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936261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制冷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提供了一种压缩机、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其中,压缩机包括:气缸,气缸设置有第一工作腔、第一吸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工作腔,第一吸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工作腔均与第一工作腔相连通;活塞,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工作腔,活塞上设置有凹部、连接槽和工作部,凹部与连接槽的开口端相连通;滑片,可滑动地设于第二工作腔,且滑片的一端伸出第二工作腔并与连接槽转动连接;活塞转动以使工作部位于第二工作腔和第一吸气口之间时,凹部与第一吸气口相连通;其中,工作部为活塞的外壁面中至第一工作腔的腔壁距离最近的部分。本发明专利技术消除了相关技术中的吸气封闭区域,提高了压缩机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缩机、制冷系统和制冷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制冷设备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压缩机、一种制冷系统和一种制冷设备。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压缩机的气缸上设置有气阀槽、用于容置活塞的第一工作腔及吸气口,吸气口与第一工作腔相连通,为了避免因累积加工误差而导致吸气口和气阀槽相连通的现象出现,吸气口和气阀槽之间的预留间距较大。这样,会存在较大的吸气封闭区域,压缩机的活塞位于该区域时不仅无法吸气还会使得此处压力下降,从而影响压缩机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旨在解决或改善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因具有吸气封闭区域而影响压缩机的效率的技术问题。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压缩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制冷系统。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制冷设备。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压缩机,包括:气缸,气缸设置有第一工作腔、第一吸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工作腔,第一吸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工作腔均与第一工作腔相连通;活塞,可转动地设于第一工作腔,活塞上设置有凹部、连接槽和工作部,凹部与连接槽的开口端相连通;滑片,可滑动地设于第二工作腔,且滑片的一端伸出第二工作腔并与连接槽转动连接;活塞转动以使工作部位于第二工作腔和第一吸气口之间时,凹部与第一吸气口相连通;其中,工作部为活塞的外壁面中至第一工作腔的腔壁距离最近的部分。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压缩机包括气缸、活塞、阀组件和滑片。相关技术中,为了避免吸气口和气阀槽相连通的现象出现,吸气口和气阀槽之间的预留间距较大。这样,会存在较大的吸气封闭区域,压缩机的活塞位于该区域时不仅无法吸气还会使得此处压力下降,从而影响压缩机的效率。本专利技术通过合理设置气缸、活塞和滑片的配合结构,使得活塞上设置有凹部,且当工作部位于第二工作腔和第一吸气口之间时,凹部与第一吸气口相连通。这样,当活塞转至相关技术中的吸气封闭区域时,活塞上的凹部能够与第一吸气口相连通,使得能够通过第一吸气口吸入经过蒸发器后的低压冷媒,这样就消除了相关技术中的吸气封闭区域,提高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可以理解的是,滑片的一部分在第二工作腔内往复运动,以改变第二工作腔的容积,以此实现吸气与压缩。当滑片由第二工作腔向活塞方向移动时,第二工作腔的容积变大,在压力作用下气体可进入第二工作腔。当滑片由活塞向第二工作腔方向移动时,第二工作腔的容积变小,以压缩第二工作腔内的气体,在压力作用下气体可排出第二工作腔。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吸气口和第一排气口均与第一工作腔相连通,第一工作腔通过第一吸气口吸入经过蒸发器后的低压冷媒,压缩至排气压力后通过第一排气口排出至气缸和压缩机的壳体之间。第二工作腔吸入闪蒸器分离出来的气态冷媒,压缩至排气压力后从第二工作腔排出至气缸和压缩机的壳体之间。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合理设置活塞与滑片的连接结构,使得活塞上设置有连接槽,滑片的端部位于连接槽内,也即,滑片的端部与连接槽配合连接,活塞转动时,活塞通过连接槽与滑片转动连接,为压缩机正常运转提供了稳定且可靠的结构支撑。具体地,第一吸气口、滑片、第一排气口与气缸内壁面和活塞外壁面之间合围出第一工作腔;第二吸气口、滑片、第二排气口、阀组件和轴承密封部位之间合围出第二工作腔。具体地,滑片是间接驱动阀组件导通第二吸气口与第二工作腔,或导通第二排气口与第二工作腔。更具体地,滑片移动以改变第二工作腔内的气体体积,阀组件在气压作用下导通第二吸气口与第二工作腔,或导通第二工作腔与第二排气口。具体地,滑片沿活塞的径向方向往复移动。具体地,压缩机为旋转式压缩机。根据本专利技术上述的压缩机,还可以具有以下附加技术特征: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工作部位于第二工作腔和第一吸气口之间时,凹部背离连接槽的一侧与第一吸气口对应设置。在该技术方案中,工作部位于第二工作腔和第一吸气口之间时,凹部背离连接槽的一侧与第一吸气口对应设置。也即限定了工作部位于第二工作腔和第一吸气口之间时,连接槽和第一吸气口的配合结构,以满足凹部的一部分与第一吸气口对应设置的使用需求。若,凹部远离连接槽的一侧位于吸气口的外侧,那么,第一吸气口就会被封堵,则会导致出现吸气封闭区域,无法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凹部的深度≥0.5mm。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凹部的结构,使得凹部的深度大于等于0.5mm,以保证凹部与第一吸气口连通的有效性及可行性。