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张爱菊专利>正文

电动座椅实时参数修正平台及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8858405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5 22:4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动座椅实时参数修正平台及方法,所述平台包括:多方位控制机构,安装在座椅本体上并与座椅本体连接,包括第一调节单元、第二调节单元、第三调节单元和第四调节单元,所述第一调节单元用于调节所述座椅本体上下位移量,所述第二调节单元用于调节所述座椅本体的前后位移量,所述第三调节单元用于调节所述座椅本体靠背的倾斜角度,所述第四调节单元用于调节所述座椅本体的电加热档位;座椅本体,用于为车辆的驾驶员或者乘客提供单个乘坐载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电动座椅实时参数修正平台及方法运行智能、结构紧凑。由于能够基于就近人体目标的3D模型解析出就近的电动座椅的多种调控参数,从而提升了电动座椅控制的智能化水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动座椅实时参数修正平台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座椅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动座椅实时参数修正平台及方法。
技术介绍
电动座椅的整个系统一般由双向电动机、传动装置和座椅调节器等组成。电动机大都采用体积小、功率大的永磁型电动机,一般由装在左座侧板上或左门扶手上的开关控制,开关可使某一电动机按不同方向运动。开关接通后,电动机的动力通过齿轮、驱动轴使软轴转动,再驱动座椅调节器运动。当调节器到达行程终点时,软轴停止转动,如此时电动机仍在转动,其动力将被橡胶联轴节所吸收,用来防止座椅万一卡住时,电动机过载损坏。当控制开关断电后,回位弹簧能使电磁阀柱塞和爪形接头分离,使其回到原来位置。为了防止电动机过载,大多数永磁电动机内装熔丝。电动机的数量取决于电动座椅的类型,通常两向移动座椅安装四个电动机,电动座椅使用电动机最多的可达八个。电动座椅的传动装置包括变速器、联轴装置和电磁阀。座椅调节器是由螺旋千斤顶和齿轮传动机构组成。电动机和变速器之间装有联轴节,传动装置和座椅调节器之间用软轴联接。现有技术中,车辆的电动座椅存在多种调控参数需要人工进行逐一调节以满足人体的各项需求,然而这种人工调控的模式过于繁琐,同时需要不断地调试才能确定人体最终需要的参数,显然,既浪费人工成本,又浪费时间成本,严重降低了车辆的智能化水平。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相关领域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动座椅实时参数修正平台,能够解析出靠近电动座椅的就近人体目标的3D模型,进而解析出与所述就近人体目标的体型对应的各项人体体型参数,最后映射出与所述各项人体体型参数分别对应的电动座椅的多种调控参数。为此,本专利技术至少需要具备以下三处重要的专利技术点:(1)引入固定式采集机构实现对现场目标的3D参数的检测,所述固定式采集机构内置有RGB-D传感器用于获得各个采集时刻对应的采集图像帧以及在获得每一个采集图像帧时获取每一个采集图像帧中的每一个像素点的景深数据,所述RGB-D传感器为嵌入了结构光传感器的RGB图像传感器;(2)采用定时视觉检测机制对靠近电动座椅的就近人体进行识别,从而为后续的人体3D模型的建立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3)基于就近人体目标的3D模型解析出与所述就近人体目标的体型对应的各项人体体型参数,所述各项人体体型参数包括身高、腿长、体积、最大截面面积和最大宽度,从而便于执行相应的电动座椅的多参数调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动座椅实时参数修正平台,所述平台包括:多方位控制机构,安装在座椅本体上并与所述座椅本体连接,包括第一调节单元、第二调节单元、第三调节单元和第四调节单元。更具体地,在所述电动座椅实时参数修正平台中:所述第一调节单元用于调节所述座椅本体上下位移量,所述第二调节单元用于调节所述座椅本体的前后位移量。更具体地,在所述电动座椅实时参数修正平台中:所述第三调节单元用于调节所述座椅本体靠背的倾斜角度,所述第四调节单元用于调节所述座椅本体的电加热档位。更具体地,在所述电动座椅实时参数修正平台中,所述平台还包括:座椅本体,设置在车辆内,用于为车辆的驾驶员或者乘客提供单个乘坐载体。更具体地,在所述电动座椅实时参数修正平台中,所述平台还包括:固定式采集机构,设置在所述座椅附近车门的门体上,用于以定时间隔对车门周围场景执行图像采集操作,以获得各个采集时刻对应的采集图像帧;所述固定式采集机构内置有RGB-D传感器用于获得各个采集时刻对应的采集图像帧以及在获得每一个采集图像帧时获取每一个采集图像帧中的每一个像素点的景深数据,所述RGB-D传感器为嵌入了结构光传感器的RGB图像传感器;渲染执行设备,与所述固定式采集机构连接,用于对当前时刻的采集图像帧执行图像内容渲染操作,以获得对应的渲染操作图像;次序操作设备,与所述渲染执行设备连接,用于对接收到的渲染操作图像依次执行图像内容膨胀处理、图像内容腐蚀处理以及图像内容增强处理,以获得对应的连续操作图像;第一解析机构,与所述次序操作设备连接,用于识别所述连续操作图像中面积最大的人体目标以作为参考人体目标;第二解析机构,与所述第一解析机构连接,用于基于所述参考人体目标在所述连续操作图像中的成像区域确定所述参考人体目标在所述连续操作图像对应的采集图像帧中的成像区域,并基于所述采集图像帧中的成像区域的各个像素点的景深数据以及所述固定式采集机构的采集焦距建立所述参考人体目标的3D模型;第三解析机构,与所述第二解析机构连接,用于基于所述参考人体目标的3D模型解析出与所述参考人体目标的体型对应的各项人体体型参数;数据辨识设备,分别与所述第三解析机构和所述多方位控制机构连接,用于基于所述参考人体目标的体型对应的各项人体体型参数确定所述座椅本体上下位移量、所述座椅本体的前后位移量以及所述座椅本体靠背的倾斜角度;其中,所述数据辨识设备还用于将确定的所述座椅本体上下位移量、所述座椅本体的前后位移量以及所述座椅本体靠背的倾斜角度分别发送给所述第一调节单元、所述第二调节单元和所述第三调节单元;其中,基于所述参考人体目标的3D模型解析出与所述参考人体目标的体型对应的各项人体体型参数包括:所述各项人体体型参数包括身高、腿长、体积、最大截面面积和最大宽度。