导致车架上的减震空间缩小,现有的减震结构及减震器的安装位置均难以在小车架自行车上取得较大的减震行程,而且现有的自行车后上叉与后下叉均相互固定连接或与立管固定连接,整个车架无法形变及吸收更多的颠簸振动,使得整个车体的减震效果不佳,影响骑行的舒适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车架可形变吸振、减震效果好的大减震行程的自行车车架。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大减震行程的自行车车架,包括前车架、后上叉、后下叉、减震器座和减震器,所述前车架包括围合成三角形的首管、上管、下管和立管,首管位于上管与下管的交接处,首管与前叉相连,鞍座安装在立管上,所述下管靠近内三角形的内侧上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减震器座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减震器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减震器座连接;所述后上叉一端与所述后下叉相连,另一端穿过所述立管后通过螺栓与所述减震器连接,所述后下叉与所述立管连接。减震器和减震器座均位于前车架的三角区域内,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在下管内侧上的位置可根据减震器的大小和下管的长度等合理设置。后上叉通过减震器座与减震器相连,在保证车架稳定性的前提下提高了车架的减震性能,减震器座与减震器的安装位置,尽可能地利用了车前架内的三角空间,加大了小车架的减震行程,从而提高减震效果。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减震器座为侧面大致呈三角形的三角块,所述减震器、第二连接件、后上叉分别通过螺栓与三角块的三个角相连。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后上叉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使得所述后上叉的上端具有稍向下弯折的第一弯折段,所述第二弯折部使得所述后上叉的下端具有朝向所述立管弯折的第二弯折段,所述后上叉通过所述第一弯折段与减震器连接,所述后上叉通过所述第二弯折段与后下叉连接,后轮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弯折部上。后下叉连接在后上叉的第二弯折段连接,后轮组件安装在第二弯折部上,可在保证后车架刚性稳定性的同时提高车架的形变性,使可吸收一部分的震动颠簸,第一弯折部和第一弯折段可进一步提高车架的减震缓冲性。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后下叉包括第三弯折部,所述第三弯折部使得所述后下叉具有稍向上弯折的第三弯折段,所述后下叉通过所述第三弯折段与立管连接,可提高小车架的空间利用率。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后上叉靠近所述第一弯折部处横向设置有连接两侧部件的连接固定部,以提高结构刚性。作为进一步优化的技术方案,所述前车架上的首管、上管、下管和立管一体成型,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与所述下管一体成型,以提高结构稳定性和加工性。本技术通过减震器和减震器座的安装位置设置,以及对减震器座的结构设计,极尽可能地利用了小车架下狭小的三角形空间,实现小车架上大的减震行程,提高减震效果;通过对后上叉、后下叉的结构形状设计,以及后上叉与后下叉之间的活动连接,在保证车架稳定性和刚性的前提下,提高了车架整体的形变性,使可通过车架变形来吸收震动颠簸,进一步提高了车架整体的减震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减震器座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后上叉、后下叉的安装分解示意图。附图标记:1-首管;2-上管;3-下管;4-立管;5-后上叉;6-后下叉;7-减震器座;8-减震器;31-第一连接件;32-第二连接件;51-第一弯折部;52-第二弯折部;53-第一弯折段;54-第二弯折段;55-连接固定部;61-第三弯折部;62-第三弯折段。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大减震行程的自行车车架,如图1、图2所示,包括前车架、后上叉5、后下叉6、减震器座7和减震器8,所述前车架包括围合成三角形的首管1、上管2、下管3和立管4,首管1位于上管2与下管3的交接处,首管1与自行车的前叉相连,鞍座安装在立管4上,脚踏转轴安装在立管4与下管3的连接处。所述下管3靠近内三角形的内侧上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所述减震器座7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连接件32连接,所述减震器8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连接件31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减震器座7连接。所述后上叉5一端与所述后下叉6相连,另一端穿过所述立管4后通过螺栓与所述减震器8连接,所述后下叉6与所述立管4连接。减震器8和减震器座7均位于前车架的三角区域内,第一连接件31和第二连接件32在下管3内侧上的位置可根据减震器8的大小和下管3的长度等合理设置。后上叉5通过减震器座7与减震器8相连,在保证车架稳定性的前提下提高了车架的减震性能,减震器座7与减震器8的安装位置,尽可能地利用了车前架内的三角空间,加大了小车架的减震行程,从而提高减震效果。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述减震器座7为侧面大致呈三角形的三角块,所述减震器8、第二连接件32、后上叉5分别通过螺栓与三角块的三个角相连。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述后上叉5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弯折部51和第二弯折部52,所述第一弯折部51使得所述后上叉5的上端具有稍向下弯折的第一弯折段53,所述第二弯折部52使得所述后上叉5的下端具有朝向所述立管4弯折的第二弯折段54,所述后上叉5通过所述第一弯折段53与减震器8连接,所述后上叉5通过所述第二弯折段54与后下叉6连接,后轮组件安装在所述第二弯折部52上。后下叉6连接在后上叉5的第二弯折段54连接,后轮组件安装在第二弯折部52上,可在保证后车架刚性稳定性的同时提高车架的形变性,使可吸收一部分的震动颠簸,第一弯折部51和第一弯折段53可进一步提高车架的减震缓冲性。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述后下叉6包括第三弯折部61,所述第三弯折部61使得所述后下叉6具有稍向上弯折的第三弯折段62,所述后下叉6通过所述第三弯折段62与立管4连接,可提高小车架的空间利用率。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述后上叉5靠近所述第一弯折部51处横向设置有连接两侧部件的连接固定部55,后上叉5和后下叉6均是分为左右两边的,后车轮安装在后上叉5和后下叉6的左右两边之间,左右两边之间通过连接固定部55连接,可以提高后上叉5结构的刚性。作为其中一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中,如图1、图2,所述前车架上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大减震行程的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架、后上叉、后下叉、减震器座和减震器,所述前车架包括围合成三角形的首管、上管、下管和立管,所述下管靠近内三角形的内侧上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减震器座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减震器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减震器座连接;所述后上叉一端与所述后下叉相连,另一端穿过所述立管后通过螺栓与所述减震器连接,所述后下叉与所述立管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大减震行程的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车架、后上叉、后下叉、减震器座和减震器,所述前车架包括围合成三角形的首管、上管、下管和立管,所述下管靠近内三角形的内侧上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有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减震器座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二连接件连接,所述减震器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连接件连接,另一端通过螺栓与所述减震器座连接;所述后上叉一端与所述后下叉相连,另一端穿过所述立管后通过螺栓与所述减震器连接,所述后下叉与所述立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减震行程的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震器座为侧面呈三角形的三角块,所述减震器、第二连接件、后上叉分别通过螺栓与三角块的三个角相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大减震行程的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上叉包括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凯斯博自行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