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制桩模具及其生产的预制管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59510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23 08:55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预制桩模具,所述模具的模腔内沿轴向间隔设有凸块,使模腔内形成沿轴向交替分布的凹陷区和凸起区;所述凹陷区内至少设有1个沿轴向的凸肋,所述凸起区内至少设有1个沿轴向的凹槽,且任一所述凹槽最多一端贯穿凸起区。所述凹陷区与其相邻的凸起区内的凹槽一端连通。所述凹槽周边设有起模倒角,且所述凹槽的宽度沿径向增加而变窄,所述凹槽的横截面积为梯形。本发明专利技术生产预制桩桩身的表面积增大,从而进一步增大了与泥土的摩阻力,提高了预制桩的承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预制桩模具及其生产的预制管桩
本专利技术涉及管桩模具领域或者管桩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制桩模具及其生产的预制管桩。
技术介绍
混凝土预制构桩作为新兴的建筑产品,广泛的应用于各行各业的建设中。为提高预制桩产品的承载力,目前市场上有部分厂商研发了桩身有凸节和凹节相结合的竹节桩产品,该产品是通过与其外形相匹配的模具生产出来的,竹节桩产品与普通管桩相比虽然其外表面的面积有所增加,其承载力也相应的有所提高,但目前工艺尚存在以下问题:1、传统竹节桩模具生产的竹节桩桩身的表面积偏小,与泥土的摩阻力不够,竹节桩的承载力不足,需要制作规格更大的产品,提高了生产成本。2、传统预制桩模具环形凹陷起部分(即竹节桩的凸起部分)为整体,在预制桩施工过程中以及安装使用后,受外力作用会产生旋转,不利于桩身在地基中的固定。3、传统预制竹节桩模具生产产品的规格单一,无法生产其它产品,增加了模具的投入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预制桩模具及其生产的预制管桩,通过凹陷区内设有沿轴向的凸肋和凸起区内设有沿轴向的凹槽,且凹槽最多一端贯穿凸起区,生产出的预制桩能够有效地防止预制桩施工过程中旋转而难以固定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一种预制桩模具,所述模具的模腔内沿轴向间隔设有凸块,使模腔内形成沿轴向交替分布的凹陷区和凸起区;所述凹陷区内至少设有1个沿轴向的凸肋,所述凸起区内至少设有1个沿轴向的凹槽,且任一所述凹槽最多一端贯穿凸起区。<br>进一步,所述凹陷区与其相邻的凸起区内的凹槽一端连通。进一步,所述凹槽周边设有起模倒角,且所述凹槽的宽度沿径向增加而变窄,所述凹槽的横截面积为梯形。进一步,任一所述凸起区内的若干凹槽位于同一直线上,且若干所述凹槽互不连通。进一步,所述凸起区内设有2个沿轴向的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的一端贯穿所述凸起区后与其相邻的一个凹陷区连通;所述第二凹槽的一端贯穿凸起区后与其相邻的另一个凹陷区连通。进一步,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之间至少设有一个第三凹槽,所述第三凹槽与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互不连通。进一步,所述凹陷区内的凸肋与该凹陷区相邻的两个凸起区相连,且凸肋两端与凸起区平滑连接。进一步,所述凸肋周边设有起模倒角,且所述凸肋的宽度沿径向增加而变宽。进一步,所述凸肋的横截面积沿轴向递增或递减。一种预制管桩,所述预制管桩利用所述的预制桩模具生产制作而成。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预制桩模具,通过凹陷区内设有沿轴向的凸肋和凸起区内设有沿轴向的凹槽,且凹槽最多一端贯穿凸起区,生产出的预制桩能够有效地防止预制桩施工过程中旋转而难以固定的问题。2.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预制桩模具,模具生产预制桩桩身的表面积增大,从而进一步增大了与泥土的摩阻力,提高了预制桩的承载力。3.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预制桩模具,凸肋和凹槽外形多样且布置灵活,能够快速实现单一模具生产多种产品的目的。4.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预制桩模具制作的预制管桩,在保证巴莫角度的前提下,所述模具的凸肋在径向分布的数量和凹槽在轴向分布的数量均可任意设置,实现了生产产品的多样性和艺术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预制桩模具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1模具局部图。图3为图2的A-A剖视图。图4为图2的B-B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2模具局部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3模具局部图。