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汽车变速箱专用吊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88370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变速箱专用吊具,包括:吊环、第一链条、第二链条、第三链条、第四链条、平衡板、长吊钩、短吊钩;平衡板的上部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链条和第二链条与吊环连接;平衡板的下部的第一端通过第三链条连接长吊钩的第一端,连接点为第一吊点;长吊钩的第二端设有:第一支撑部、用于与重侧吊耳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平衡板的下部的第二端通过第四链条连接短吊钩的第一端,连接点为第二吊点;短吊钩的第二端设有:第二支撑部、用于与轻侧吊耳连接的第二连接部;起吊后,第一吊点与第二吊点的连线与变速箱的主轴中心线平行且处于一个垂直平面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长吊钩和短吊钩的设计,使吊装严重偏心的变速箱能够平稳吊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能源汽车变速箱专用吊具
本技术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能源汽车变速箱专用吊具。
技术介绍
汽车制造厂新能源汽车变速箱在总装前需通过各项性能测试,在将变速箱从运输托盘转移到测试线转运托盘的工序过程中,需要借助电动葫芦使用专用吊具将变速箱平稳地转移到测试线托盘上。由于测试线托盘使用柱销从底部固定变速箱,而变速箱整体重心严重偏侧,因此在吊装时需要保持变速箱水平稳定,以保证能在吊装过程中,变速箱能够平稳地从测试线托盘上下而不发生拖曳托盘柱销情况。同时考虑到操作方便和使用效率,要求吊具只使用两个吊点,这就需要特殊设计一种专用吊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新能源汽车变速箱专用吊具,使吊装严重偏心的变速箱在测试线上能够平稳吊运。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能源汽车变速箱专用吊具,所述变速箱设有主轴、位于所述主轴同一侧的重侧吊耳和轻侧吊耳;所述吊具包括:吊环、第一链条、第二链条、第三链条、第四链条、平衡板、长吊钩、短吊钩;所述平衡板的上部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链条和所述第二链条与所述吊环连接;所述平衡板的下部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三链条连接所述长吊钩的第一端,连接点为第一吊点;所述长吊钩的第二端设有:用于与所述重侧吊耳连接的第一连接部、以及抵在所述变速箱上的第一支撑部;所述的第一连接部设于所述的第一吊点和所述的第一支撑部之间并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部;所述平衡板的下部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四链条连接所述短吊钩的第一端,连接点为第二吊点;所述短吊钩的第二端设有:用于与所述轻侧吊耳连接的第二连接部、以及抵在所述变速箱上的第二支撑部;所述的第二连接部设于所述的第二吊点和所述的第二支撑部之间并靠近所述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一吊点至所述第一连接部的距离与所述重侧吊耳至主轴中心线的水平距离基本相同,所述第二吊点至所述第二连接部的距离与所述轻侧吊耳至主轴中心线的水平距离基本相同,并且起吊后,所述第一吊点和所述第二吊点的高度基本相同,使得所述第一吊点与所述第二吊点的连线基本上与所述变速箱的主轴中心线平行且处于一个垂直平面内。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与所述重侧吊耳适配的第一销轴,所述第一销轴插入所述重侧吊耳中。可选的,所述长吊钩上设有用于防止所述重侧吊耳从所述第一销轴末端滑出的第一保险装置。可选的,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所述轻侧吊耳适配的第二销轴,所述第二销轴插入所述轻侧吊耳中。