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防倾斜支撑臂的腔静脉滤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90332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8 20: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防倾斜支撑臂的腔静脉滤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可回收性腔静脉滤器的过滤效果差、滤器自中性差以及回收困难的问题。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腔静脉滤器包括滤器主体、回收部(1)和过滤部,滤器主体、回收部(1)和过滤部一体设置;过滤部包括支撑组件(3),支撑组件(3)由多个支撑臂(31)和多个支撑腿(32)组成,多个支撑臂(31)和多个支撑腿(32)沿滤器主体的周向均匀分布;支撑臂(31)和支撑腿(32)打开后,分别形成上开口过滤腔(311)和下开口过滤腔(321);支撑臂(31)为S型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过滤效果好、滤器自中性好且易于回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防倾斜支撑臂的腔静脉滤器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具有防倾斜支撑臂的腔静脉滤器。
技术介绍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包括深静脉血栓(DVT)和肺动脉栓塞(PE),两者可认为是同一疾病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形式,深静脉血栓形成所引发的致死性肺动脉栓塞严重威胁国民的生命健康。目前,临床上针对深静脉血栓的治疗主要以抗凝为主,但即便给予足量的抗凝药剂,仍有发生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的风险。下腔静脉滤器的植入是防止深静脉血栓后继发致死性肺动脉栓塞的有效手段。以往临床上应用的滤器通常为永久性滤器,但其在防止肺动脉栓塞的同时,却增加了滤器植入后远期血栓性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因此限制了滤器的广泛应用。近年来,随着可回收性滤器的出现,给那些具有暂时抗凝禁忌或肺动脉栓塞高危风险的患者带来了曙光。然而,现有可回收性滤器的自中性差,在血管内容易发生倾斜,并且滤器回收时倒刺经常无法进入鞘管导致滤器回收困难,容易给患者带来二次伤害。另外,现有滤器的滤网多采用单层滤网设计,其过滤效果不佳,会有中小型血栓透过,甚至发生血栓脱离等现象。此外,现有可回收性滤器还具有与血管内壁接触面积大以及不可双向调控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上述的分析,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具有防倾斜支撑臂的腔静脉滤器,用以解决现有可回收性腔静脉滤器的过滤效果差、滤器自中性差以及回收困难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具有防倾斜支撑臂的腔静脉滤器,包括滤器主体、回收部和过滤部,滤器主体、回收部和过滤部一体设置;过滤部包括支撑组件,支撑组件由多个支撑臂和多个支撑腿组成,多个支撑臂和多个支撑腿沿滤器主体的周向均匀分布;支撑臂为S型结构。进一步的,支撑臂和支撑腿打开后能够分别形成上开口过滤腔和下开口过滤腔。进一步的,过滤部由支撑组件构成,支撑组件由多个支撑臂和多个支撑腿)组成,多个支撑臂和多个支撑腿沿滤器主体的周向均匀分布。进一步的,支撑臂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回收部的底端连接,第二端为游离端,且位于第一端的下方;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具有一个波峰和一个波谷,沿支撑臂的表面,由第一端移动到第二端的轨迹依次经过波谷和波峰。进一步的,支撑臂的最高点高于回收部与支撑臂的连接点。进一步的,支撑臂和支撑腿的数量均为6条。进一步的,支撑臂呈第一S型结构,支撑臂的游离端至波峰的部分为规则的圆弧段,第一S型支撑臂的最高点高于回收部与第一S型支撑臂的连接点。进一步的,第一S型结构的支撑臂的最高点距离滤器中轴线的距离L1为7~10mm,最高点距离回收部与支撑臂连接点的垂直距离L2为3~4mm。进一步的,支撑臂呈第二S型结构,支撑臂的游离端至波峰的弧段包括过渡弧段和内凹圆弧段,渡弧段和内凹圆弧段弧形过渡连接,内凹圆弧段为规则的圆弧;当支撑臂打开后,由波峰的最高点至游离端的端点,距滤器中轴线的距离先增大再减小,且过渡弧段与内凹圆弧段的过渡连接点距滤器中轴线的距离最大。进一步的,内凹圆弧段的半径为4mm~6mm,过渡弧段的中点切线与滤器中轴线所成夹角为20~30°。进一步的,第二S型结构的支撑臂的最高点距回收钩的内凹面的最高点的垂直距离L4为0.5~1mm。进一步的,第二S型结构的支撑臂的最高点高出回收钩顶端的距离L5为0.5~1.5mm。进一步的,过滤部由支撑组件和滤网构成;滤网包括上层滤网和下层滤网,上层滤网和下层滤网通过滤网间连接杆连接;滤网在垂直于腔静脉滤器中轴线的投影面上的投影呈蜘蛛网状。进一步的,上层滤网为多个网格组成的第一花瓣形结构,两个相邻的网格的内侧连接点为第一花瓣形结构的第一凹部,每个网格的外侧顶点为第一花瓣形结构的第一凸部;下层滤网为多个网格组成的第二花瓣形结构,第二花瓣形结构的面积大于第一花瓣形结构的面积,两个相邻的网格结构的内侧连接点为第二花瓣形结构的第二凹部,每个网格的外侧顶点为第二花瓣形结构的第二凸部。