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设备的抽取轨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94767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计算机设备的抽取轨道装置,包括:外轨体,外端设有一前固定部;内轨道,呈长条板体,后端具有后固定部,该内轨道滑接入外轨体的主滑槽中;内轨道在主滑槽中做滑动移位,使内轨道与外轨体,可快速便捷的组装于架体组上。(*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计算机设备的抽取轨道装置,特别是一种内外滑动的轨道,可快速便捷固定于不同规格的架体元件上。
技术介绍
传统的计算机设备的抽取轨道装置,典型范例,如图8所示,由一外轨体A滑接一内轨道B,内轨道B再螺接一固定件C而成;如图9所示,一架体组D,在其前、后纵向架E1、E2间,预先测量尺寸,再依据量测的正确尺寸来预先组装外轨体A、内轨道B及固定件C三个组合长度,使外轨体A、内轨道B及固定件C组合长度与前、后纵向架E1、E2间的长度相同。再将已组合完毕的外轨体A其固定端A1固定于前纵向架E1上,固定件C固定于后纵向架E2上。此传统技术在施工时有如下缺点(1)必须经过量测前、后纵向架E1、E2之间的尺寸距离,以及必须预先在架体组D外,组装外轨体A、内轨道B及固定件C,再组装于前、后纵向架E1、E2上,因此十分浪费施工时间及产生施工的不便。(2)由于抽取轨道装置系由外轨体A、内轨道B及固定C等三个另件的组合而成,因此组合另件多,受力强度较差。(3)外轨体A、内轨道B间仅有一凸柱F做支撑。因此在内轨道B与外轨体A彼此相对滑动时,水平移位的稳定性、活动性及受力强度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的抽取轨道装置,其技术效果是,发挥内轨道与外轨体两者的组合体,可快速便捷的组装于架体组上。本技术的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计算机设备的抽取轨道装置,其技术效果是,内轨道与外轨体的整体组合,使其受力强度增进。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计算机设备的抽取轨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轨体,外端设有一前固定部,内部形成一主滑槽,该主滑槽的槽底中央设有中央凹部,中央凹部凸设有固定凸柱,沿着中央凹部的侧边,设有侧滑槽;内轨道,呈长条板体,后端具有后固定部,内部形成一主滑槽,主滑槽的槽底面上,设有一条长条穿孔,长条穿孔具有一后档部,背板面上固定有至少一支以上的凸柱,该凸柱系滑接入外轨体的侧滑槽中,外轨体上的固定凸柱滑接入长条穿孔中;内轨道在主滑槽中做滑动移位,长条穿孔以固定凸柱为导引杆做滑动移位,后档部可顶掣/止于固定凸柱上,内轨道上的凸柱在滑槽中滑行移位。以下结合附图以具体实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另件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技术再一立体组合图;图4为本技术动作平面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立体图;图6为沿图4A-A线的剖面图;图7为沿图4B-B线的剖面图;图8为习式计算机设备抽取内、外轨道的立体组合图;图9为传统计算机设备的内、外轨道架设于架体上的立体图。附图标记说明外轨体10;外壳体101;内壳体102;前固定部12;主滑槽14、25;中央凹部16;侧滑槽17;阻挡部171;内轨道20;长条穿孔22;后档部222;后固定部24;凸柱26、161;环形顶部261、162;计算机设备30;内滑板32;框架组50;后梁架52;前梁架54;螺栓55。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图3所示,本技术所提供的计算机设备的抽取轨道装置,包含 外轨体10,外端设有一前固定部12,内部形成一主滑槽14,该主滑槽14的槽底中央设有中央凹部16,中央凹部16凸设有固定凸柱161,沿着中央凹部16的侧边,设有侧滑槽17(17);内轨道20,呈长条板体,后端具有后固定部24,内部形成一主滑槽25,主滑槽25的槽底面上设有一条长条穿孔22,长条穿孔22具有一后档部222,背板面上固定有至少一支以上的凸柱26(26),该凸柱26(26)滑接入外轨体10的侧滑槽17(17)中,外轨体10上的固定凸柱161滑接入长条穿孔22中;内轨道20可在主滑槽14中做滑动移位,长条穿孔22以固定凸柱161为导引杆做滑动移位,后档部222可顶掣(止)于固定凸柱161上,内轨道20上的凸柱26(26)可在滑槽17(17)中滑行移位。