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93626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其中,压缩机包括:气缸,气缸设置有第一工作腔、滑片槽、通道、第一吸气口、第一排气口、第二吸气口、第二排气口、第三吸气口和第三排气口;第一活塞,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工作腔;滑片,可往复运动地设于滑片槽,滑片的一端伸出滑片槽并与第一活塞转动连接,滑片槽位于滑片的另一端的部分形成第二工作腔;第二活塞,可往复运动地设于通道,第二活塞的一端伸出通道并与第一活塞相抵接,通道位于第二活塞的另一端的部分形成第三工作腔;其中,第二工作腔的排量V2与第三工作腔的排量V3满足:V3>1.1V2。本发明专利技术有利于缩小压缩机的压缩比,提升压缩机的能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缩机、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缩机、一种制冷系统和一种制冷设备。
技术介绍
空调器主要由四大部件构成,分别为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节流元件,其中冷暖机型还设置有四通阀以切换冷媒方向。压缩机吸入低压冷媒进行压缩到高压,高压高温冷媒进入到冷凝器进行换热,把高温高压的冷媒变成低温高压的状态,而后进入节流元件进行节流,在节流过程中冷媒会进入两相区,进而产生气体,若不对气体进行分离则气液混合物状态的冷媒会进入蒸发器进行蒸发。而此处产生的气体冷媒进入蒸发器无法产生有效的制冷量,但是若该气体冷媒压力降低后再进入压缩机进行压缩的话则该部分气体压比会增大,导致压缩机功耗增加,压缩机性能下降的问题。故目前空调行业内存在二级压缩、多级压缩、独立压缩等技术,其实现的常规手段为在空调系统中设置气液分离器,把气体和液体分离开,然后把气体导入到压缩机内部进行压缩。但是分离后的液体继续节流到蒸发压力还是会继续产生气体,若能进一步的对二次产生的气体进行分离导入压缩机压缩,可以再次降低压缩机功耗,改善压缩机性能。另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压缩机结构需改善,目前行业内在现有旋转式压缩机上去增加一个旋转式压缩腔,通过对此压缩腔进行相关设计与匹配,来实现上述的技术目的。但是该设计结构导致增加旋转式压缩腔的成本,其相应的一系列结构的成本居高不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或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如何兼顾压缩机性能和生产成本的技术问题。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压缩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制冷系统。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压缩机,压缩机包括:气缸,气缸设置有第一工作腔、滑片槽、通道、第一吸气口、第一排气口、第二吸气口、第二排气口、第三吸气口和第三排气口,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均与第一工作腔相连通;第一活塞,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工作腔;滑片,可往复运动地设于滑片槽,滑片的一端伸出滑片槽并与第一活塞转动连接,滑片槽位于滑片的另一端的部分形成第二工作腔,第二吸气口和第二排气口均与第二工作腔相连通;第二活塞,可往复运动地设于通道,第二活塞的一端伸出通道并与第一活塞相抵接,通道位于第二活塞的另一端的部分形成第三工作腔,第三吸气口和第三排气口均与第三工作腔相连通;其中,第二工作腔的排量V2与第三工作腔的排量V3满足:V3>1.1V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压缩机包括气缸、第一活塞、滑片和第二活塞。其中,气缸包括第一工作腔、滑片槽、通道、第一吸气口、第一排气口、第二吸气口、第二排气口、第三吸气口和第三排气口。合理设置气缸、第一活塞、滑片和第二活塞的配合结构。使得第一活塞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工作腔,滑片可滑动地设于滑片槽,且滑片能够相对于滑片槽往复运动,滑片的一端伸出滑片槽并与第一活塞转动连接;第二活塞可滑动地设于通道,第二活塞能够相对于通道往复运动,且第二活塞的一端伸出通道并与第一活塞相抵接。可以理解的是,滑片槽位于滑片的另一端的部分形成第二工作腔,滑片相对于滑片槽运动,以改变第二工作腔的容积,以此实现吸气与压缩。当滑片由第二工作腔向第一活塞方向移动时,第二工作腔的容积变大。当滑片由第一活塞向第二工作腔方向移动时,第二工作腔的容积变小,以压缩第二工作腔内的气体,在压力作用下气体可排出第二工作腔。可以理解的是,通道位于第二活塞的另一端的部分形成第三工作腔,第二活塞相对于通道运动,以改变第三工作腔的容积,以此实现吸气与压缩。当第二活塞由第三工作腔向第一活塞方向移动时,第三工作腔的容积变大。当第二活塞由第一活塞向第三工作腔方向移动时,第三工作腔的容积变小,以压缩第三工作腔内的气体,在压力作用下气体可排出第三工作腔。具体地,第二活塞的一端伸出通道并与第一活塞相抵接,第一活塞转动以推动第二活塞往复运动。具体地,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均与第一工作腔相连通,第一工作腔通过第一吸气口吸入经过换热器后的低压冷媒,压缩至排气压力后通过第一排气口排出。第二工作腔通过第二吸气口吸入经气液分离装置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压缩至排气压力后从第二工作腔排出。第三工作腔通过第三吸气口吸入经气液分离装置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压缩至排气压力后从第三工作腔排出。上述各个工作腔压缩完的冷媒变成高温高压冷媒。该设置实现多次分离气液混合冷媒中的蒸汽,并使分离出来的蒸汽分别送入第二工作腔和第三工作腔,防止冷媒压力进一步降低,有利于缩小压缩机的压缩比,降低压缩机的功耗,可有效提升压缩机的能效。具体地,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均与第一工作腔相连通,第一工作腔通过第一吸气口吸入经过换热器后的低压冷媒,压缩至排气压力后通过第一排气口排出。第二工作腔通过第二吸气口吸入经气液分离装置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压缩至排气压力后从第二工作腔排出。第三工作腔通过第三吸气口吸入经换热器后的冷媒,压缩至排气压力后通过第三排气口排出。上述各个工作腔压缩完的冷媒变成高温高压冷媒。该设置不仅可以实现有效的气液分离,缩小分离出来的气体的压缩比,来降低压缩机的功耗,同时由于第三吸气口和第一吸气口吸入的是经过不同换热器换热后的冷媒,可以达到不同的蒸发温度,从而有利于提高压缩机的能效,以及可以应用在多个其他有制冷需求的场合,如家用或商用冰箱。