若凹部的深度小于0.5mm,则,连通效果差,气体无法有效从第一吸气口进入到气缸内部,进而会导致降低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其中,凹部的深度指的是凹部的口部至底壁的距离,凹部的口部为凹部朝向气缸外表面的一侧。具体地,凹部的深度包括0.6mm、0.8mm、0.9mm、1mm、1.3mm、1.5mm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活塞的轴向,凹部贯穿活塞的相对两端面。在该技术方案中,沿活塞的轴线,活塞具有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对应设置,通过合理设置凹部的结构,使得沿活塞的周向,凹部贯穿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该设置有利于增大凹部的容积,以保证凹部与第一吸气口连通的体积,以保证凹部与第一吸气口连通的有效性及可行性。且该结构设置具有加工工艺简单,便于操作,生产成本低的优点。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第二工作腔至第一吸气口的方向,凹部的底壁与第一工作腔的腔壁之间的间隙均等或逐渐增大。在该技术方案中,可根据具体实际使用需求来设置凹部的结构,使得沿第二工作腔至第一吸气口的方向,凹部的底壁与第一工作腔的腔壁之间的间隙均等,或者凹部的底壁与第一工作腔的腔壁之间的间隙逐渐增大,以保证凹部与第一吸气口连通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活塞的内壁面设置有避让空位,避让空位相对于第一排气口更靠近第一吸气口。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机工作时,活塞在第一工作腔内进行平动。活塞靠近第一吸气口一侧的外壁面始终靠近第一吸气口,同样活塞靠近第一排气口一侧的外壁面始终靠近第一排气口。压缩机包括曲轴,当压缩机工作时,气流会作用在活塞的外壁面上,高压气流与低压气流作用在活塞上的合力方向朝着吸气侧,由于排气侧的曲轴偏心部位会与活塞的内壁面接触,而吸气侧的曲轴偏心部位不会与活塞的内壁面接触。所以在活塞的内壁面上设置避让空位,使得避让空位相对于第一排气口更靠近第一吸气口,也即,避让空位位于第一吸气口一侧。该设置可以减小活塞内壁面与曲轴偏心部外壁面之间的油膜剪切力,减小活塞与曲轴之间的摩擦力,提升压缩机的效率,同时由于避让空位不在承载侧,则不会影响活塞与曲轴之间的磨损,不会影响压缩机使用的可靠性与稳定性,可保证压缩机工作的有效性及可行性。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避让空位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吸气口对应设置。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避让空位与第一吸气口的配合结构,使得避让空位的至少一部分与第一吸气口对应设置,也即,避让空位的一部分与第一吸气口对应设置,或者避让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n气缸,所述气缸设置有第一工作腔、第一吸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工作腔,所述第一吸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二工作腔均与所述第一工作腔相连通;/n活塞,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工作腔,所述活塞上设置有凹部、连接槽和工作部,所述凹部与所述连接槽的开口端相连通;/n滑片,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二工作腔,且所述滑片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二工作腔并与所述连接槽转动连接;/n所述活塞转动以使所述工作部位于所述第二工作腔和所述第一吸气口之间时,所述凹部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通;/n其中,所述工作部为所述活塞的外壁面中至所述第一工作腔的腔壁距离最近的部分。/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缸,所述气缸设置有第一工作腔、第一吸气口、第一排气口和第二工作腔,所述第一吸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和所述第二工作腔均与所述第一工作腔相连通;
活塞,可转动地设于所述第一工作腔,所述活塞上设置有凹部、连接槽和工作部,所述凹部与所述连接槽的开口端相连通;
滑片,可滑动地设于所述第二工作腔,且所述滑片的一端伸出所述第二工作腔并与所述连接槽转动连接;
所述活塞转动以使所述工作部位于所述第二工作腔和所述第一吸气口之间时,所述凹部与所述第一吸气口相连通;
其中,所述工作部为所述活塞的外壁面中至所述第一工作腔的腔壁距离最近的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部位于所述第二工作腔和所述第一吸气口之间时,所述凹部背离所述连接槽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吸气口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部的深度大于等于0.5mm。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活塞的轴向,所述凹部贯穿所述活塞的相对两端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二工作腔至所述第一吸气口的方向,所述凹部的底壁与所述第一工作腔的腔壁之间的间隙均等或逐渐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的内壁面设置有避让空位,所述避让空位相对于所述第一排气口更靠近所述第一吸气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压缩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避让空位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吸气口对应设置。


8.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泾涛郑立宇吴延平李金波戚文端杜顺开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