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宽带超短激光的能量衰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76678 阅读:3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3:11
一种用于宽带超短激光及其相关应用领域的能量衰减装置,该装置由半波片、单面镀膜的第一楔板偏振片、单面镀膜的第二楔板偏振片及吸收池组成,通过所述半波片对宽带超短激光的偏振方向进行调制,通过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对宽带超短激光S分量反射光进行检偏,通过旋转所述半波片的角度实现对宽带超短激光脉冲能量的连续衰减调整,并利用所述第二楔板偏振片实现所述第二楔板偏振片的反射光方向与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入射宽带超短激光平行。上述装置可以降低宽带超短激光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以及激光系统中光学元件发生损伤的几率,避免宽带超短激光传输过程中产生的色散效应及脉宽展宽,便于对后续光路的准直和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宽带超短激光的能量衰减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宽带超短激光相关应用系统中的脉冲能量衰减的装置。
技术介绍
几乎所有的激光应用系统中都需要对输出脉冲能量或功率进行衰减,其中大部分系统或装置要求衰减能量的同时保持光束强度的时、空分布特性。为满足该要求,通常做法是保持激光器稳定输出,而在外部增加脉冲能量衰减装置,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半波片和偏振片的组合结构,通过半波片的旋转角度调控激光偏振方向,利用偏振片检偏控制透过激光能量,从而实现对激光能流的连续衰减调整。但是这种方法对于宽带超短激光存在诸多弊端。首先,宽带超短激光由于带宽较宽,穿过光学材料时,由于色散效应可能带来比较明显的脉宽展宽;其次,超短激光脉冲的峰值功率较高,在穿过光学材料的过程中由于强电场的作用导致材料光学特性的变化,从而影响透过光束的空间分布;再次,由于偏振膜制备工艺的复杂,通常背面无法镀制增透膜,因此背面反射光难以消除,存在一定的能量损耗,这对于超短激光,尤其是商业型宽带超短激光器极为重要,因为通常总的输出能量不高,降低损耗非常必要;最后,强激光通过过程中对元件本身的影响也不可忽略,长时间使用极有可能导致元件损伤。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宽带超短激光的能量衰减装置,能够降低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和激光系统中光学元件发生损伤的几率,避免透射元件对宽带超短激光的色散效应及脉宽展宽。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解决方案如下:一种宽带超短激光的能量衰减装置,其特点在于,包括半波片、第一楔板偏振片、第二楔板偏振片、第一吸收池、第二吸收池、第三吸收池和第四吸收池;沿宽带超短激光器输出的宽带超短激光传输方向垂直放置所述半波片,经过该半波片的透射光入射至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所述的第一楔板偏振片的前表面与宽带超短激光的传输方向成90°-θB,其中,θB为儒斯特角;在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的前表面反射光方向放置所述第二楔板偏振片,且该第二楔板偏振的前表面与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的前表面平行,使第二楔板偏振片的前表面反射光与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的入射光平行;所述第一吸收池和第二吸收池分别放置在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的透射光方向和后表面的反射光方向所述第三吸收池和第四吸收池分别放置在所述第二楔板偏振片透射光方向和后面表面反射光方向。通过旋转所述半波片改变所述宽带超短激光器输出宽带超短激光的偏振方向,通过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对宽带超短激光的S分量反射光进行检偏,从而实现对激光脉冲能量的连续衰减调整,并利用所述第二楔板偏振片方便实现所述第二楔板偏振片的反射光方向与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入射的宽带超短激光平行的目的,该装置可以降低宽带超短激光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以及激光系统中光学元件发生损伤的几率,避免宽带超短激光传输过程中产生的色散效应及脉宽展宽。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的前表面为镀膜面,所述第二楔板偏振片的前表面为镀膜面,且偏振片的楔底面靠近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和所述第二楔板偏振片的反射光方向。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1.将偏振片反射光用于能量衰减,可以避免宽带超短激光在经过透射光学元件时的色散效应及脉宽展宽,减小超短激光经过透射光学元件产生的能量损耗,这对小能量、宽带超短激光系统尤为重要;2.通过光学元件在S分量下的抗激光损伤能力优于P分量,将反射光的S分量用于能量衰减,可以降低激光系统中光学元件的损伤几率;3.将偏振片基底设计为楔形,可以将前后表面的两束反射光分开,避免两束光发生干涉导致对脉冲能量与光强空间分布稳定性产生影响;4.