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钩形汽车换向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98282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6 00: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钩形汽车换向器,包括换向器,所述换向器内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滑动连接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滑动连接有减振槽,所述减振槽与凹槽衔接,所述减振槽开设于换向器的内部,所述限位板右侧固定连接有微弹簧,所述微弹簧右端固定连接有减振槽,所述换向器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导热层,所述导热层外表面喷涂有耐磨层,所述换向器外表面粘接有散热膜,转轴插入换向器内后换向器转动,弧形板右侧限位板上连接的微弹簧可对整体进行减振;换向器内侧的导热层和外侧的散热膜配合可对换向器快速散热,避免散热器热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钩形汽车换向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钩形汽车换向器,具体为一种钩形汽车换向器,属于钩形汽车换向器

技术介绍
换向器俗称整流子,是直流永磁串激电动机上为了能够让电动机持续转动下去的一个部件。结构上,换向器是几个接触片围成圆型,分别连接转子上的每个抽头,外边连接两个电极称为电刷与之接触,同时只接触其中的两个。专利号CN207338872U的公布了一种钩形换向器,通过在填充料上设置有限位凸起,限位凸起配合连接铜片上的限位凹槽,使得连接铜片和填充料能够稳固连接;在填充料上设置有加固圈,加固圈位于连接铜片上的凹槽内,提高了连接铜片的固定强度;在填充料上设置有加强筋和固定块,提高了机械强度以及超速性能。现有技术的钩形汽车换向器有以下缺点:1、换向器转动过程中外界冲击带动换向器振动,影响换向器工作;2、换向器转动过程中易发热,热量过高易造成换向器损坏,因此,针对上述问题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就在于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钩形汽车换向器,转轴插入换向器内后换向器转动,弧形板右侧限位板上连接的微弹簧可对整体进行减振;换向器内侧的导热层和外侧的散热膜配合可对换向器快速散热,避免散热器热损。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钩形汽车换向器,包括换向器,所述换向器内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滑动连接有弧形板,所述弧形板固定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滑动连接有减振槽,所述减振槽与凹槽衔接,所述减振槽开设于换向器的内部,所述限位板右侧固定连接有微弹簧,所述微弹簧右端固定连接有减振槽,所述换向器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导热层,所述导热层外表面喷涂有耐磨层,所述换向器外表面粘接有散热膜。优选的,所述换向器外侧固定连接有云母片,所述换向器外侧开设有固定槽。优选的,所述固定槽内固定连接有铜片,所述铜片顶端过盈连接有铜钩。优选的,所述换向器外侧向外延伸有凸块,所述凸块卡扣连接有卡槽。优选的,所述卡槽开设于铜片的内侧,所述云母片与铜片错位设置。优选的,所述导热层的材质为碳纤维,所述耐磨层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转轴插入换向器内后换向器转动,弧形板右侧限位板上连接的微弹簧可对整体进行减振;转轴插入换向器内部,电流通过时换向器转动,换向器内侧弧形板与转轴表面贴合,转轴微挤压弧形板,弧形板沿凹槽外移带动相连的限位板沿减振槽外移,限位板外移对微弹簧进行压缩,微弹簧想恢复原状给限位板一个向内的作用力,即弧形板对转轴有一个向内的作用力与转轴作用在弧形板上的力抵消,换向器转动时外侧冲击作用在转轴上,转轴某侧对换向器一侧压力过大,即转轴对该侧弧形板压力过大,弧形板带动限位板外移对微弹簧的压缩量大,微弹簧想恢复原状限位板一个大的向内的作用力,即给转轴的一个大的作用力与转轴的作用力抵消,可使换向器平稳转动。2、换向器内侧的导热层和外侧的散热膜配合可对换向器快速散热,避免散热器热损;换向器内表面固定连接有材质为碳纤维的导热层,碳纤维具有耐热性极好、热膨胀系数小、导热系数大等性能,其也具有较强的散热性能,换向器转动时产生的热量可经导热层向外散热,同时导热层表面喷涂有材质为聚四氟乙烯的耐磨层,耐磨层的摩擦系数低,耐磨性能好,可对导热层进行保护,同时换向器外表面粘接有散热膜,散热膜为SKC纳米碳散热膜,纳米碳的散热功率在1000-6000,散热效果好,可对换向器进行散热,换向器内表面的导热层与外表面的散热膜配合可提高换向器整体的散热能力,避免换向器温度过高损毁。