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控制车及其车体
本申请涉及轨道车辆
,具体地,涉及一种控制车及其车体。
技术介绍
现有双层不锈钢车主要应用于欧美国家,不锈钢车体对于车体防腐和轻量化是一个有效途径。不锈钢的车体部分是由底架、侧墙、端墙、车顶、二层地板和司机室构成的薄壁筒型整体承载结构。现有车体的门口主要分布在端底架上,一面侧墙在两端均开有门口,在车体两个端部的门口设置有方便乘客上下车的楼梯。车体底架和侧墙采用牵枕缓结构连接,由底架伸出部分焊接,使两个大部件直接接触。车体边梁是贯穿式的,一根边梁从车体一位端到二位端,用于力的传递,边梁成为车体的侧墙和底架的分界线,边梁的上侧为一个整块的侧墙,边梁的下侧为底架。现有技术中,车体的底架的中部鱼腹区域无法布置车门,使得乘客在进入车体后只能从一个较高的平台进入一个较低的平台,使乘客的驾乘感受较差。同时,车体底架采用牵枕缓结构的刚性连接,当车体发生碰撞时,无法实现缓冲吸能作用,碰撞力会直接传导到车体内,对乘客的身体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控制车及其车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控制车的车体,包括底架、端墙、侧墙、车顶以及司机室;所述底架包括中部底架和固定连接于所述中部底架两端的端底架;其特征在于,/n所述司机室包括司机室骨架、前端吸能结构、前端车钩托梁以及防爬结构;所述防爬结构通过所述前端吸能结构安装于所述司机室骨架背离所述底架的一侧;所述前端车钩托梁安装于所述防爬结构的底部;/n在所述底架与所述端墙之间连接有后端吸能结构;/n所述前端吸能结构和所述后端吸能结构均通过在碰撞过程中的压缩变形吸收碰撞能量;/n在与所述中部底架的两端部对应的所述侧墙上开设有门口,并设置有用于增强所述门口周围的所述中部底架和所述侧墙的结构强度的加强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控制车的车体,包括底架、端墙、侧墙、车顶以及司机室;所述底架包括中部底架和固定连接于所述中部底架两端的端底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司机室包括司机室骨架、前端吸能结构、前端车钩托梁以及防爬结构;所述防爬结构通过所述前端吸能结构安装于所述司机室骨架背离所述底架的一侧;所述前端车钩托梁安装于所述防爬结构的底部;
在所述底架与所述端墙之间连接有后端吸能结构;
所述前端吸能结构和所述后端吸能结构均通过在碰撞过程中的压缩变形吸收碰撞能量;
在与所述中部底架的两端部对应的所述侧墙上开设有门口,并设置有用于增强所述门口周围的所述中部底架和所述侧墙的结构强度的加强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墙的底部安装有后端车钩托梁,并在靠近所述端墙一侧的端底架的底部安装有与后端车钩托梁对应的后端车钩安装座;
在靠近所述司机室一端的端底架的底部安装有与所述前端车钩托梁对应的前端车钩安装座;
所述前端车钩托梁、所述前端车钩安装座、所述后端车钩托梁以及所述后端车钩安装座均用于安装回退式车钩。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包括焊接连接于所述侧墙的矩形加强筋、焊接连接于所述侧墙和所述底架的多个U形加强筋以及焊接于所述U形加强筋的开口侧的盖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端吸能结构包括两个连接梁、多个后端吸能盒以及多个连接板;
所述连接梁焊接连接在所述端墙和所述底架的边梁之间;
所述后端吸能盒焊接连接在所述端墙和所述底架的端梁之间;
所述连接板焊接连接在所述端墙和所述端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体,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车体的宽度方向,所述后端吸能盒和所述连接板依次交替间隔设置;
所述连接梁和所述连接板均采用不锈钢板制成;
所述连接板上设置有多个开孔。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曲振洋,侯建英,陈乐恒,许保磊,张锦华,付一娜,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