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硝化菌扩增的生物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17981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1: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环保微生物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硝化菌扩增的生物发生器,包括罐体、进气管、曝气管、进水管、水泵和搅拌器,搅拌器从罐体的上端伸入罐体内腔,罐体侧壁的上端设置有连通罐体内腔的溢流管,溢流管开设溢流出口,进水管的进水端与水泵连接,进气管和进水管均从罐体上部伸入罐体内腔的底部,曝气管设置于在罐体底部,曝气管的进气端与进气管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用时,用高浓度氨氮废水作为硝化菌扩增的营养液,无需人工配制,省时省力,且培养过程不会产生增量的污水,更加环保;罐体内营养液更换方便,无需人工操作,运行简便;本实施新型结构简单紧凑,使用方便,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利用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硝化菌扩增的生物发生器
本技术涉及环保微生物
,尤其涉及一种利用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硝化菌扩增的生物发生器。
技术介绍
在养殖、线路板、屠宰和食品等行业存在大量的高浓度氨氮废水,这些废水由于C/N比较低,因此依靠异养菌的同化作用很难让出水的氨氮达标,因此生化处理工段中硝化菌的自养硝化作用对于氨氮的降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工艺硝化菌都是在生化池内进行自然繁衍,但是由于硝化菌生长缓慢,世代时间长,与异养菌竞争生存空间没有优势,因此很难提高生化池内的硝化菌浓度。目前有一些工业化生产硝化菌的方法。中国专利CN109205795A中使用的复合硝化菌的培养方法为将硝化菌菌种和营养液放入密闭的发酵罐中进行曝气和搅拌培养,培养过程通过补加缓冲液的方式进行补料,连续培养20-40天后结束培养获得硝化菌液。中国专利CN101709278A中使用了活性污泥和硝化菌富集营养液进行亚硝化菌富集,并利用絮凝沉淀更换培养过程的营养液排出高浓度的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营养液,更换新的营养液以此来提高菌体浓度。中国专利CN106434412中介绍了一种使用膜进行营养液更换对硝化菌进行连续培养的方法和装置。上述三种方法都是利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进行硝化菌的培养,由于硝化菌的培养周期长需要大量的营养液,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原料并且产生大量的含有高浓度硝酸盐氮的废水,现有技术中常采用人工配制营养液,操作繁琐,费时费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利用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硝化菌扩增的生物发生器,本实施新型结构简单紧凑,操作控制方便,省事省力,实用性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利用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硝化菌扩增的生物发生器,包括罐体、进气管、曝气管、进水管、水泵和搅拌器,所述搅拌器从罐体的上端伸入罐体内腔,所述罐体的侧壁下端设置有底阀,所述罐体侧壁的上端设置有连通罐体内腔的溢流管,所述溢流管开设溢流出口,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与水泵连接,所述进气管和进水管均从罐体上部伸入罐体内腔的底部,所述曝气管设置于罐体底部,所述曝气管开设有曝气孔,所述曝气管的进气端与进气管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包括进水主管以及连接于进水主管下端的延长管,所述进水主管和延长管之间通过三通管连通,所述延长管远离进水主管的一端的管口封闭,所述三通管设置有用于连通罐体内腔的出水口。进一步的,所述曝气管远离进气端的一端的管口封口,所述曝气管远离进气端的一端固定于延长管的下端。进一步的,所述溢流出口设置于罐体高度75%-80%之间的位置。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设置有第一电磁阀,所述溢流管设置有第二电磁阀,所述搅拌器、水泵、第一电磁阀和第二电磁阀均与电柜连接。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上还设置有进气控制阀,所述进气控制阀用于调节进气量的大小。进一步的,所述进气控制阀为螺旋阀。进一步的,所述水泵为潜水泵。进一步的,所述三通管设置有出水口的一端平行于罐体内腔的底壁。进一步的,所述罐体为PVC材质的塑料桶。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使用时,用高浓度氨氮废水作为硝化菌扩增的营养液,无需人工配制,省时省力,且培养过程不会产生增量的污水,更加环保;可控制放出硝化菌液的时间周期可以保证罐体内硝化菌体浓度在每次放出时浓度基本一致;本技术通过电柜的自动控制进行罐体内营养液的更换方便,无需人工操作,运行简便;本实施新型结构简单紧凑,操作控制方便,省事省力,实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电路控制示意图。附图标记包括:1—罐体;2—进气管;3—曝气管;4—进水管;5—潜水泵;6—搅拌器;7—底阀;8—溢流出口;9—三通管;10—延长管;11—第二电磁阀;12—电柜;21—第一电磁阀;22—进气控制阀。