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L型注氮管路的铺设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8994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L型注氮管路的铺设结构,包括采空区、工作区、回风巷、进风巷、主管路、支管路、高压软管、固定组件和无缝钢管,采空区的一侧设置有工作区,工作区的上方开设有回风巷,工作区的下方设置有进风巷,进风巷的内部上铺设有主管路,主管路位于进风巷内部的一端上连接固定有支管路,支管路位于采空区内部的顶端外壁上分布连接固定有高压软管,高压软管的顶端外壁上连接固定有无缝钢管;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置的固定组件,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方便,拆卸和安装比较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设置的无缝钢管,使注氮管路注氮效果比较好,释放口的口径逐渐增大,使氮气的扩散比较均匀。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L型注氮管路的铺设结构
本技术涉及L型注氮管路的铺设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L型注氮管路的铺设结构。
技术介绍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科技的日新月异,煤矿机械化程度大幅度提高,开采深度不断增加,开采速度日益加快,向采空区注氮是一种重要的采空区防灭火措施,注氮机将生成的氮气通过注氮管路注入采空区,氮气注入采空区后降低了采空区内氧气的浓度,从而大幅减缓了采空区内遗煤的氧化自燃,然目前的注氮管路结构复杂,操作不是很方便,安装和拆卸比较费时费力,降低了工作效率,增加了劳动强度,还有注氮管路注氮效果差,容易使氮气扩散不均匀,不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型注氮管路的铺设结构,本技术设置的固定组件,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方便,拆卸和安装比较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设置的无缝钢管,使注氮管路注氮效果比较好,释放口的口径逐渐增大,使氮气的扩散比较均匀。本技术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L型注氮管路的铺设结构,包括采空区、工作区、回风巷、进风巷、主管路、支管路、高压软管、固定组件和无缝钢管,所述采空区的一侧设置有工作区,所述工作区的上方开设有回风巷,所述工作区的下方设置有进风巷,所述进风巷的内部上铺设有主管路,所述主管路位于进风巷内部的一端上连接固定有支管路,所述支管路位于采空区内部的顶端外壁上分布连接固定有高压软管,所述高压软管的顶端外壁上连接固定有无缝钢管,所述主管路与支管路的连接处和支管路与高压软管的连接处设置有固定组件。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组件内部上安装有固定管、密封环、下颚卡环、上颚卡环、安装孔、固定杆、挡块、弹簧、凸块、弹性垫、连接块和把手,所述固定管的两端对称焊接有下颚卡环,所述固定管的上方对应下颚卡环安装有上颚卡环,所述下颚卡环和上颚卡环的外壁上对称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的内部上插接有固定杆,且固定杆的个数有两个,所述固定杆的底端外壁上焊接有挡块,所述固定杆位于挡块上方套接有弹簧,且弹簧的顶端与下颚卡环的外壁接触,所述固定杆位于上颚卡环上方的两侧外壁上转动安装有凸块,且凸块的个数有四个,所述凸块之间的外壁上焊接有连接块,且连接块的个数有两个,所述连接块之间的顶端外壁上焊接有把手。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支管路的顶端外壁上安装有阀门。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无缝钢管的个数十六根,每根管长3m。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无缝钢管的第2、4根中部两侧打φ5mm释放口,第6、8根中部两侧打φ10mm释放口,第10、12根中部两侧打φ15mm释放口,第14、16根中部两侧打φ20mm释放口,第16根端头打φ20mm释放口。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上颚卡环的顶端外壁上对应凸块安装固定有弹性垫。作为本技术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固定管中部的内壁上安装固定有密封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设置的固定组件,通过转动凸块,并与固定杆配合,相互挤压下颚卡环和上颚卡环,对管路进行连接,结构比较简单,使用方便,拆卸和安装比较省时省力,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设置的无缝钢管,使注氮管路注氮效果比较好,释放口的口径逐渐增大,使氮气的扩散比较均匀,值得广泛推广应用。