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搪瓷釜,包括内罐和外壳,内罐和外壳之间设置有换热腔,换热腔底部连接有两个进水管,换热腔顶部设置有出水管;进水管端部设置有出水端口,出水端口开口朝向侧边从而将冷却水向侧边导出;进水管通过连接外接进水管从而和冷却水水池连通;出水管连接有可调转速的外接水泵,外接水泵再连接冷却水水池;外接水泵将冷却水通过出水管吸出,再排入冷却水水池中;外壳外设置有J形的测温部,测温部弯折的端部连通内罐的外壁从而进行热传导,测温部的顶部设置有接线盒,接线盒和外接水泵连接,接线盒控制该外接水泵的电压或电流大小。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搪瓷釜降温时,冷却水的流量和流向难以控制,从而导致的爆瓷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搪瓷釜
本技术属于反应釜设备
,涉及一种搪瓷釜。
技术介绍
搪瓷釜一般指搪瓷反应釜,它是将含高二氧化硅的玻璃,衬在钢制容器的内表面,经高温灼烧而牢固地密着于金属表面上成为复合材料制品。所以,它具有玻璃的稳定性和金属强度的双重优点,是一种优良的耐腐蚀设备。搪瓷釜搪瓷层遇冷、热急变,极易爆瓷。因此搪瓷釜有耐温限制温度200℃,耐温急变冷冲击<110℃,热冲击<120℃。投料时物料温度与釜体温差太大以及升温时蒸汽过猛、降温太急也能导致爆瓷。因此搪瓷釜在使用中升、降温要缓慢、均匀,分级冷却。传统的搪瓷釜的冷却水进水是按照DN100进行设计的,如果采用自控系统可以通过自动调节阀门的开度进行流量控制,但目前国内大多数厂家都无法实现自控,仍采用原始的手动控制方式,但人工控制阀门的流量时无法直观的精确控制。目前常用的搪瓷釜的冷却水进水管口都设计较大,并且一般冷却水和蒸汽都采用的是截止阀,而截止阀的开度不能有效的进行控制,如果开度过大则水流量较大,釜内温差势必会变得较大。如果温差超过100°直接会引起爆瓷,且冷却水直接通过釜上的管道冲刷到搪瓷釜壁上,从而使得爆瓷的几率增加。在人工控制阀门流量时操作人员很难会考虑水流量的热交换效率,通常会将阀门全开,从而会使得温差巨大,这样既增加爆瓷的危险性,同时也造成能源浪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搪瓷釜,能够解决了搪瓷釜降温时,冷却水的流量和流向难以控制,从而导致的爆瓷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一种搪瓷釜,包括内罐和外壳,所述内罐和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换热腔,所述换热腔底部连接有两个进水管,所述换热腔顶部倾斜设置从而形成高腔和低腔,所述高腔处设置有出水管;所述进水管端部设置有出水端口,所述出水端口开口朝向侧边从而将冷却水向侧边导出;所述进水管通过连接外接进水管从而和冷却水水池连通;所述出水管连接有可调转速的外接水泵,外接水泵再连接冷却水水池;所述外接水泵将冷却水通过出水管吸出,再排入冷却水水池中;所述外壳外设置有J形的测温部,所述测温部弯折的端部连通所述内罐的外壁从而进行热传导,所述测温部的顶部设置有接线盒,所述接线盒和所述外接水泵连接,所述接线盒控制该外接水泵的电压或电流大小。优选地,所述测温部弯折的端部设置有导热块,所述导热块抵靠在所述内罐的外壁上;所述测温部的长直部设置有升降腔,所述测温部弯折的端部和长直部交接处设置有容积腔,该容积腔内设置有汞液,所述升降腔连通所述容积腔;所述升降腔内部两侧从底部向顶部等间距地设置有若干对的第一导片和第二导片,每对所述第一导片和所述第二导片高度位置等高;所述接线盒设置有进线集束和出线集束,所述进线集束内设置有若干根进线电线,所述第一导片连接所述进线电线,所述出线集束内设置有若干根出线电线,所述第二导片连接所述出线电线;所述进线电线连接外接电源,所述出线电线连接所述外接水泵;所述汞液升高后会将更多的第一导片和第二导片连通,从而使得外接水泵获得的电压或电流更大,从而提高转速,实现单位时间内汲取更多的冷却水,最终使得冷却水流通变快,提升了降温效果。优选地,所述进水管朝向所述内罐,而端部的所述出水端口内设置有叶轮,所述叶轮在水流作用下转动,并将水流朝向侧边引导。优选地,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的开口处均设置有连接法兰。优选地,所述高腔和所述低腔的高度差不小于所述换热腔的厚度。优选地,所述内罐和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若干个支撑筋,所述支撑筋用于将所述内罐和所述外壳相互分离并提供支撑作用,从而使得所述换热腔空间稳定。优选地,所述测温部外部设置有隔热罩。优选地,所述导热块为铜块、铝块、铁块、银块或铜、铝、铁、银的合金块。优选地,所述导热块和所述内罐的外壁之间设置有绝缘导热层;所述绝缘导热层为导热硅胶片、导热硅脂或导热石墨片。本技术提供一种搪瓷釜,能够改变冷却水的流向,以及控制冷却水的流量大小,能够充分进行有效地散热降温,从而解决了搪瓷釜降温时,冷却水的流量和流向难以控制,从而导致的爆瓷的问题。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以下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论述,显然,在结合附图进行描述的技术方案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所示实施例得到其它的实施例及其附图。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测温部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A处结构示意图。