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理解,下面结合实施例与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如图1-2所示,一种利用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硝化菌扩增的生物发生器,包括罐体1、进气管2、曝气管3、进水管4、水泵和搅拌器6,所述搅拌器6从罐体1的上端伸入罐体1内腔,所述罐体1的侧壁下端设置有底阀7,所述罐体1侧壁的上端设置有连通罐体1内腔的溢流管,所述溢流管开设溢流出口8,所述进水管4的进水端与水泵连接,所述进气管2和进水管4均从罐体1上部伸入罐体1内腔的底部,所述曝气管3设置于罐体1底部,所述曝气管3开设有曝气孔,所述曝气管3的进气端与进气管2连接。本技术使用时,用高浓度氨氮废水作为硝化菌扩增的营养液,无需人工配制,省时省力,且培养过程不会产生增量的污水,更加环保;可控制放出硝化菌液的时间周期可以保证罐体1内硝化菌体浓度在每次放出时浓度基本一致;本技术通过电柜12的自动控制进行罐体1内营养液的更换方便,无需人工操作,运行简便;本实施新型结构简单紧凑,操作控制方便,省事省力,实用性强。进一步的,所述进水管4包括进水主管以及连接于进水主管下端的延长管10,所述进水主管和延长管10之间通过三通管9连通,所述延长管10远离进水主管的一端的管口封闭,所述三通管9设置有用于连通罐体1内腔的出水口。进一步的,所述曝气管3远离进气端的一端的管口封口,所述曝气管3远离进气端的一端固定于延长管10的下端。进一步的,所述溢流出口8设置于罐体1高度75%-80%之间的位置。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2设置有第一电磁阀21,所述溢流管设置有第二电磁阀11,所述搅拌器6、水泵、第一电磁阀21和第二电磁阀11均与电柜12连接。本技术通过电柜12的自动控制进行罐体1内营养液的更换方便,无需人工操作,运行简便;通过电柜12控制搅拌器6、水泵的启停以及第一电磁阀21、第二电磁阀11的开闭,操作控制方便,省事省力。进一步的,所述进气管2上还设置有进气控制阀22,所述进气控制阀22用于调节进气量的大小。进一步的,所述进气控制阀22为螺旋阀。上述螺旋阀阀启闭迅速,密封可靠,控制方便,便于调节进气量的大小。进一步的,所述水泵为潜水泵5。潜水泵5的电机和水泵一体设置,潜入水中运行,安全可靠。进一步的,所述三通管9设置有出水口的一端平行于罐体1内腔的底壁。所述进水管4的开口朝罐体1内部并平行于底部实现横向进水,可防止进水将塑料桶底的菌体搅动后随出水流失。进一步的,所述罐体1为PVC材质的塑料桶。PVC材质不易燃性,强度高,且价格便宜,重量轻,使用方便。以下将结合本技术应用于处理屠宰废水时,具体说明利用生物发生器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硝化菌扩增的方法。本实施例中,选用体积为300L的塑料桶作为罐体1,溢流出口8设置在罐体1右侧壁75%高度的位置上。采用本实施例中的生物发生器利用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硝化菌扩增时,包括以下步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利用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硝化菌扩增的生物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进气管、曝气管、进水管、水泵和搅拌器,所述搅拌器从罐体的上端伸入罐体内腔,所述罐体的侧壁下端设置有底阀,所述罐体侧壁的上端设置有连通罐体内腔的溢流管,所述溢流管开设溢流出口,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与水泵连接,所述进气管和进水管均从罐体上部伸入罐体内腔的底部,所述曝气管设置于罐体底部,所述曝气管开设有曝气孔,所述曝气管的进气端与进气管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利用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硝化菌扩增的生物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罐体、进气管、曝气管、进水管、水泵和搅拌器,所述搅拌器从罐体的上端伸入罐体内腔,所述罐体的侧壁下端设置有底阀,所述罐体侧壁的上端设置有连通罐体内腔的溢流管,所述溢流管开设溢流出口,所述进水管的进水端与水泵连接,所述进气管和进水管均从罐体上部伸入罐体内腔的底部,所述曝气管设置于罐体底部,所述曝气管开设有曝气孔,所述曝气管的进气端与进气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硝化菌扩增的生物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包括进水主管以及连接于进水主管下端的延长管,所述进水主管和延长管之间通过三通管连通,所述延长管远离进水主管的一端的管口封闭,所述三通管设置有用于连通罐体内腔的出水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利用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硝化菌扩增的生物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曝气管远离进气端的一端的管口封口,所述曝气管远离进气端的一端固定于延长管的下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利用高浓度氨氮废水进行硝化菌扩增的生物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志弘张保安吕鸿运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中微环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