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地铁车站公共区内部冷负荷的计算方法
本专利技术公开涉及地铁车站冷负荷计算领域,尤其涉及地铁车站公共区内部冷负荷的计算方法。
技术介绍
地铁车站公共区包括站厅和站台两地铁车站公共区内部冷负荷计算是车站通风空调系统施工图设计、车站环控系统设备选型、部分。对车站内部热湿环境进行控制的基础。获得准确的负荷计算结果需要对地铁车站公共区内部冷负荷来源进行逐项计算。由于地铁车站公共区具有人流密集、设备发热量大、活塞风不稳定等特点,实现准确计算十分困难。现行计算方法通常依靠经验对车站湿指标、站台门漏风量、出入口渗透负荷指标等重要参数进行估算取值,导致计算结果不准确,脱离工程实际。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难度为:需采用现场实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活塞风影响下车站内部的空气流动规律和区间内部空气温湿度进行模拟研究,研究难度较大。解决以上问题及缺陷的意义为:通过研究地铁车站公共区的负荷构成并分项进行计算,对提高地铁车站公共区冷负荷计算的精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地铁车站公共区内部冷负荷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地铁车站公共区内部冷负荷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1:建立站厅、站台常驻人数逐时变化模型:输入参数为车站上、下行线逐时客流资料和进出站在站厅、站台停留时间,输出参数为站厅、站台的逐时常驻人数变化曲线;/n步骤2:建立站厅、站台人员冷负荷逐时变化模型,计算人员逐时冷负荷:输入参数为站厅、站台室内设计温度,输出参数为站厅、站台人员发热量逐时变化曲线;/n步骤3:建立站厅、站台设备冷负荷逐时变化模型,计算车站内设备逐时变化冷负荷;输入参数为设备种类、设备数量、设备额定发热量,输出参数为运营期间站厅、站台设备发热量逐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地铁车站公共区内部冷负荷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地铁车站公共区内部冷负荷的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建立站厅、站台常驻人数逐时变化模型:输入参数为车站上、下行线逐时客流资料和进出站在站厅、站台停留时间,输出参数为站厅、站台的逐时常驻人数变化曲线;
步骤2:建立站厅、站台人员冷负荷逐时变化模型,计算人员逐时冷负荷:输入参数为站厅、站台室内设计温度,输出参数为站厅、站台人员发热量逐时变化曲线;
步骤3:建立站厅、站台设备冷负荷逐时变化模型,计算车站内设备逐时变化冷负荷;输入参数为设备种类、设备数量、设备额定发热量,输出参数为运营期间站厅、站台设备发热量逐时变化曲线;
步骤4:建立站厅、站台围护结构传热冷负荷逐时变化模型,计算车站全封闭站台门、排热风道对车站公共区的逐时传热发热量;输入参数为轨行区逐时空气状态参数、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分别与站厅、站台的传热面积,输出参数为站厅、站台的维护结构逐时传热量变化曲线;
步骤5:建立出入口侵入逐时负荷和站台门渗风逐时负荷模型:输入列车逐时发车对数、站台门开启时长、站厅站台人员新风量,输出参数为出入口侵入负荷逐时变化曲线和站台门渗风冷负荷逐时变化曲线;
步骤6:将站厅人员冷负荷、站厅设备逐时冷负荷、站厅围护结构逐时冷负荷、出入口侵入冷负荷相加,获得站厅内部冷负荷模型;
步骤7:将站台人员冷负荷、设备逐时冷负荷、围护结构逐时冷负荷、站台门渗风冷负荷相加,获得站台内部冷负荷模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站公共区内部冷负荷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建立站厅、站台常驻人数逐时变化模型,具体步骤如下:
1)站厅常驻人数:
2)站台常驻人数:
式中:t1为进站站厅停留时间min;t2为出站站厅停留时间,min;t3为进站站台停留时间,min;t4为进站站台停留时间,min;pi为进站客流,人/min;po为出站客流,人/min;λ为超高峰小时系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站公共区内部冷负荷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2:建立站厅、站台人员冷负荷逐时变化模型,具体如下:
代入站厅、站台常驻人数即可计算得到人员逐时冷负荷,公式如下:
式中:QP1为站厅人员全热散热量,KW;QP2为站台人员全热散热量,KW;qs为不同室温和劳动性质成年男子全热散热量;为群集系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站公共区内部冷负荷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3:建立站厅、站台设备冷负荷逐时变化模型,具体如下:
站厅、站台室内设备冷负荷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1)站厅设备(包含照明)发热量:
2)站台设备(包含照明)发热量:
式中:S1为站厅层公共区面积,m2;S2为站台层公共区面积,m2;SS1为站厅层商业面积,m2;SS2为站台层商业面积,m2;qL为照明散热指标,KW/m2;qS为商业设备散热指标,KW/m2;qi为单台设备逐时发热量,KW;n为当前房间设备数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铁车站公共区内部冷负荷的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建立站厅、站台结构传热冷负荷逐时变化模型,具体如下:
QC1=SF1·ε1·(t'w-tn1)/1000(7)
QC2=(SF2·ε2+SF3·ε3+SF4·ε4)·(t′w-tn2)/1000(8)
式中:QC1为站厅传热得热量,KW...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曹建,刘越,徐驰,那艳玲,张春雷,池东,刘学志,张亚卓,刘云,甘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天津;1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