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路结构及具有其的机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19207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路结构及具有其的机床。气路结构包括:主轴箱;主轴,安装于主轴箱;第一活塞缸,第一活塞缸的驱动端与主轴箱连接;第二活塞缸,与第一活塞缸设置在主轴箱的相对两侧,第二活塞缸的驱动端与主轴箱连接;第一管路,第一活塞缸设置在第一管路上,第一管路设置有第一控制阀;第二管路,第二活塞缸设置在第二管路上,第二管路设置有第二控制阀。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气路结构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机床的Z轴负载较大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气路结构及具有其的机床
本专利技术涉及数控机床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气路结构及具有其的机床。
技术介绍
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数控机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多的产品可运用数控机床进行机加工,在传统机加工行业中,立式加工中心Z轴会在垂向进给轴运动的过程中因为驱动惯量、运动控制精度、机械装配精度等因素,Z轴负载压力会实时变化,当负载过大而未采取有效的平衡方式,Z轴在垂向进给的过程中产生噪音、微振动等现象,会对所用的Z轴伺服电机模块产生损耗,长期负载过大同时影响加工精度、机械自身装配精度。对此需要配以较大的重量,配置相应的平衡装置,机床才能保持正常运转。当前在机床设计中,对于立式加工中心Z轴常用的平衡方式有三种:氮气平衡、配重平衡、电机抱闸平衡。其中,氮气平衡方式具有重量轻、与其他平衡方式相比可提升机构运动速度、进给运动平稳、结构简单等特点,已被广泛应用于大多数的立式加工中心。不足之处在于,通常会配置两个气缸、置于垂向进给轴左、右两侧,当左、右侧气缸内部压力不相等时,会产生内部压力差反映到Z轴运动中,在数控系统中显示Z轴负载率过大,从而导致无法保证精度加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路结构及具有其的机床,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机床的Z轴负载较大的问题。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气路结构,包括:主轴箱;主轴,安装于主轴箱;第一活塞缸,第一活塞缸的驱动端与主轴箱连接;第二活塞缸,与第一活塞缸设置在主轴箱的相对两侧,第二活塞缸的驱动端与主轴箱连接;第一管路,第一活塞缸设置在第一管路上,第一管路设置有第一控制阀;第二管路,第二活塞缸设置在第二管路上,第二管路设置有第二控制阀。进一步地,第一控制阀为调压阀;和/或,第二控制阀为调压阀。进一步地,第一控制阀具有第一调节旋钮和第一刻度表,第一调节旋钮用于调节第一控制阀的开度,第一刻度表用于显示第一控制阀处的压力;和/或,第二控制阀具有第二调节旋钮和第二刻度表,第二调节旋钮用于调节第二控制阀的开度,第二刻度表用于显示第二控制阀处的压力。进一步地,第一管路包括第一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与第一活塞缸的第一进气口连接且相连通;第一控制阀设置在第一连接管上。进一步地,第二管路包括第二连接管,第二连接管与第二活塞缸的第二进气口连接且相连通;第二控制阀设置在第二连接管上。进一步地,气路结构还包括:氮气源,第一连接管远离第一进气口的一端与氮气源相连通;第二连接管远离第二进气口的一端与氮气源相连通。进一步地,第一管路还包括第三连接管,第三连接管与第一活塞缸的第一出气口连接且相连通;第三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一膨胀阀。进一步地,第二管路还包括第四连接管,第四连接管与第二活塞缸的第二出气口连接且相连通;第四连接管上设置有第二膨胀阀。进一步地,气路结构还包括:储气瓶,第三连接管远离第一出气口的一端与储气瓶连接且相连通;第四连接管远离第二出气口的一端与储气瓶连接且相连通。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机床,包括气路结构,其中,气路结构为上述的气路结构。本专利技术的气路结构包括主轴箱、主轴、第一活塞缸、第二活塞缸、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第一活塞缸和第二活塞缸分别设置在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上,并且,第一控制阀设置在第一管路上以调节第一管路的气压,第二控制阀设置在第二管路上以调节第二管路的气压。这样,通过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分别对主轴箱左右两侧的第一活塞缸、第二活塞缸的进气进行独立调节,可以在不受管长、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下,快速将第一活塞缸、第二活塞缸中的气压调到平衡相等状态。第一活塞缸、第二活塞缸之间的气压独立调节,第一活塞缸、第二活塞缸内部压力互不影响,可分别调节独立的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消除Z轴因运动控制精度、机械装配两侧配重不均产生的主轴重量分布不均,导轨润滑不均产生两侧阻力不一致,长期使用产生损耗等,导致负载增大的问题。