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震自行车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42057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吸震自行车车架,包括车架本体、减震前叉机构和车座缓冲机构,所述车架包括头管、上管、下管、坐杆、中管、前连杆、后上叉、后下叉、后连杆和连通轴套,所述减震前叉机构包括方向柱、连板、减震柱、减震套筒、减震弹簧和紧固螺母,所述车座缓冲机构包括支撑弹簧、缓冲弹簧、缓冲杆、缓冲套筒、第一活塞、第二活塞和支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减震前叉机构,在车身受到颠簸时,能够利用减震套筒内减震弹簧的弹性,吸收前轮的震动,以此来提高自行车整体的稳定性,通过设置车座缓冲机构,在上管产生轻微形变,坐杆向下移动时,能够通过缓冲杆和活塞挤压空气,来减小坐杆抖动幅度,提高骑行者的舒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吸震自行车车架
本技术涉及运输器械
,具体为一种吸震自行车车架。
技术介绍
自行车,又称脚踏车或单车,自行车是传统产业,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由于环保的原因,自行车再度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居民喜爱的交通、健身工具,而车架作为整个自行车的骨架,最大程度地决定、影响了骑行姿势的正确性和舒适性,但是现有的自行车车架存在很多问题或缺陷:现有的自行车大多没有避震器,仅靠充气轮胎来减震,使得自行车架整体上无法形变和吸收行驶过程中的震动,在路面条件不好时,容易造成使用者过早的疲劳,影响安全行驶以及舒适度,虽然有些自行车在后轮加装了减震弹簧,但是效果并不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吸震自行车车架,通过设置减震前叉机构和车座缓冲机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后轮减震效果差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吸震自行车车架,包括车架本体、减震前叉机构和车座缓冲机构,所述车架包括头管、上管、下管、坐杆、中管、前连杆、后上叉、后下叉、后连杆和连通轴套,所述上管的前端和下管的前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头管的同一侧,所述头管下方设有减震前叉机构,所述上管的后端固定连接在坐杆上,所述下管的后端固定连接在中管上,所述坐杆的底端和中管的顶端之间设有车座缓冲机构,所述前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上管,另一端固定连接下管,所述后上叉的后端固定连接后下叉的后端,所述后连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后上叉,另一端固定连接后下叉,所述中管和后下叉皆固定连接在连通轴套上。所述减震前叉机构包括方向柱、连板、减震柱、减震套筒、减震弹簧和紧固螺母,所述方向柱套接在头管内,所述连板的中部套接有方向柱,所述连板的两端都套接有减震柱,所述方向柱的底端和减震柱的顶端都与紧固螺母螺纹连接,所述减震套筒滑动套接在减震柱外,所述减震弹簧位于减震套筒内,且顶端固定连接减震柱的底部。所述车座缓冲机构包括支撑弹簧、缓冲弹簧、缓冲杆、缓冲套筒、第一活塞、第二活塞和支柱,所述支撑弹簧和缓冲弹簧的一端都固定连接在坐杆的下端,所述支撑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后上叉,所述缓冲弹簧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中管,所述缓冲套筒通过支柱固定连接在中管之上,所述缓冲杆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一活塞,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滑动套接在缓冲套筒内。优选的,所述前连杆的两端分别位于上管和下管的中心点上。优选的,所述上管和下管所形成的夹角处在35度-47度之间。优选的,所述支撑弹簧为双螺旋结构,其内径范围在3.5cm-4cm之间,外径范围在4.5cm-5cm之间。优选的,所述减震前叉机构为轴对称结构,所述减震柱和减震弹簧的数量各为两个。优选的,所述第一活塞的厚度范围在2.5cm-3.2cm之间,所述第二活塞的厚度范围在2.8cm-3.5cm之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设置减震前叉机构,在道路情况较差,车身受到颠簸时,能够利用减震套筒内减震弹簧的弹性,吸收前轮的震动,减小车头高度的变化幅度,以此来提高自行车整体的稳定性。(2)本技术通过设置车座缓冲机构,在上管因受到颠簸而产生轻微形变,以及因骑行者自身重量导致坐杆向下移动时,能够通过缓冲杆和活塞挤压空气,来减小坐杆抖动的幅度,提高骑行者的骑行舒适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减震前叉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减震套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缓冲套筒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头管,2、上管,3、下管,4、坐杆,5、中管,6、前连杆,7、后上叉,8、后下叉,9、后连杆,10、连通轴套,11、方向柱,12、连板,13、减震柱,14、减震套筒,15、减震弹簧,16、紧固螺母,17、支撑弹簧,18、缓冲弹簧,19、缓冲杆,20、缓冲套筒,21、第一活塞,22、第二活塞,23、支柱。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吸震自行车车架,包括包括车架本体、减震前叉机构和车座缓冲机构,所述车架包括头管1、上管2、下管3、坐杆4、中管5、前连杆6、后上叉7、后下叉8、后连杆9和连通轴套10,所述上管2的前端和下管3的前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头管1的同一侧,所述头管1下方设有减震前叉机构,所述上管2的后端固定连接在坐杆4上,所述下管3的后端固定连接在中管5上,所述坐杆4的底端和中管5的顶端之间设有车座缓冲机构,所述前连杆6的一端固定连接上管2,另一端固定连接下管3,所述后上叉7的后端固定连接后下叉8的后端,所述后连杆9的一端固定连接后上叉7,另一端固定连接后下叉8,所述中管5和后下叉8皆固定连接在连通轴套10上。