可选的,所述短吊钩上设有用于防止所述轻侧吊耳从所述第二销轴末端滑出的第二保险装置。可选的,所述的第一支撑部包含:用于调节所述第一支撑部的高度以调节所述长吊钩起吊水平姿态的第一垫片;所述第一垫片设于所述第一支撑部的底部。可选的,所述的第二支撑部包含:用于调节所述第二支撑部的高度以调节所述短吊钩起吊水平姿态的第二垫片;所述第二垫片设于所述第二支撑部的底部。可选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垫片和所述第二垫片为尼龙垫。可选的,所述吊环为梨形。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的长吊钩和短吊钩结合变速箱的主轴中心线和吊耳的分布情况而设计,使吊装严重偏心的变速箱在测试线上能够平稳吊运。(2)本技术设有保险装置,有效防止变速箱在装运过程中从吊具上松脱,使变速箱在测试线上能够安全吊运。(3)本技术结构简单,重量轻盈,操作方便。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新能源汽车变速箱专用吊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新能源汽车变速箱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长吊钩的主视图。图4为本技术的长吊钩的左视图。图5为本技术的长吊钩的俯视图。图6为本技术的短吊钩的主视图图7为本技术的短吊钩的左视图。图8为本技术的短吊钩的俯视图。图中:1-吊环;2-第一链条;3-第二链条;4-第三链条;5-第四链条;6-平衡板;7-蝴蝶扣;80-长吊钩、81-第一连接部、82-第一滑轨、83-第一滑块卡板、84-第一拉手、85-第一支撑部;90-短吊钩、91-第二连接部、92-第二滑轨、93-第二滑块卡板、94-第二拉手、95-第二支撑部;10-重侧吊耳;11-轻侧吊耳;12-重侧支撑点;13-轻侧支撑点;14-主轴中心线;15-卸扣。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的新能源汽车变速箱专用吊具,变速箱设有主轴、位于主轴同一侧的重侧吊耳10和轻侧吊耳11;吊具包括:吊环1、第一链条2、第二链条3、第三链条4、第四链条5、平衡板6、长吊钩80、短吊钩90;平衡板6的上部的两端分别通过第一链条2和第二链条3与吊环1连接;平衡板6的下部的第一端通过第三链条4连接长吊钩80的第一端,连接点为第一吊点;长吊钩80的第二端设有:用于与重侧吊耳10连接的第一连接部81、以及抵在变速箱上的第一支撑部85;第一连接部81设于第一吊点和第一支撑部85之间并靠近第一支撑部85;平衡板6的下部的第二端通过第四链条5连接短吊钩90的第一端,连接点为第二吊点;短吊钩90的第二端设有:用于与轻侧吊耳1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91、以及抵在变速箱上的第二支撑部95;第二连接部91设于第二吊点和第二支撑部95之间并靠近第二支撑部95;第一吊点至第一连接部81的距离与重侧吊耳10至主轴中心线14的水平距离基本相同,第二吊点至第二连接部91的距离与轻侧吊耳11至主轴中心线14的水平距离基本相同,并且起吊后,第一吊点和第二吊点的高度基本相同,使得第一吊点与第二吊点的连线基本上与变速箱的主轴中心线14平行且处于一个垂直平面内。本技术结合变速箱的结构设计长吊钩80和短吊钩90,使吊装严重偏心的变速箱在测试线上能够平稳吊运。本技术吊环1通过蝴蝶扣7连接第一链条2和第二链条3,蝴蝶扣7可在吊环1上滑动,随时调节吊环1和平衡板6的相对位置,安全美观,拆装方便。一些实施例中,吊环1为梨形,上部小下部大,可以防止第一链条2和第二链条3缠绕并确保起吊时两根链条自然分布。平衡板6下部吊点的间距与变速箱吊耳在中心轴线上距离相等,使平衡板6的下部吊点分别与第一吊点的第二吊点保持垂直。平衡板6作为类似扁担的功能,在吊环1、长吊钩80和短吊钩90之间起过渡作用。同时,通过调节第一链条2和第二链条3的长度,可调节变速箱的重心和轴向平衡。请继续参阅图1,平衡板6、长吊钩80和短吊钩90通过卸扣15与链条连接。卸扣15的扣体和销轴是可拆卸的,方便吊环1、平衡板6、长吊钩80和短吊钩90之间的拆卸与连接。如图3-图5所示,本技术的第一连接部81包括:与重侧吊耳10适配的第一销轴,所述第一销轴的直径根据重侧吊耳10的内径尺寸大小而定。使用状态下,第一销轴插入重侧吊耳10中。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销轴的头部设计加工为锥形导向结构,方便操作人员将销轴轻松插入吊耳。