例如,与流向第三吸气口的冷媒进行换热的换热器为第一换热器,与流向第一吸气口的冷媒进行换热的换热器为第二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可以置于冷藏室,第一换热器相对于第二换热器具有更高的蒸发温度,第二换热器可以置于冷冻室。该设置在现有气缸的基础上通过增设通道,并使第二活塞与通道配合使用,以在保证压缩机能效的同时,有利于实现压缩机的紧凑化及小型化,可降低压缩机的改造成本。进一步地,第二工作腔的排量V2与第三工作腔的排量V3满足:V3>1.1V2,该设置限定出了第二工作腔的排量与第三工作腔的排量的关系,可实现压缩机能效的最优化。若第二工作腔的排量V2与第三工作腔的排量V3不满足上述关系,则,第二工作腔和/或第三工作腔内会进入液态冷媒,那么压缩机运行时,压缩机的零部件就会受到冲击,并增大磨损量,进而会降低压缩机的能效。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的压缩机,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工作腔的排量V1、第二工作腔的排量V2与第三工作腔的排量V3满足:,且。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一工作腔的排量V1、第二工作腔的排量V2及第三工作腔的排量V3的关系,使之满足,且,可以保证压缩机使用的可靠性,避免向工作腔内回液现象发生,可实现压缩机能效的最优化。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二活塞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的一端相连接,第二连接部的一部分凸出于第一连接部的周侧壁;其中,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伸出通道并与第一活塞相抵接。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二活塞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的一端与第二连接部相连接,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伸出通道并与第一活塞相抵接,也即,第二连接部通过第一连接部与第一活塞相连接。第一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n气缸,所述气缸设置有第一工作腔、滑片槽、通道、第一吸气口、第一排气口、第二吸气口、第二排气口、第三吸气口和第三排气口,所述第一吸气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均与所述第一工作腔相连通;/n第一活塞,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工作腔;/n滑片,可往复运动地设于所述滑片槽,所述滑片的一端伸出所述滑片槽并与所述第一活塞转动连接,所述滑片槽位于所述滑片的另一端的部分形成第二工作腔,所述第二吸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均与所述第二工作腔相连通;/n第二活塞,可往复运动地设于所述通道,所述第二活塞的一端伸出所述通道并与所述第一活塞相抵接,所述通道位于所述第二活塞的另一端的部分形成第三工作腔,所述第三吸气口和所述第三排气口均与所述第三工作腔相连通;/n其中,所述第二工作腔的排量V2与所述第三工作腔的排量V3满足:V3>1.1V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缸,所述气缸设置有第一工作腔、滑片槽、通道、第一吸气口、第一排气口、第二吸气口、第二排气口、第三吸气口和第三排气口,所述第一吸气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均与所述第一工作腔相连通;
第一活塞,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工作腔;
滑片,可往复运动地设于所述滑片槽,所述滑片的一端伸出所述滑片槽并与所述第一活塞转动连接,所述滑片槽位于所述滑片的另一端的部分形成第二工作腔,所述第二吸气口和所述第二排气口均与所述第二工作腔相连通;
第二活塞,可往复运动地设于所述通道,所述第二活塞的一端伸出所述通道并与所述第一活塞相抵接,所述通道位于所述第二活塞的另一端的部分形成第三工作腔,所述第三吸气口和所述第三排气口均与所述第三工作腔相连通;
其中,所述第二工作腔的排量V2与所述第三工作腔的排量V3满足:V3>1.1V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工作腔的排量V1、所述第二工作腔的排量V2与所述第三工作腔的排量V3满足:,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活塞包括:
第一连接部;
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部分凸出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周侧壁;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另一端伸出所述通道并与所述第一活塞相抵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活塞至所述第二活塞的方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长度L与所述第二活塞的外径的最大值D满足:。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有凹部,所述凹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周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为绕所述第一连接部周向布置的环形结构,所述环形结构的外径d与所述第二活塞的外径的最大值D满足:。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活塞设置有凸台,所述第二活塞向所述气缸外部方向运动能够使所述凸台伸入所述第三排气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台设于所述第二连接部背离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
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连接;
滚动结构,所述滚动结构与所述连接杆的第二端滚动连接,且所述滚动结构与所述第一活塞相抵接。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立宇杨泾涛吴延平李金波戚文端杜顺开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