将两片相同的楔板偏振片用于能量衰减,放置方向前后表面平行,一方面保证经过能量衰减装置后的出射光方向与入射的宽带超短激光平行,便于后续光路的搭建和准直,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楔板偏振片各自前后表面反射光的交叉,给光路中带来激光强点,保证装置的安全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宽带超短激光的能量衰减装置的光路示意图。图2楔板偏振片示意图。图中11—宽带超短激光器、12—半波片,13—第一楔板偏振片,14—第二楔板偏振片,15—第一吸收池,16—第二吸收池,17—第三吸收池,18—第四吸收池。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但不应以此限制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请参阅图1是本专利技术宽带超短激光的能量衰减装置的光路示意图,如图所示,一种宽带超短激光的能量衰减装置,包括宽带超短激光器11、半波片12、单面镀膜的第一楔板偏振片13、单面镀膜的第二楔板偏振片14、第一吸收池15、第二吸收池16、第三吸收池17、第四吸收池18。上述部件关系如下:沿所述宽带超短激光器11输出的宽带超短激光传输方向垂直放置所述半波片12;所述半波片12的透射光入射至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13,所述的第一楔板偏振片13的前表面与所述宽带超短激光11的传输方向成90°-θB,其中,θB为儒斯特角;在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13的前表面反射光方向放置所述第二楔板偏振片14,所述第二楔板偏振14的前表面与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13的前表面平行,从而使第二楔板偏振片14的前表面反射光方向与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13的入射光方向平行;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13的前表面为镀膜面,所述第二楔板偏振片14的前表面为镀膜面,且偏振片的楔底面靠近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13和所述第二楔板偏振片14的反射光方向;所述第一吸收池15、第二吸收池16、第三吸收池17、第四吸收池18依次放置于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13透射光方向和后表面反射光方向以及第二楔板偏振片14透射光方向和后面表面反射光方向。通过旋转所述半波片12的角度改变超短激光的偏振方向,通过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13对所述宽带超短激光器11输出的宽带超短激光的S分量反射光进行检偏,实现对宽带超短激光的连续衰减调整,并利用所述第二楔板偏振片14方便实现所述第二楔板偏振片14的反射光方向与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13入射的宽带超短激光11平行的目的,该装置可以降低宽带超短激光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以及激光系统中光学元件发生损伤的几率,避免宽带超短激光传输过程中产生的色散效应及脉宽展宽。请参阅图2。图2是宽带超短激光通过第一楔板偏振片13及第二楔板偏振片14偏振态变化示意图。宽带超短激光入射到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13时,P分量透过第一楔板偏振片13,S分量经第一楔板偏振片的前表面反射后入射至第二楔板偏振片14;前表面和后表面的两束反射光会因偏振片基底的楔形设计而分开,避免两束光发生干涉对脉冲能量与光强空间分布稳定性产生影响;且第一楔板偏振片13的透射光和后表面反射光以及第二楔板偏振片14的透射光和后表面反射光均由吸收池吸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宽带超短激光的能量衰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半波片(12)、第一楔板偏振片(13)、第二楔板偏振片(14)、第一吸收池(15)、第二吸收池(16)、第三吸收池(17)和第四吸收池(18);/n沿宽带超短激光器(11)输出的宽带超短激光传输方向垂直放置所述半波片(12),经过该半波片(12)的透射光入射至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13),所述的第一楔板偏振片(13)的前表面与宽带超短激光的传输方向成90°-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宽带超短激光的能量衰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半波片(12)、第一楔板偏振片(13)、第二楔板偏振片(14)、第一吸收池(15)、第二吸收池(16)、第三吸收池(17)和第四吸收池(18);
沿宽带超短激光器(11)输出的宽带超短激光传输方向垂直放置所述半波片(12),经过该半波片(12)的透射光入射至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13),所述的第一楔板偏振片(13)的前表面与宽带超短激光的传输方向成90°-θB,其中,θB为儒斯特角;
在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13)的前表面反射光方向放置所述第二楔板偏振片(14),且该第二楔板偏振(14)的前表面与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13)的前表面平行,使第二楔板偏振片(14)的前表面反射光与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13)的入射光平行;
所述第一吸收池(15)和第二吸收池(16)分别放置在所述第一楔板偏振片(13)的透射光方向和后表面的反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元安林祥坤刘晓凤邵建达李大伟柯立公彭丽萍马浩邵宇辰朱美萍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