图7为图6的C-C剖视图。图8为图6的D-D剖视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模具局部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预制管桩结构图。图中:1-下模;1-1-凸块;1-2-凹陷区;1-3-凸肋;1-4-凹槽;1-4-1-第一凹槽;1-4-2-第二凹槽;1-4-3-第三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但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限于此。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轴向”、“径向”、“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在本专利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专利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预制桩模具,包括上模和下模1,所述上模和下模1合模后形成模具的模腔,图1以下模1为例说明,所述模具的模腔内沿轴向间隔设有凸块1-1,使模腔内形成沿轴向交替分布的凹陷区1-2和凸起区;从整个模腔看凹陷区1-2和凸起区均为圆柱形,从图1的下模1看凹陷区1-2和凸起区均为半圆柱形,上模和下模1的凹陷区1-2和凸起区均一一对应。所述凸起区即为凸块1-1安装的区域,模腔内的凹陷区1-2的轴向距离可以是等距也可以是不等距的。所述凹陷区1-2内至少设有1个沿轴向的凸肋1-3,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凹陷区1-2内的凸肋1-3与该凹陷区1-2相邻的两个凸起区相连,且凸肋1-3两端与凸起区平滑连接。这样可以将下模1中的两个凸块1-1连成一体,可以防止预制桩施工过程中凸块1-1发生旋转情况。下模1中的所述凹陷区1-2内的凸肋1-3可以是一个或对称的2个。所述凸块1-1周边设有起模倒角,起模倒角大于90°,用于方便起模。如图3所示,所述凸肋1-3周边设有起模倒角,且所述凸肋1-3的宽度沿径向增加而变宽。所述凸肋1-3为横截面为梯形;所述凸起区内设有1个沿轴向的凹槽1-4,所述凹槽1-4一端贯穿凸起区,所述凹槽1-4另一端不贯穿凸起区。所述凹陷区1-2一端与其相邻的凸起区内的凹槽1-4一端连通,且凹槽1-4底面与凹陷区1-2为同一圆柱面。如图4所示,所述凹槽1-4周边设有起模倒角,且所述凹槽1-4的宽度沿径向增加而变窄。所述凹槽1-4的横截面积为梯形。需要说明图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预制桩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的模腔内沿轴向间隔设有凸块(1-1),使模腔内形成沿轴向交替分布的凹陷区(1-2)和凸起区;所述凹陷区(1-2)内至少设有1个沿轴向的凸肋(1-3),所述凸起区内至少设有1个沿轴向的凹槽(1-4),且任一所述凹槽(1-4)最多一端贯穿凸起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预制桩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模具的模腔内沿轴向间隔设有凸块(1-1),使模腔内形成沿轴向交替分布的凹陷区(1-2)和凸起区;所述凹陷区(1-2)内至少设有1个沿轴向的凸肋(1-3),所述凸起区内至少设有1个沿轴向的凹槽(1-4),且任一所述凹槽(1-4)最多一端贯穿凸起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桩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陷区(1-2)与其相邻的凸起区内的凹槽(1-4)一端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桩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1-4)周边设有起模倒角,且所述凹槽(1-4)的宽度沿径向增加而变窄,所述凹槽(1-4)的横截面积为梯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桩模具,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凸起区内的若干凹槽(1-4)位于同一直线上,且若干所述凹槽(1-4)互不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预制桩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区内设有2个沿轴向的第一凹槽(1-4-1)和第二凹槽(1-4-2),所述第一凹槽(1-4-1)的一端贯穿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浩陆立东王伟
申请(专利权)人:建华建材中国有限公司江苏建华新型墙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