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流装置、导流控制系统、导流控制方法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92352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1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导流装置、导流控制系统、导流控制方法及车辆,其中导流装置,包括:固定支架,固定安装于车辆贴近地面的一端的固定装置上;挡风板,挡风板的第一端与固定支架转动连接,挡风板上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车辆的底护板对应设置,在挡风板绕固定支架转动时,挡风板在第二端与底护板搭接密封的第一状态,与第二端与底护板非搭接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中导流装置通过挡风板的状态切换,使得该导流装置具有防护板的防护、优化整车NVH性能、提升了车辆前端的通过性的功能,以及减少气流进入汽车内部形成乱流、调整车辆底部气压,使车辆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性能的功能,满足用户在不同环境对不同功能的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导流装置、导流控制系统、导流控制方法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配件
,特别涉及一种导流装置、导流控制系统、导流控制方法及车辆。
技术介绍
当今,能耗问题已经成为汽车产业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风阻对于整车能耗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空气动力学组件在汽车上的应用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尾翼、导流板等,已普遍应用于车型上。前端导流气坝作为一种空气动力套件,渐渐被应用在汽车前端下部,它能够阻止气流进入汽车底部,改善车底气流的流量以及乱流,提高空气动力学性能;车身底部的底护板在保护车底的同时,也能够让气流能够更加平顺地向车后流动,同样起到了很好的扰流作用。一般来说,越低的前端导流气坝,越平整的底护板能够更好地控制车身底部的气流,带来更好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而汽车前端底部装置的离地高度通常决定了整车前端的通过性能,同时前端导流气坝与底护板的单独开发,会增加不少成本。因此,汽车开发过程中,需要做好汽车前端底部装置的目标权衡工作,平衡好通过性能、底部防护、空气动力性能、噪声、振动与声振粗糙度(Noise、Vibration、Harshness,简称NVH)、热平衡、降重等整车关键要素。现有车辆的前端底部装置(如导流气坝、底护板)基本上只具备单一功能,无法实现导流、防护、保证通过性等多项功能需求,不能适应不同的使用环境,且开发成本也较高。或者后期加装改装装置,不符合法规要求,有安全隐患,用户体验也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要达到的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导流装置、导流控制系统、导流控制方法及车辆,用以解决当前车辆的前端底部装置基本上只具备单一功能,无法满足用户在不同环境对不同功能的需求。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流装置,包括:固定支架,固定安装于车辆贴近地面的一端的固定装置上;挡风板,挡风板的第一端与固定支架转动连接,挡风板上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车辆的底护板对应设置,在挡风板绕固定支架转动时,挡风板在第二端与底护板搭接密封的第一状态,与第二端与底护板非搭接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优选地,如上所述的导流装置,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固定安装于第二端,且当挡风板处于第一状态时,密封件位于挡风板和底护板之间。具体地,如上所述的导流装置,固定支架包括:转轴和至少一个支撑组件;其中,支撑组件与固定装置固定连接,转轴与支撑组件转动连接,且挡风板的第一端与转轴固定连接。优选地,如上所述的导流装置,固定支架还包括:限位结构;当处于第二状态下的挡风板与第一状态下的挡风板的角度呈预设角度时,挡风板与限位结构抵靠。进一步的,如上所述的导流装置,还包括:衔接支架,挡风板的第一端通过衔接支架与转轴固定连接。具体地,如上所述述的导流装置,挡风板为气密性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导流控制系统,包括:驱动装置、控制装置、信号采集装置以及如上所述的导流装置;控制装置分别与驱动装置和信号采集装置连接,在接收到信号采集装置发送的数据信息后,生成控制驱动装置转动的控制信号,并发送至驱动装置;驱动装置与导流装置连接,用于驱动导流装置中的挡风板在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之间切换。具体地,如上所述的导流控制系统,信号采集装置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用于检测挡风板转动角度的第一传感器;用于检测车辆风阻或车辆底部气压的第二传感器;用于接收用户输入的信号接收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优选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导流控制方法,应用于如上所述的导流控制系统中的控制装置,包括:接收信号采集装置发送的数据信息:根据数据信息生成控制驱动装置转动或停止的控制信号;发送控制信号至驱动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又一优选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导流控制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流装置、导流控制系统、导流控制方法及车辆,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挡风板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其中,挡风板处于第一状态时,挡风板上与第一端对应的第二端,与车辆的底护板搭接密封,使得该挡风板相当于车辆的防护板,增加车底对于石子飞溅等的保护功能,同时也可减少机舱内部的发动机等噪声外泄,优化整车NVH性能,此外,挡风板处于第一状态还增大了车辆前端的接近角或离地间隙,提升了车辆前端的通过性;挡风板处于第二状态时,挡风板能对气流进行阻挡,并减少气流进入汽车内部形成乱流,同时,根据转动角度不同可调整车辆底部气压,使车辆具有良好的空气动力性能。即本专利技术的导流装置通过挡风板的状态切换,使得该导流装置具有防护板和导流气坝的功能,满足用户在不同环境对不同功能的需求。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导流装置的安装示意图之一;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导流装置的安装示意图之二;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导流控制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导流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支架;101、支撑组件;102、转轴;2、固定装置;3、挡风板;4、底护板;5、密封件;6、衔接支架;100、驱动装置;200、控制装置;300、信号采集装置;400、导流装置。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专利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在本专利技术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下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理解,“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参见图1和图2,本专利技术的一优选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导流装置,包括:固定支架1,固定安装于车辆贴近地面的一端的固定装置2上;挡风板3,挡风板3的第一端与固定支架1转动连接,挡风板3上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车辆的底护板4对应设置,在挡风板3绕固定支架1转动时,挡风板3在第二端与底护板4搭接密封的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固定支架(1),固定安装于车辆贴近地面的一端的固定装置(2)上;/n挡风板(3),所述挡风板(3)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支架(1)转动连接,所述挡风板(3)上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辆的底护板(4)对应设置,在所述挡风板(3)绕所述固定支架(1)转动时,所述挡风板(3)在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底护板(4)搭接密封的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底护板(4)非搭接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支架(1),固定安装于车辆贴近地面的一端的固定装置(2)上;
挡风板(3),所述挡风板(3)的第一端与所述固定支架(1)转动连接,所述挡风板(3)上与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与所述车辆的底护板(4)对应设置,在所述挡风板(3)绕所述固定支架(1)转动时,所述挡风板(3)在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底护板(4)搭接密封的第一状态,与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底护板(4)非搭接的第二状态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密封件(5),所述密封件(5)固定安装于所述第二端,且当所述挡风板(3)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密封件(5)位于所述挡风板(3)和所述底护板(4)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1)包括:转轴(102)和至少一个支撑组件(101);
其中,所述支撑组件(101)与所述固定装置(2)固定连接,所述转轴(102)与所述支撑组件(101)转动连接,且所述挡风板(3)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转轴(102)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1)还包括:限位结构;
当处于所述第二状态下的所述挡风板(3)与所述第一状态下的所述挡风板(3)的角度呈预设角度时,所述挡风板(3)与所述限位结构抵靠。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导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衔接支架(6),所述挡风板(3)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园园丁健孟兰会曹慧林赵海英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汽车集团越野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