所述减震前叉机构包括方向柱11、连板12、减震柱13、减震套筒14、减震弹簧15和紧固螺母16,所述方向柱11套接在头管1内,所述连板12的中部套接有方向柱11,所述连板12的两端都套接有减震柱13,所述方向柱11的底端和减震柱13的顶端都与紧固螺母16螺纹连接,所述减震套筒14滑动套接在减震柱13外,所述减震弹簧15位于减震套筒14内,且顶端固定连接减震柱13的底部。所述车座缓冲机构包括支撑弹簧17、缓冲弹簧18、缓冲杆19、缓冲套筒20、第一活塞21、第二活塞22和支柱23,所述支撑弹簧17和缓冲弹簧18的一端都固定连接在坐杆4的下端,所述支撑弹簧1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后上叉7,所述缓冲弹簧18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中管5,所述缓冲套筒20通过支柱23固定连接在中管5之上,所述缓冲杆19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一活塞21,所述第一活塞21和第二活塞22滑动套接在缓冲套筒20内。具体的,所述前连杆6的两端分别位于上管2和下管3的中心点上。具体的,所述上管2和下管3所形成的夹角处在35度-47度之间。具体的,所述支撑弹簧17为双螺旋结构,其内径范围在3.5cm-4cm之间,外径范围在4.5cm-5cm之间。具体的,所述减震前叉机构为轴对称结构,所述减震柱13和减震弹簧15的数量各为两个。具体的,所述第一活塞21的厚度范围在2.5cm-3.2cm之间,所述第二活塞22的厚度范围在2.8cm-3.5cm之间。工作原理:自行车正常行驶时,减震前叉机构的各元件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在自行车受到颠簸时,因为惯性,方向柱11会带动连板12以及减震柱13向下移动,此时减震套筒14内的减震弹簧15会受到一个向下的压力,而减震弹簧15为弹性机构,会施加一个反方向的弹力,能够抵消向下的压力,使车头保持稳定,后座缓冲机构中的第一活塞21和第二活塞22之间,以及第二活塞22和缓冲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吸震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本体、减震前叉机构和车座缓冲机构,所述车架包括头管(1)、上管(2)、下管(3)、坐杆(4)、中管(5)、前连杆(6)、后上叉(7)、后下叉(8)、后连杆(9)和连通轴套(10),所述上管(2)的前端和下管(3)的前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头管(1)的同一侧,所述头管(1)下方设有减震前叉机构,所述上管(2)的后端固定连接在坐杆(4)上,所述下管(3)的后端固定连接在中管(5)上,所述坐杆(4)的底端和中管(5)的顶端之间设有车座缓冲机构,所述前连杆(6)的一端固定连接上管(2),另一端固定连接下管(3),所述后上叉(7)的后端固定连接后下叉(8)的后端,所述后连杆(9)的一端固定连接后上叉(7),另一端固定连接后下叉(8),所述中管(5)和后下叉(8)皆固定连接在连通轴套(10)上;/n所述减震前叉机构包括方向柱(11)、连板(12)、减震柱(13)、减震套筒(14)、减震弹簧(15)和紧固螺母(16),所述方向柱(11)套接在头管(1)内,所述连板(12)的中部套接有方向柱(11),所述连板(12)的两端都套接有减震柱(13),所述方向柱(11)的底端和减震柱(13)的顶端都与紧固螺母(16)螺纹连接,所述减震套筒(14)滑动套接在减震柱(13)外,所述减震弹簧(15)位于减震套筒(14)内,且顶端固定连接减震柱(13)的底部;/n所述车座缓冲机构包括支撑弹簧(17)、缓冲弹簧(18)、缓冲杆(19)、缓冲套筒(20)、第一活塞(21)、第二活塞(22)和支柱(23),所述支撑弹簧(17)和缓冲弹簧(18)的一端都固定连接在坐杆(4)的下端,所述支撑弹簧(17)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后上叉(7),所述缓冲弹簧(18)的另一端固定连接中管(5),所述缓冲套筒(20)通过支柱(23)固定连接在中管(5)之上,所述缓冲杆(19)的下端固定连接第一活塞(21),所述第一活塞(21)和第二活塞(22)滑动套接在缓冲套筒(20)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吸震自行车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本体、减震前叉机构和车座缓冲机构,所述车架包括头管(1)、上管(2)、下管(3)、坐杆(4)、中管(5)、前连杆(6)、后上叉(7)、后下叉(8)、后连杆(9)和连通轴套(10),所述上管(2)的前端和下管(3)的前端分别固定连接在头管(1)的同一侧,所述头管(1)下方设有减震前叉机构,所述上管(2)的后端固定连接在坐杆(4)上,所述下管(3)的后端固定连接在中管(5)上,所述坐杆(4)的底端和中管(5)的顶端之间设有车座缓冲机构,所述前连杆(6)的一端固定连接上管(2),另一端固定连接下管(3),所述后上叉(7)的后端固定连接后下叉(8)的后端,所述后连杆(9)的一端固定连接后上叉(7),另一端固定连接后下叉(8),所述中管(5)和后下叉(8)皆固定连接在连通轴套(10)上;
所述减震前叉机构包括方向柱(11)、连板(12)、减震柱(13)、减震套筒(14)、减震弹簧(15)和紧固螺母(16),所述方向柱(11)套接在头管(1)内,所述连板(12)的中部套接有方向柱(11),所述连板(12)的两端都套接有减震柱(13),所述方向柱(11)的底端和减震柱(13)的顶端都与紧固螺母(16)螺纹连接,所述减震套筒(14)滑动套接在减震柱(13)外,所述减震弹簧(15)位于减震套筒(14)内,且顶端固定连接减震柱(13)的底部;
所述车座缓冲机构包括支撑弹簧(17)、缓冲弹簧(18)、缓冲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义强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盛方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天津;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