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组、卸于计算机主机壳体的块状容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4768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可组、卸于计算机主机壳体的块状容器,包括:呈块状的容器,具有上、下、左、右壁面,内部呈一贯穿的卡接槽,任一壁面的一侧端分别设有卡掣孔;主机外壳侧边,设有插槽,插槽上方的上壁面设有凸耳,凸耳设有轴孔,上壁面的后缘边设有插孔;压板其双侧边设有轴端俾以活接入轴孔,而前端侧缘,向下设有纵向的卡掣凸部,后端呈一弧形部,该弧形部的下缘边形成一接触部以接触到上壁面;容器插接入插槽定位,卡掣孔可对应于插孔以形同一个贯穿孔,卡掣凸部卡掣入及弹性移位出插槽与卡掣孔,使卡接有卡匣的容器可免螺丝的卡接于计算机主机壳体上,可快速拆卸、组装。(*该技术在2014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可组、卸于计算机主机壳体的块状容器,特别是一种免螺丝的螺接拆卸于主机壳体的块状容器。
技术介绍
传统的抽取式磁盘驱动器、光驱、伺服器等等元件均必须装置在一卡匣中,再一一组装入计算机主机壳体中,但是此传统技术必须以螺接的方式固定卡匣,在组合、拆卸卡匣的操作上,十分的麻烦而且浪费工时。此外卡匣大体上呈长四方体,其被安装于计算机主机壳体的位置恒定,无法做机动性之选择位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组、卸于计算机主机壳体的块状容器。具有卡接有卡匣的容器可免螺丝的卡接于计算机主机壳体上,快速拆卸、组装的效果。本技术再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组、卸于计算机主机壳体的块状容器。具有卡接有卡匣的正方形容器,可选择任一壁面与计算机主机壳体的插槽的上槽壁面卡掣连接,使卡匣得选择以直向或横向的形态分布的技术效果。本技术的上述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可组、卸于计算机主机壳体的块状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呈块状的容器,具有上、下、左、右壁面,内部呈一贯穿的卡接槽,在相邻的上壁面与左壁面的后端面上分别设有卡掣孔;主机外壳侧边,设有插槽,插槽上方的上壁面设有凸耳,凸耳设有轴孔,上壁面的后缘边设有插孔;压板其双侧边设有轴端,以活接入轴孔,前端侧缘向下设有纵向的卡掣凸部,后端呈一弧形部,该弧形部下缘边形成一接触部用以接触到上壁面;容器插接入插槽定位,卡掣孔对应于插孔以形同一个贯穿孔,卡掣凸部卡掣入及弹性移位出插孔与卡掣孔。以下结合附图以具体实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容器与卡匣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技术容器与计算机主机外壳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技术压板卡掣定位容器的局部断面图;图4为本技术压板脱离容器的局部断面动作图;图5为本技术卡匣卡掣定位于容器上的局部断面图;图6为本技术卡匣与容器非卡掣状态的局部断面图;图7为本技术卡匣滑接于容器中的断面图;图8为本技术容器插接入主机外壳的另一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9为本技术卡匣与容器另一实施例立体分解图;图10为本技术卡匣与容器另一实施例立体组合图。附图标记说明容器10;上壁面11;卡掣孔111、151;卡接槽12;凸片121;下壁面13;左壁面15;外框体16;右壁面17;外壳20;插槽22;上壁面221;凸耳24;轴孔241;插孔25;压板30;轴端32;凸部34;弧形部35;接触部351;压按部36;簧片40;攀动端42;顶止部44;卡匣50;小卡匣50′;底缘边51;扣接孔52;凸板55;下缘边551。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组、卸于计算机主机壳体的块状容器,包含一呈块状的容器10,具有上、下、左、右壁面11、13、15、17,内部呈一贯穿的卡接槽12,选择在相邻的上壁面11与左壁面15的后端面上,分别设有卡掣孔111、151;主机外壳20侧边,设有插槽22,插槽22上方的上壁面221设有凸耳24,凸耳24设有轴孔241,上壁面221的后缘边设有插孔25;压板30其双侧边设有轴端32,以活接入轴孔241,而前端侧缘,向下设有纵向的卡掣凸部34,后端呈一弧形部35,该弧形部35的下缘边形成一接触部351,用以接触到上壁面221;容器10插接入插槽22定位后,卡掣孔111可对应于插孔25以形同一个贯穿孔,卡掣凸部34可卡掣入及弹性移位出插孔25与卡掣孔111。