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及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78529 阅读:5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9: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及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包括五金件固定腔、注塑腔和过渡腔,所述过渡腔设置在五金件固定腔与注塑腔之间,所述五金件固定腔大小与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五金件一致,所述注塑腔的大小比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部分的大小大,所述过渡腔的腔体大小由五金件固定腔向注塑腔逐渐变大。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包括五金部和注塑部,所述五金部可以固定在五金件固定腔内,所述注塑部通过注塑腔注塑成型,所述五金部与注塑部连接在一起,所述五金部与注塑部的连接部分位于过渡腔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用于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成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及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
本技术涉及注塑产品
,具体涉及一种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及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
技术介绍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物质、修养等各方面提高,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外观质感、手感等要求也越来越高,现智能手机朝薄、轻的方向发展,为了满足这些要求,同时保证手机能满足抗弯、抗跌的强度要求,大部分的手机壳都会采用模内注塑五金件,采用五金件做为整个手机强度的骨架,即保证手机强度要求,又能满足手机轻薄的要求。一般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注塑时,先将五金件放置于注塑模具的模腔内,塑料熔体高压注塑入模腔内包覆或嵌入五金件,然后冷却冻结、脱模。由于整个注塑过程中,五金件为固态,不收缩或收缩很小,而塑料需从熔体状态冷却固化为固态,冷却过程中的收缩相对大,五金件与注塑部分的收缩量不一,从而影响产品的外形尺寸和外观,导致产品无法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
技术介绍
中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五金部分与塑胶部分收缩率不一致影响产品外侧尺寸和外观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可以解决的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及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包括五金件固定腔、注塑腔和过渡腔,所述过渡腔设置在五金件固定腔与注塑腔之间,所述五金件固定腔大小与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五金件一致,所述注塑腔的大小比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部分的大小大,所述过渡腔的腔体大小由五金件固定腔向注塑腔逐渐变大。进一步地,所述过渡腔的内侧壁为圆弧状结构。进一步地,所述过渡腔的内侧壁为直边结构。进一步地,所述五金件固定腔、注塑腔和过渡腔侧壁上均设置有顶杆。一种利用前述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所注塑的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包括五金部和注塑部,所述五金部可以固定在五金件固定腔内,所述注塑部通过注塑腔注塑成型,所述五金部与注塑部连接在一起,所述五金部与注塑部的连接部分位于过渡腔内。进一步地,所述五金部靠近注塑部的一侧设置有开槽,所述注塑部靠近五金部的一侧填充在开槽内,所述五金部与注塑部镶嵌在一起。进一步地,所述开槽为直槽结构。进一步地,所述开槽为燕尾槽结构。本技术实现的有益效果主要有以下几点: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根据五金件和塑胶结构的不同收缩率,针对五金件部分和注塑部分设计不同的模腔大小,保证了注塑完成后五金件部分与注塑部分收缩后外形大小和外观均符合设计要求,避免了五金件部分与注塑部分的收缩量不一导致的外形和外观问题;模具设计五金件固定腔与注塑腔的过渡腔,保证了注塑的模内注塑五金产品的五金件与塑胶结构间过渡平顺,进一步满足注塑产品外观和外形的要求。由此,通过上述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注塑的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也满足注塑产品外观和外形的要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一种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一种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另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又一种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又一种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另一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一种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另一种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结构示意图。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实施例一参阅图1~6,一种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用于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成型,由于对五金件部分和注塑部分设计不同的模腔大小,保证了注塑完成后五金件部分与注塑部分收缩后外形大小和外观均符合设计要求,避免了五金件部分与注塑部分的收缩量不一导致的外形和外观问题。参阅图1~6,模具包括两部分(如图1和图2),两部分均包括五金件固定腔1、注塑腔2和过渡腔3,模具的两部分合模后五金件固定腔1、注塑腔2和过渡腔3在模内形成整体的腔体结构,五金件固定腔1用来固定五金部4,五金件4在模具内的固定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用的结构;模具两部分上分别设置有导向孔8和导向柱7,合模时导向柱7插入导向孔8来导向,从而将模具两部分准确的合模。注塑腔2用来注塑形成塑胶部5,在模具的其中一部分上设置有进胶流道6在注塑时进胶。因为五金件注塑前就是固体结构,注塑后基本不收缩,因而五金件固定腔1大小与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五金件一致,恰好可以固定安装五金件即可;而注塑部分从熔融的塑胶状态冷却成固体结构后收缩率较大,因而注塑腔2的大小比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部分的大小大,使得注塑的塑胶部分冷却固化后恰好与注塑产品所要求的注塑部分大下一致,来满足产品外形大小和外观的要求。注塑腔2与最终注塑产品塑胶部分的相对大小可以根据所用塑胶的收缩率来设定,不同的塑胶收缩率不同,注塑腔2的相对大小设置的不同。参阅图1~4,过渡腔3设置在五金件固定腔1与注塑腔2之间,设置过渡腔3保证五金部分与注塑部分的平顺;过渡腔3的腔体大小由五金件固定腔1向注塑腔2逐渐变大,逐渐适应收缩率较大的塑胶结构。过渡腔3的腔体结构可以根据五金部分与塑胶部分的连接结构选择,一般五金部分与塑胶部分常用插接结构,可以将过渡腔3的腔体设置为内侧壁为直边结构(如图1和2)或圆弧状结构(如图3和4)。参阅图2和图4,为了方便注塑后的产品下料,模具内一般设置有顶杆来将产品从模具内顶出,本实施例中五金件固定腔1、注塑腔2和过渡腔3侧壁上均设置有顶杆9,在注塑完成后下料时五金件固定腔1、注塑腔2和过渡腔3侧壁上的顶杆9分别顶压五金件部分、注塑部分和五金件与注塑结构连接部分,从而通过多点同时顶出的方式将产品从模腔内顶出,避免产品顶出时局部受力导致五金部分与注塑部分发生断裂等异常。实施例二参阅图1~6,一种利用实施例一中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所注塑的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包括五金部4和注塑部5,所述五金部4注塑时可以固定在五金件固定腔1内,所述注塑部5通过注塑腔2注塑成型,所述五金部4与注塑部5连接在一起,所述五金部4与注塑部5的连接部分在注塑时位于过渡腔3内。由此可以通过实施例一中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来制作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参阅图5和图6,为了提升模内注塑产品的结构强度,保证五金部分与注塑部分连接的牢固稳定,所述五金部4靠近注塑部5的一侧设置有开槽41,所述注塑部5靠近五金部4的一侧填充在开槽41内,从而所述五金部4与注塑部5镶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五金件固定腔(1)、注塑腔(2)和过渡腔(3),所述过渡腔(3)设置在五金件固定腔(1)与注塑腔(2)之间,所述五金件固定腔(1)大小与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五金件一致,所述注塑腔(2)的大小比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部分的大小大,所述过渡腔(3)的腔体大小由五金件固定腔(1)向注塑腔(2)逐渐变大。/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五金件固定腔(1)、注塑腔(2)和过渡腔(3),所述过渡腔(3)设置在五金件固定腔(1)与注塑腔(2)之间,所述五金件固定腔(1)大小与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五金件一致,所述注塑腔(2)的大小比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部分的大小大,所述过渡腔(3)的腔体大小由五金件固定腔(1)向注塑腔(2)逐渐变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腔(3)的内侧壁为圆弧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腔(3)的内侧壁为直边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内注塑五金件产品的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五金件固定腔(1)、注塑腔(2)和过渡腔(3)侧壁上均设置有顶杆(9)。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佑果熊衍安
申请(专利权)人:惠州市硕贝德精工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