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换向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云母片;2、换向器;3、弧形板;4、凹槽;5、限位板;6、减振槽;7、固定槽;8、铜片;9、铜钩;10、微弹簧;11、凸块;12、卡槽;13、导热层;14、散热膜;15、耐磨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3所示,一种钩形汽车换向器,包括换向器2,所述换向器2内表面开设有凹槽4,所述凹槽4滑动连接有弧形板3,所述弧形板3固定连接有限位板5,所述限位板5滑动连接有减振槽6,所述减振槽6与凹槽4衔接,所述减振槽6开设于换向器2的内部,所述限位板5右侧固定连接有微弹簧10,所述微弹簧10右端固定连接有减振槽6,所述换向器2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导热层13,所述导热层13外表面喷涂有耐磨层15,所述换向器2外表面粘接有散热膜14。示例的,换向器2外侧云母片1与铜片8交替连接,每个云母片1均位于两铜片8之间起绝缘作用,换向器2内侧连接的弧形板3表面弧面与换向器2内侧弧面一致,弧形板3内移后与换向器2内表面贴合,弧形板3内侧连接的限位板5大于弧形板3,可限制弧形板3移动位置,同时避免弧形板3脱出,微弹簧10为微型弹簧,微弹簧10两端分别与限位板5和减振槽6连接,限位板5外移对微弹簧10进行压缩,微弹簧10整体长度缩短。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换向器2外侧固定连接有云母片1,所述换向器2外侧开设有固定槽7。示例的,换向器2外侧固定的云母片1由多硅白云母、石英、石榴石和金红石等组成,具有绝缘、耐电压性能好的特点。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固定槽7内固定连接有铜片8,所述铜片8顶端过盈连接有铜钩9。示例的,固定槽7可对铜片8位置进行固定使铜片8紧固在换向器2的外表面,铜片8顶端弯折形成铜钩9。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换向器2外侧向外延伸有凸块11,所述凸块11卡扣连接有卡槽12。示例的,换向器2外侧延伸的凸块11可与铜片8上开设的卡槽12连接对铜片8位置进行固定。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卡槽12开设于铜片8的内侧,所述云母片1与铜片8错位设置。示例的,铜片8内侧开设的卡槽12大小形状与凸块11的大小形状相同,可方便卡槽12与凸块11卡接,云母片1与铜片8交错安装环绕换向器2一周。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导热层13的材质为碳纤维,所述耐磨层15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示例的,材质为聚四氟乙烯的耐磨层15具有较低的摩擦系数,耐磨性能好,聚四氟乙烯是一种以四氟乙烯作为单体聚合制得的高分子聚合物。本技术在使用时,把换向器2安装后,转轴插入换向器2内部,电流通过时换向器2转动,换向器2内侧弧形板3与转轴表面贴合,转轴微挤压弧形板3,弧形板3沿凹槽4外移带动相连的限位板5沿减振槽6外移,限位板5外移对微弹簧10进行压缩,微弹簧10想恢复原状给限位板5一个向内的作用力,即弧形板3对转轴有一个向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钩形汽车换向器,包括换向器(2),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器(2)内表面开设有凹槽(4),所述凹槽(4)滑动连接有弧形板(3),所述弧形板(3)固定连接有限位板(5),所述限位板(5)滑动连接有减振槽(6),所述减振槽(6)与凹槽(4)衔接,所述减振槽(6)开设于换向器(2)的内部,所述限位板(5)右侧固定连接有微弹簧(10),所述微弹簧(10)右端固定连接有减振槽(6),所述换向器(2)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导热层(13),所述导热层(13)外表面喷涂有耐磨层(15),所述换向器(2)外表面粘接有散热膜(1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钩形汽车换向器,包括换向器(2),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器(2)内表面开设有凹槽(4),所述凹槽(4)滑动连接有弧形板(3),所述弧形板(3)固定连接有限位板(5),所述限位板(5)滑动连接有减振槽(6),所述减振槽(6)与凹槽(4)衔接,所述减振槽(6)开设于换向器(2)的内部,所述限位板(5)右侧固定连接有微弹簧(10),所述微弹簧(10)右端固定连接有减振槽(6),所述换向器(2)内表面固定连接有导热层(13),所述导热层(13)外表面喷涂有耐磨层(15),所述换向器(2)外表面粘接有散热膜(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钩形汽车换向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器(2)外侧固定连接有云母片(1),所述换向器(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坚邬鹏鹏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瑞崮电器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