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动座椅实时参数修正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使用如上述的电动座椅实时参数修正平台以引入RGB-D传感机制和定制视觉检测机制对即将就坐电动座椅的人体3D参数进行解析以便于执行相应的电动座椅多参数调控。本专利技术的电动座椅实时参数修正平台及方法运行智能、结构紧凑。由于能够基于就近人体目标的3D模型解析出就近的电动座椅的多种调控参数,从而提升了电动座椅控制的智能化水准。附图说明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案进行描述,其中:图1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方案示出的电动座椅实时参数修正平台所应用的座椅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电动座椅实时参数修正平台及方法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说明。电动控制指控制系统的输出是通过电气量或电子信号来进行的,所控制的对象是电动执行元件。比如继电器、步进开关、电磁阀、伺服驱动器和变频器等等,绝大部分的自动控制多多少少都会有电动控制元件。例如,电磁阀(Electromagneticvalve)是用电磁控制的工业设备,是用来控制流体的自动化基础元件,属于执行器,并不限于液压、气动。用在工业控制系统中调整介质的方向、流量、速度和其他的参数。电磁阀可以配合不同的电路来实现预期的控制,而控制的精度和灵活性都能够保证。电磁阀有很多种,不同的电磁阀在控制系统的不同位置发挥作用,最常用的是单向阀、安全阀、方向控制阀、速度调节阀等。现有技术中,车辆的电动座椅存在多种调控参数需要人工进行逐一调节以满足人体的各项需求,然而这种人工调控的模式过于繁琐,同时需要不断地调试才能确定人体最终需要的参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座椅实时参数修正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包括:/n多方位控制机构,安装在座椅本体上并与所述座椅本体连接,包括第一调节单元、第二调节单元、第三调节单元和第四调节单元。/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座椅实时参数修正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包括:
多方位控制机构,安装在座椅本体上并与所述座椅本体连接,包括第一调节单元、第二调节单元、第三调节单元和第四调节单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座椅实时参数修正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调节单元用于调节所述座椅本体上下位移量,所述第二调节单元用于调节所述座椅本体的前后位移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座椅实时参数修正平台,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调节单元用于调节所述座椅本体靠背的倾斜角度,所述第四调节单元用于调节所述座椅本体的电加热档位。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座椅实时参数修正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还包括:
座椅本体,设置在车辆内,用于为车辆的驾驶员或者乘客提供单个乘坐载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座椅实时参数修正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台还包括:
固定式采集机构,设置在所述座椅附近车门的门体上,用于以定时间隔对车门周围场景执行图像采集操作,以获得各个采集时刻对应的采集图像帧;
所述固定式采集机构内置有RGB-D传感器用于获得各个采集时刻对应的采集图像帧以及在获得每一个采集图像帧时获取每一个采集图像帧中的每一个像素点的景深数据,所述RGB-D传感器为嵌入了结构光传感器的RGB图像传感器;
渲染执行设备,与所述固定式采集机构连接,用于对当前时刻的采集图像帧执行图像内容渲染操作,以获得对应的渲染操作图像;
次序操作设备,与所述渲染执行设备连接,用于对接收到的渲染操作图像依次执行图像内容膨胀处理、图像内容腐蚀处理以及图像内容增强处理,以获得对应的连续操作图像;
第一解析机构,与所述次序操作设备连接,用于识别所述连续操作图像中面积最大的人体目标以作为参考人体目标;
第二解析机构,与所述第一解析机构连接,用于基于所述参考人体目标在所述连续操作图像中的成像区域确定所述参考人体目标在所述连续操作图像对应的采集图像帧中的成像区域,并基于所述采集图像帧中的成像区域的各个像素点的景深数据以及所述固定式采集机构的采集焦距建立所述参考人体目标的3D模型;
第三解析机构,与所述第二解析机构连接,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爱菊
申请(专利权)人:张爱菊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