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气路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气路结构的实施例的正视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气路结构的实施例的侧视图;图4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气路结构的实施例的俯视图;图5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气路结构的部分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示出了图5中的气路结构的实施例的正视图;图7示出了图5中的气路结构的实施例的侧视图;图8示出了图5中的气路结构的实施例的俯视图。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主轴箱;20、主轴;30、第一活塞缸;40、第二活塞缸;50、第一管路;51、第一连接管;52、第三连接管;60、第二管路;61、第二连接管;62、第四连接管;70、第一控制阀;71、第一刻度表;90、第二控制阀;91、第二刻度表;100、第一万向接头;110、第二万向接头。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气路结构,请参考图1至图8,包括:主轴箱10;主轴20,安装于主轴箱10;第一活塞缸30,第一活塞缸30的驱动端与主轴箱10连接;第二活塞缸40,与第一活塞缸30设置在主轴箱10的相对两侧,第二活塞缸40的驱动端与主轴箱10连接;第一管路50,第一活塞缸30设置在第一管路50上,第一管路50设置有第一控制阀70;第二管路60,第二活塞缸40设置在第二管路60上,第二管路60设置有第二控制阀90。本专利技术的气路结构包括主轴箱10、主轴20、第一活塞缸30、第二活塞缸40、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第一活塞缸30和第二活塞缸40分别设置在第一管路50和第二管路60上,并且,第一控制阀70设置在第一管路50上以调节第一管路50的气压,第二控制阀90设置在第二管路60上以调节第二管路60的气压。这样,通过第一控制阀70和第二控制阀90分别对主轴箱10左右两侧的第一活塞缸30、第二活塞缸40的进气进行独立调节,可以在不受管长、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下,快速将第一活塞缸30、第二活塞缸40中的气压调到平衡相等状态。第一活塞缸30、第二活塞缸40之间的气压独立调节,第一活塞缸30、第二活塞缸40内部压力互不影响,可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气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主轴箱(10);/n主轴(20),安装于所述主轴箱(10);/n第一活塞缸(30),所述第一活塞缸(30)的驱动端与所述主轴箱(10)连接;/n第二活塞缸(40),与所述第一活塞缸(30)设置在所述主轴箱(10)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活塞缸(40)的驱动端与所述主轴箱(10)连接;/n第一管路(50),所述第一活塞缸(30)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50)上,所述第一管路(50)设置有第一控制阀(70);/n第二管路(60),所述第二活塞缸(40)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60)上,所述第二管路(60)设置有第二控制阀(9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气路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轴箱(10);
主轴(20),安装于所述主轴箱(10);
第一活塞缸(30),所述第一活塞缸(30)的驱动端与所述主轴箱(10)连接;
第二活塞缸(40),与所述第一活塞缸(30)设置在所述主轴箱(10)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二活塞缸(40)的驱动端与所述主轴箱(10)连接;
第一管路(50),所述第一活塞缸(30)设置在所述第一管路(50)上,所述第一管路(50)设置有第一控制阀(70);
第二管路(60),所述第二活塞缸(40)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60)上,所述第二管路(60)设置有第二控制阀(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阀(70)为调压阀;和/或,所述第二控制阀(90)为调压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阀(70)具有第一调节旋钮和第一刻度表(71),所述第一调节旋钮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控制阀(70)的开度,所述第一刻度表(71)用于显示所述第一控制阀(70)处的压力;和/或,所述第二控制阀(90)具有第二调节旋钮和第二刻度表(91),所述第二调节旋钮用于调节所述第二控制阀(90)的开度,所述第二刻度表(91)用于显示所述第二控制阀(90)处的压力。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路(50)包括第一连接管(51),所述第一连接管(51)与所述第一活塞缸(30)的第一进气口连接且相连通;所述第一控制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良昊张博黎运尧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格力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