如图3、图4所示,其中压板30具有受压弹性变形的可挠性,在接触部351与轴端32之间形成压按部36,压按部36受压力,以轴部32及接触部351为支点弹性变形,卡掣凸部34向上移位,脱离插孔25及卡掣孔111。如图5、图6所示,其中于方型容器10的左、右壁面15、17上,分别固定有至少一个以上的弹性簧片40(40),该簧片40尾部设有攀动端42,以及在攀动端42之后侧冲压有一向内倾斜的顶止部44。如图7所示,在卡接槽12其左、右槽壁上,设有凸片121(121),供做为轨道;卡匣50的底缘边51沿着二凸片121(121)滑接入容器10,其前端双侧壁面分别设有扣接孔52(52),顶止部44(44)卡入扣接孔52(52)以固定卡匣50(如图5所示)。依据前述的主要特征,其中容器10前缘固接有一外框体16(如图1所示)。如图9所示,其卡匣50可设为方块状,其左、右双侧壁面,分别固接有数个凸板55(55),该凸板55的下缘边551可在凸片121(121)上滑动,以及凸板55其前端设有扣接孔52(52),卡匣50滑接入容器10的卡接槽12中,簧片40的顶止部44卡掣入扣接孔52中。下面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卡匣50为长四方形,内凹槽可固定硬盘机、伺服器等计算机用的配件,卡匣50的底缘边51沿着凸片121表面滑动,卡匣50滑入卡接槽12中且定位后,如图5所示,顶止部44滑入扣接孔52中,此时卡匣50乃被卡掣定位于卡接槽12中,当要将卡匣50取出于卡接槽12外时,如图6所示,利用人手指针对攀动端42外攀施力,使顶止部44向上弹性移位,以脱离出扣接孔52,则卡匣50可轻易被抽拉出于卡接槽12外。如图2所示,容器10中的卡接槽12均被数个卡匣50滑接固定,再将该容器10插入计算机主机外壳20的插槽22中,当容器10完全插入插槽22后,则如图3所示,压板30是塑料一体成型具有可挠性(弹性),压板30前下缘所设左、右二侧的二凸部34(34)可卡掣入插孔25及卡掣孔111中,以达容器10被固定于插槽22中。当要将容器10取出于插槽22外时,则如图四所示,使用者利用手指(或其它器具)由上向下施压于压按部36,使压板30以轴端32及接触部351为二支点做弹性变形,于是凸部34向上弹性移位以脱离插孔25及卡掣孔111,则容器10乃可被抽拉出主机外壳20的插槽22外,当施力释放,压板30弹性复位恢复原状。如图8所示,由于卡掣孔111、151可设于上、下、左、右壁面11、13、15、17上,且容器10为四方块形,而且外壳20的插槽22也内四方形,这样的设计可选择任一容器10的任一壁面上的卡掣孔111、151与凸部34扣接,图9、图10所示,卡匣50为四方形,其内部可插接数个小卡匣50′,卡匣50侧壁面所设的凸板55为数个,其下缘边551滑接入凸片121的表面上,使整个卡匣50可卡接入卡接槽12中。权利要求1.一种可组、卸于计算机主机壳体的块状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呈块状的容器,具有上、下、左、右壁面,内部呈一贯穿的卡接槽,在相邻的上壁面与左壁面的后端面上分别设有卡掣孔;主机外壳侧边,设有插槽,插槽上方的上壁面设有凸耳,凸耳设有轴孔,上壁面的后缘边设有插孔;压板其双侧边设有轴端,以活接入轴孔,前端侧缘向下设有纵向的卡掣凸部,后端呈一弧形部,该弧形部下缘边形成一接触部用以接触到上壁面;容器插接入插槽定位,卡掣孔对应于插孔以形同一个贯穿孔,卡掣凸部卡掣入及弹性移位出插孔与卡掣孔。2.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组、卸于计算机主机壳体的块状容器,其特征在于,压板具有受压弹性变形的可挠性,在接触部与轴端之间形成压按部,压按部受压力,以轴部及接触部为支点弹性变形,卡掣凸部向上移位,脱离插孔及卡掣孔。3.依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组、卸于计算机主机壳体的块状容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组、卸于计算机主机壳体的块状容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呈块状的容器,具有上、下、左、右壁面,内部呈一贯穿的卡接槽,在相邻的上壁面与左壁面的后端面上分别设有卡掣孔;    主机外壳侧边,设有插槽,插槽上方的上壁面设有凸耳,凸耳设有轴孔,上壁面的后缘边设有插孔;    压板其双侧边设有轴端,以活接入轴孔,前端侧缘向下设有纵向的卡掣凸部,后端呈一弧形部,该弧形部下缘边形成一接触部用以接触到上壁面;    容器插接入插槽定位,卡掣孔对应于插孔以形同一个贯穿孔,卡掣凸部卡掣入及弹性移位出插孔与卡掣孔。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梁见发
申请(专利权)人:大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