本技术第一连接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能源汽车变速箱专用吊具,所述变速箱设有主轴、位于所述主轴同一侧的重侧吊耳(10)和轻侧吊耳(11);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具包括:吊环(1)、第一链条(2)、第二链条(3)、第三链条(4)、第四链条(5)、平衡板(6)、长吊钩(80)、短吊钩(90);/n所述平衡板(6)的上部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链条(2)和所述第二链条(3)与所述吊环(1)连接;/n所述平衡板(6)的下部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三链条(4)连接所述长吊钩(80)的第一端,连接点为第一吊点;所述长吊钩(80)的第二端设有:用于与所述重侧吊耳(10)连接的第一连接部(81)、以及抵在所述变速箱上的第一支撑部(85);所述的第一连接部(81)设于所述的第一吊点和所述的第一支撑部(85)之间并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部(85);/n所述平衡板(6)的下部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四链条(5)连接所述短吊钩(90)的第一端,连接点为第二吊点;所述短吊钩(90)的第二端设有:用于与所述轻侧吊耳(1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91)、以及抵在所述变速箱上的第二支撑部(95);所述的第二连接部(91)设于所述的第二吊点和所述的第二支撑部(95)之间并靠近所述第二支撑部(95);/n所述第一吊点至所述第一连接部(81)的距离与所述重侧吊耳(10)至主轴中心线(14)的水平距离基本相同,所述第二吊点至所述第二连接部(91)的距离与所述轻侧吊耳(11)至主轴中心线(14)的水平距离基本相同,并且起吊后,所述第一吊点和所述第二吊点的高度基本相同,使得所述第一吊点与所述第二吊点的连线基本上与所述变速箱的主轴中心线(14)平行且处于一个垂直平面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能源汽车变速箱专用吊具,所述变速箱设有主轴、位于所述主轴同一侧的重侧吊耳(10)和轻侧吊耳(11);其特征在于,所述吊具包括:吊环(1)、第一链条(2)、第二链条(3)、第三链条(4)、第四链条(5)、平衡板(6)、长吊钩(80)、短吊钩(90);
所述平衡板(6)的上部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链条(2)和所述第二链条(3)与所述吊环(1)连接;
所述平衡板(6)的下部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三链条(4)连接所述长吊钩(80)的第一端,连接点为第一吊点;所述长吊钩(80)的第二端设有:用于与所述重侧吊耳(10)连接的第一连接部(81)、以及抵在所述变速箱上的第一支撑部(85);所述的第一连接部(81)设于所述的第一吊点和所述的第一支撑部(85)之间并靠近所述第一支撑部(85);
所述平衡板(6)的下部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四链条(5)连接所述短吊钩(90)的第一端,连接点为第二吊点;所述短吊钩(90)的第二端设有:用于与所述轻侧吊耳(11)连接的第二连接部(91)、以及抵在所述变速箱上的第二支撑部(95);所述的第二连接部(91)设于所述的第二吊点和所述的第二支撑部(95)之间并靠近所述第二支撑部(95);
所述第一吊点至所述第一连接部(81)的距离与所述重侧吊耳(10)至主轴中心线(14)的水平距离基本相同,所述第二吊点至所述第二连接部(91)的距离与所述轻侧吊耳(11)至主轴中心线(14)的水平距离基本相同,并且起吊后,所述第一吊点和所述第二吊点的高度基本相同,使得所述第一吊点与所述第二吊点的连线基本上与所述变速箱的主轴中心线(14)平行且处于一个垂直平面内。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勇超陆中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沪旭设备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