如图1所示,其中外轨体10由外壳体101及内壳体102相互铆接固定为一体,滑槽17、前固定部12及中央凹部16设在内壳体102上,其中滑槽17(17)的一端设有阻挡部171,固定凸柱161固接于中央凹部16上。如图5所示,其中二支外轨体10的前固定部12分别固接于框架组50的二后梁架52(52)上;内轨道20的后固定部24分别固接于框架组50的二前梁架54(54)上。如图5所示,其中内轨道20的主滑槽25上,滑接有内滑板32,该内滑板32分别被固定结合于计算机设备30的二侧,内滑板32可在内轨道20的主滑槽25上滑行移位。如图6、图7所示,其中内轨道20上所固定的凸柱26及外轨体10的凸柱161,二者的上方设有较大外径的环形顶部261、162。下面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外轨体10由外壳体101及内壳体102铆接固定而成,因此可增进外轨体10整体的受力强度,其中二个凸柱26(26)穿梭于二侧滑槽17(17)中,如图7所示,环形顶部261位于滑槽17(17)的槽壁表面上,因此内轨道20在主滑槽14中做滑行移位时,二凸柱26(26)沿着二平行状的二滑槽17(17)滑行;如图6所示,另一固定凸柱161与长条穿孔22,等二者系可相对性滑行,因此内轨道20在外轨体10上滑动时,具有三个凸柱161、26(26)的支持(如图4所示),使滑动动作稳定,滑动的灵活性更增进,受力强度更增进。如图6所示,固定凸柱161具有较大外径的环形顶部162,该顶部162位于长条穿孔22的孔缘边,以限制内轨道20与外轨体10之间不会左、右异位,亦即控制内轨道20在主滑槽14中滑动移位时,不虞产生较大的间隙。如图7所示,二凸柱26(26)上具有较大外径的环形顶部261(261),该二顶部261(261),位于二侧滑槽17(17)的槽壁表面,进一步再控制内轨道20与外轨体10的滑接间隙小,亦即内轨道20在主滑槽14中滑动移位时,不会产生较大的间隙,以增进内轨道20及外轨体10彼此滑接的密合度。如图5所示,施工时,只要将已滑接组装好的内轨道20及外轨体10一起在前梁架54与后梁架52的直线间距离做伸缩调整,使前固定部12轻易的对应接触于后梁架52,后固定部24轻易的对应接触于前梁架54上,再利用螺栓55(如图3所示)的固锁,则外轨体10与内轨道20的组合体乃被快速固定于框架组50上;计算机设备30可为计算机主机或伺服器,其二侧所固接的内滑板32乃可滑接入内轨道20的主滑槽25中,针对计算机设备30以予以抽拉或推入,则二滑板32可在主滑槽25中滑行,计算机设备30可在框架组50中被抽拉或推入,此时三个凸柱161、26、(26)分别支持并定位于二滑槽17及长条穿孔22中,因此使内轨道20与外轨体10二者的结合稳固,更能承载较大的力矩。藉此,本技术不需要预先测量前梁架54与后梁架52的间距,即可快速固锁并定位内轨道20及外轨体10。权利要求1.一种计算机设备的抽取轨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轨体,外端设有一前固定部,内部形成一主滑槽,该主滑槽的槽底中央设有中央凹部,中央凹部凸设有固定凸柱,沿着中央凹部的侧边,设有侧滑槽;内轨道,呈长条板体,后端具有后固定部,内部形成一主滑槽,主滑槽的槽底面上,设有一条长条穿孔,长条穿孔具有一后档部,背板面上固定有至少一支以上的凸柱,该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计算机设备的抽取轨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轨体,外端设有一前固定部,内部形成一主滑槽,该主滑槽的槽底中央设有中央凹部,中央凹部凸设有固定凸柱,沿着中央凹部的侧边,设有侧滑槽;    内轨道,呈长条板体,后端具有后固定部,内部形成一主滑槽,主滑槽的槽底面上,设有一条长条穿孔,长条穿孔具有一后档部,背板面上固定有至少一支以上的凸柱,该凸柱系滑接入外轨体的侧滑槽中,外轨体上的固定凸柱滑接入长条穿孔中;    内轨道在主滑槽中做滑动移位,长条穿孔以固定凸柱为导引杆做滑动移位,后档部可顶掣/止于固定凸柱上,内轨道上的凸柱在滑槽中滑行移位。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见发
申请(专利权)人:大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