附图说明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为本技术整体正视图;图2为本技术固定组件侧视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图2中A区域放大视图;图中:1、采空区;2、工作区;3、回风巷;4、进风巷;5、主管路;6、阀门;7、支管路;8、高压软管;9、固定组件;10、无缝钢管;91、固定管;92、密封环;93、下颚卡环;94、上颚卡环;95、安装孔;96、固定杆;97、挡块;98、弹簧;99、凸块;910、弹性垫;911、连接块;912、把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3所示,一种L型注氮管路的铺设结构,包括采空区1、工作区2、回风巷3、进风巷4、主管路5、支管路7、高压软管8、固定组件9和无缝钢管10,采空区1的一侧设置有工作区2,工作区2的上方开设有回风巷3,工作区2的下方设置有进风巷4,进风巷4的内部上铺设有主管路5,主管路5位于进风巷4内部的一端上连接固定有支管路7,支管路7位于采空区1内部的顶端外壁上分布连接固定有高压软管8,高压软管8的顶端外壁上连接固定有无缝钢管10,主管路5与支管路7的连接处和支管路7与高压软管8的连接处设置有固定组件9;固定组件9内部上安装有固定管91、密封环92、下颚卡环93、上颚卡环94、安装孔95、固定杆96、挡块97、弹簧98、凸块99、弹性垫910、连接块911和把手912,固定管91的两端对称焊接有下颚卡环93,固定管91的上方对应下颚卡环93安装有上颚卡环94,下颚卡环93和上颚卡环94的外壁上对称开设有安装孔95,安装孔95的内部上插接有固定杆96,且固定杆96的个数有两个,固定杆96的底端外壁上焊接有挡块97,固定杆96位于挡块97上方套接有弹簧98,且弹簧98的顶端与下颚卡环93的外壁接触,固定杆96位于上颚卡环94上方的两侧外壁上转动安装有凸块99,且凸块99的个数有四个,凸块99之间的外壁上焊接有连接块911,且连接块911的个数有两个,连接块911之间的顶端外壁上焊接有把手912,方便管道之间的连接,比较实用和完善,便于拆卸和安装;支管路7的顶端外壁上安装有阀门6,便于控制氮气,比较实用,便于设备的铺设;无缝钢管10的个数十六根,每根管长3m,比较实用和完善;无缝钢管10的第2、4根中部两侧打φ5mm释放口,第6、8根中部两侧打φ10mm释放口,第10、12根中部两侧打φ15mm释放口,第14、16根中部两侧打φ20mm释放口,第16根端头打φ20mm释放口,比较完善和实用;上颚卡环94的顶端外壁上对应凸块99安装固定有弹性垫910,使连接比较牢固;固定管91中部的内壁上安装固定有密封环92,增加连接密封性。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当第一根无缝钢管10埋入采空区1三十米时,开始向采空区1进行注氮,并预埋第二根无缝钢管10;当第二根无缝钢管10埋入采空区1三十米时,停止、切断第一根无缝钢管10进行注氮,利用第二根无缝钢管10进行注氮,并重新预埋第一根无缝钢管10,如此循环,直到工作回采结束,进行管子之间的连接时,把管子插进固定管91内,抵住密封环92,然后手动扳动把手912,把手带动凸块99转动,使凸块99抵住弹性垫910,并使下颚卡环93和上颚卡环94对管子进行固定。以上公开的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技术。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L型注氮管路的铺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空区(1)、工作区(2)、回风巷(3)、进风巷(4)、主管路(5)、支管路(7)、高压软管(8)、固定组件(9)和无缝钢管(10),所述采空区(1)的一侧设置有工作区(2),所述工作区(2)的上方开设有回风巷(3),所述工作区(2)的下方设置有进风巷(4),所述进风巷(4)的内部上铺设有主管路(5),所述主管路(5)位于进风巷(4)内部的一端上连接固定有支管路(7),所述支管路(7)位于采空区(1)内部的顶端外壁上分布连接固定有高压软管(8),所述高压软管(8)的顶端外壁上连接固定有无缝钢管(10),所述主管路(5)与支管路(7)的连接处和支管路(7)与高压软管(8)的连接处设置有固定组件(9)。/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L型注氮管路的铺设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采空区(1)、工作区(2)、回风巷(3)、进风巷(4)、主管路(5)、支管路(7)、高压软管(8)、固定组件(9)和无缝钢管(10),所述采空区(1)的一侧设置有工作区(2),所述工作区(2)的上方开设有回风巷(3),所述工作区(2)的下方设置有进风巷(4),所述进风巷(4)的内部上铺设有主管路(5),所述主管路(5)位于进风巷(4)内部的一端上连接固定有支管路(7),所述支管路(7)位于采空区(1)内部的顶端外壁上分布连接固定有高压软管(8),所述高压软管(8)的顶端外壁上连接固定有无缝钢管(10),所述主管路(5)与支管路(7)的连接处和支管路(7)与高压软管(8)的连接处设置有固定组件(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L型注氮管路的铺设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9)内部上安装有固定管(91)、密封环(92)、下颚卡环(93)、上颚卡环(94)、安装孔(95)、固定杆(96)、挡块(97)、弹簧(98)、凸块(99)、弹性垫(910)、连接块(911)和把手(912),所述固定管(91)的两端对称焊接有下颚卡环(93),所述固定管(91)的上方对应下颚卡环(93)安装有上颚卡环(94),所述下颚卡环(93)和上颚卡环(94)的外壁上对称开设有安装孔(95),所述安装孔(95)的内部上插接有固定杆(96),且固定杆(96)的个数有两个,所述固定杆(96)的底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麻强杨小顺李方张志云崔勇郭惠张鹏梁国伟田超刘占龙张志鹏
申请(专利权)人:霍州煤电集团汾源煤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