图中:内罐1,外壳2,支撑筋21,换热腔3,高腔31,低腔32,进水管4,连接法兰41,出水端口42,叶轮43,出水管5,测温部6,隔热罩60,导热块61,升降腔62,第一导片621,第二导片622,汞液63,接线盒7,进线集束71,出线集束72。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所述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需要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在本技术所保护的范围内。如图1和图3所示,一种搪瓷釜,包括内罐1和外壳2,所述内罐1和所述外壳2之间设置有换热腔3,所述换热腔3底部连接有两个进水管4,所述换热腔3顶部倾斜设置从而形成高腔31和低腔32,所述高腔31处设置有出水管5;所述进水管4端部设置有出水端口42,所述出水端口42开口朝向侧边从而将冷却水向侧边导出;所述进水管4通过连接外接进水管从而和冷却水水池连通;所述出水管5连接有可调转速的外接水泵,外接水泵再连接冷却水水池;所述外接水泵将冷却水通过出水管吸出,再排入冷却水水池中;所述外壳2外设置有J形的测温部6,所述测温部6弯折的端部连通所述内罐1的外壁从而进行热传导,所述测温部6的顶部设置有接线盒7,所述接线盒7和所述外接水泵连接,所述接线盒7控制该外接水泵的电压或电流大小。本装置的换热腔3设置由高腔31和低腔32,并将出水管设置于高腔31处,这样能够使得冷却水充分地进行换热,从而提高资源使用率。并且热量较高的水会主动地向上移动,使得高腔31的冷却水,必定水温较高,需要较快地排出。本装置通过改变外接水泵汲取冷却水的方式,进行冷却水循环,这样设置,能够减少从进水管4处进入的冷却水的冲击力。此外,为了保护内罐,还将通过改变进水的方向,使其不再直接冲击于内罐。并且,在改变方向的基础上,使得冷却水在叶轮43带动下进行流通,加快进行热交换,从而提升换热降温的效率。所述测温部6弯折的端部设置有导热块61,所述导热块61抵靠在所述内罐1的外壁上;所述测温部6的长直部设置有升降腔62,所述测温部6弯折的端部和长直部交接处设置有容积腔,该容积腔内设置有汞液63,所述升降腔62连通所述容积腔;所述升降腔62内部两侧从底部向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搪瓷釜,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罐(1)和外壳(2),所述内罐(1)和所述外壳(2)之间设置有换热腔(3),所述换热腔(3)底部连接有两个进水管(4),所述换热腔(3)顶部倾斜设置从而形成高腔(31)和低腔(32),所述高腔(31)处设置有出水管(5);所述进水管(4)端部设置有出水端口(42),所述出水端口(42)开口朝向侧边从而将冷却水向侧边导出;所述进水管(4)通过连接外接进水管从而和冷却水水池连通;所述出水管(5)连接有可调转速的外接水泵,外接水泵再连接冷却水水池;所述外接水泵将冷却水通过出水管吸出,再排入冷却水水池中;所述外壳(2)外设置有J形的测温部(6),所述测温部(6)弯折的端部连通所述内罐(1)的外壁从而进行热传导,所述测温部(6)的顶部设置有接线盒(7),所述接线盒(7)和所述外接水泵连接,所述接线盒(7)控制该外接水泵的电压或电流大小。/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搪瓷釜,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罐(1)和外壳(2),所述内罐(1)和所述外壳(2)之间设置有换热腔(3),所述换热腔(3)底部连接有两个进水管(4),所述换热腔(3)顶部倾斜设置从而形成高腔(31)和低腔(32),所述高腔(31)处设置有出水管(5);所述进水管(4)端部设置有出水端口(42),所述出水端口(42)开口朝向侧边从而将冷却水向侧边导出;所述进水管(4)通过连接外接进水管从而和冷却水水池连通;所述出水管(5)连接有可调转速的外接水泵,外接水泵再连接冷却水水池;所述外接水泵将冷却水通过出水管吸出,再排入冷却水水池中;所述外壳(2)外设置有J形的测温部(6),所述测温部(6)弯折的端部连通所述内罐(1)的外壁从而进行热传导,所述测温部(6)的顶部设置有接线盒(7),所述接线盒(7)和所述外接水泵连接,所述接线盒(7)控制该外接水泵的电压或电流大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搪瓷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测温部(6)弯折的端部设置有导热块(61),所述导热块(61)抵靠在所述内罐(1)的外壁上;所述测温部(6)的长直部设置有升降腔(62),所述测温部(6)弯折的端部和长直部交接处设置有容积腔,该容积腔内设置有汞液(63),所述升降腔(62)连通所述容积腔;所述升降腔(62)内部两侧从底部向顶部等间距地设置有若干对的第一导片(621)和第二导片(622),每对所述第一导片(621)和所述第二导片(622)高度位置等高;所述接线盒(7)设置有进线集束(71)和出线集束(72),所述进线集束(71)内设置有若干根进线电线,所述第一导片(621)连接所述进线电线,所述出线集束(72)内设置有若干根出线电线,所述第二导片...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仝晓飚,郭永寿,
申请(专利权)人:内蒙古恒茂鑫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内蒙古;1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