进一步的,支撑臂的游离端具有圆弧结构。进一步的,支撑腿由回收部的下端斜向下延伸,在支撑腿的末端设置有锚定倒刺结构。进一步的,锚定倒刺结构具有正向倒刺和反向倒刺两种结构。进一步的,回收钩采用敞开式结构,敞开式结构沿回收部的顶端向下旋转切割而成,形成一个带有向下的弧形片状凸起。进一步的,弧形片状凸起的内侧设有引导部,引导部向回收部的顶端倾斜设置,用于引导回收套索套入回收钩。进一步的,支撑腿包括近端部分和远端部分,远端部分与近端部分的延长线的夹角α为向心倾角,α为3-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具有防倾斜支撑臂的腔静脉滤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之一:(1)S型结构支撑臂的最高点高于回收部与支撑臂的连接点,使滤器支撑点更靠近于回收钩,使回收钩得到更充足的趋中力,可有效防止滤器回收钩倾斜,不会发生贴壁现象,有利于滤器的回收。(2)支撑臂的最高点高于回收钩的内凹面的最高点,使回收钩处于支撑臂的最高点与支撑腿的锚定点之间,可有效防止滤器回收钩倾斜,不会发生贴壁现象,有利于滤器的回收。(3)具有S型结构的支撑臂,使滤器与血管壁的接触面积更小,可有效防止血管内皮增生,延长植入时间,并且释放过程无上翻动作,避免支撑组件划伤血管。(4)采用双层滤网,在垂直于所述腔静脉滤器的中轴线的投影面上呈蜘蛛网式结构,所述双层滤网高低不同、面积不同,形成一个网状的三维立体结构,能够大大提高滤器对血栓的捕捉效率,使血栓被捕捉的更加完全,亦可有效防止血栓脱落。(5)支撑组件具有双向支撑作用,即分别形成上开口过滤腔的支撑臂和形成下开口过滤腔的支撑腿,此结构的支撑组件与血管内壁接触面积小,能够有效防止内皮增生,并且具有双向支撑作用的支撑组件使滤器拥有良好的自中性,有效防止滤器偏置、穿孔。(6)支撑腿设有向心结构,支撑腿在回收状态下向心倾斜一定角度,能够减小滤器在回收过程中回收鞘管的推送力,降低滤器回收难度,提升了滤器的可操作性。(7)腔静脉滤器具有上开口过滤腔和下开口过滤腔的双向过滤腔结构,并且在支撑腿末端设置的具有双向锚固的倒刺结构,在同一位置拥有两个锚定方向,双向过滤腔及双向倒刺可实现滤器单一装载方向的双向释放的目的,并且在手术过程中两种穿刺方向均可将滤器回收至鞘管中重新调整释放位置。(8)采用敞开式回收钩结构,横截面积小,容易被回收套索捉捕,易于回收操作,降低手术难度。本技术中,上述各技术方案之间还可以相互组合,以实现更多的优选组合方案。本技术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优点可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技术而了解。本技术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说明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内容中来实现和获得。附图说明附图仅用于示出具体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整个附图中,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防倾斜支撑臂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滤器主体、回收部(1)和过滤部,滤器主体、回收部(1)和过滤部一体设置;/n过滤部包括支撑组件(3),支撑组件(3)由多个支撑臂(31)和多个支撑腿(32)组成,多个支撑臂(31)和多个支撑腿(32)沿滤器主体的周向均匀分布;/n支撑臂(31)为S型结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防倾斜支撑臂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滤器主体、回收部(1)和过滤部,滤器主体、回收部(1)和过滤部一体设置;
过滤部包括支撑组件(3),支撑组件(3)由多个支撑臂(31)和多个支撑腿(32)组成,多个支撑臂(31)和多个支撑腿(32)沿滤器主体的周向均匀分布;
支撑臂(31)为S型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防倾斜支撑臂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支撑臂(31)和支撑腿(32)打开后能够分别形成上开口过滤腔(311)和下开口过滤腔(32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防倾斜支撑臂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支撑臂(31)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回收部(1)的底端连接,第二端为游离端,且位于第一端的下方;
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具有一个波峰和一个波谷,沿支撑臂(31)的表面,由第一端移动到第二端的轨迹依次经过波谷和波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防倾斜支撑臂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支撑臂(31)的最高点高于回收部(1)与支撑臂(31)的连接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防倾斜支撑臂的腔静脉滤器,其特征在于,支撑臂(31)和支撑腿(32)的数量均为6条。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子健李雷
申请(专利权)人:埃文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