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驱动系统齿轮箱的润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82842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2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车用驱动系统齿轮箱的润滑系统,包括润滑油分配系统及齿轮刮油。壳体为齿轮、轴承及润滑结构的支撑载体,用于支撑安装其他零部件;壳体内安装有传动轮系,传动轮系为三轴两级结构,是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件,实现动力的输入、传递、降速、增扭、输出;传动轮系的上侧安装有集油板,传动轮系同壳体一起支撑集油板、导油管及刮油板的安装;传动轮系中的三轴齿轮飞溅甩油至集油板中,所述集油板有不同孔径的输出孔,通过集油板准确、定量的流至传动轮系,实现润滑、降温功能。本发明专利技术可以准确定量分配到各摩擦副,同时刮板刮除多余润滑油,大大减少搅油损失,提高齿轮油的传动效率,实现了动力总成的高度集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用驱动系统齿轮箱的润滑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润滑系统,具体的说是一种车用驱动系统齿轮箱的主动润滑系统,属于汽车传动系统

技术介绍
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力量。随着内燃机汽车大规模普及,也带来了石油依赖凸显、大气污染严峻、温室气体剧增、城市交通拥堵等问题,形成了对汽车产业发展的巨大压力,生态文明建设迫切要求汽车产业技术向清洁低碳化、高效低耗化、节能轻量化根本性转变。齿轮箱是新能源动力系统的关键传动部件,直接影响汽车的整体性能和可靠性,与电机系统共同组成了新能源汽车电驱动系统。齿轮箱的润滑需要保证减速箱中轴承、齿轮、换挡机构等摩擦副充分的润滑减磨、降温冷却,现有驱动系统主要采用飞溅润滑方式,即齿轮旋转时使润滑油发生飞溅并到达需要润滑的轴承和轮齿啮合处实现润滑。但是电驱动系统在集成化、高转速化方面的要求更高,齿轮箱结构尺寸更加紧凑,搅油损失越来越高,传统的飞溅润滑结构无论在空间结构上、摩擦副点准确润滑、降低搅油损失都难以达到要求,齿轮及轴承因润滑不足产生的早期失效质量问题大幅增加。强制润滑系统虽能较好的解决各摩擦副的润滑需求,但是因为多了一套齿轮泵及管道系统在布置空间上、成本及齿轮泵NVH等方面很难达到电驱动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车用驱动系统齿轮箱的主动润滑系统,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在传统飞溅润滑结构基础上增加集油板、导油管及刮油板结构,可以精确、定量分配到各摩擦副;同时刮板刮除多余润滑油,大大减少搅油损失,提高齿轮油的传动效率。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用驱动系统齿轮箱的主动润滑系统,包括外部的壳体,所述壳体为齿轮、轴承及润滑结构的支撑载体,用于支撑安装其他零部件;壳体内中部安装有传动轮系的两端,传动轮系为三轴两级结构,是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件,实现动力的输入、传递、降速、增扭、输出;所述壳体的上方通过卡扣安装有集油板,集油板呈L性,中间有隔板特征,隔板的深度占集油板深度的2/3,传动轮系同壳体一起支撑集油板、导油管及刮油板的安装;传动轮系中的三轴齿轮飞溅甩油至集油板中,所述集油板,3个不同孔径的输出孔,二轴输出孔的孔径分别为8mm,一轴输出孔孔径均为6mm,设置不同孔径的输出孔调节各输出孔的润滑油流量,以保证各轴承得以定量且充分润滑。通过集油板准确、定量的流至传动轮系,实现润滑、降温功能;所述导油管安装于传动轮系内,为圆柱体特征,朝向二轴为通孔,朝向壳体为封闭特征,导油管的上部为开放结构,高度为导油管的3/4高度;所述刮油板为1/4圆弧结构,特征通过铸造与壳体集成,通过机加工与中间轴齿轮齿顶间隙为1mm。进一步的,所述传动轮系为三轴两级结构,包含一轴,所述一轴两端分别安装有轴承一、轴承二,所述轴承一、轴承二均安装于壳体的中部,与驱动力输入端同轴,一轴上安装有齿轮一,通过齿轮一与安装在二轴上的齿轮二;所述二轴两端分别安装有轴承三、轴承四,所述轴承三、轴承四安装于壳体的中部,与一轴平行且等高,二轴上还安装有齿轮二通过花键与二轴集成一体,所述二轴与三轴通过啮合传动;所述三轴的两端分别安装有轴承五、轴承六,所述轴承五、轴承六安装于壳体的中部,三轴与二轴平行且等高,传动系减速增扭并将动力传输给车轮,实现动力的输出;所述二轴为空心轴结构,通过导油管将润滑油运输至齿轮二旁轴承,解决齿轮二阻挡油液飞溅产生润滑困难问题。进一步的,二轴齿轮二与刮油板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为1mm,通过刮油板去除齿轮上多余润滑油,减少搅油损失,提高齿轮箱传动效率。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的车用驱动系统齿轮箱的主动润滑系统,通过在传统飞溅润滑结构基础上增加集油板、导油管及刮油板结构,可以准确定量分配到各摩擦副,同时刮板刮除多余润滑油,大大减少搅油损失,提高齿轮油的传动效率,实现了动力总成的高度集成。较传统润滑的结构,提高了传动效率,保证了齿轮箱的性能和可靠性,为建设环保型、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努力又提升了一步。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齿轮箱润滑系统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传动轮系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二轴润滑系统结构示意图。图4为专利技术的刮油板结构示意图。附图说明:1.壳体2.集油板3.传动轮系4.导油管5.轴承一6.一轴7.轴承二8.齿轮二9.轴承三10.轴承五11.三轴12轴承六13二轴14轴承四。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新型车用驱动系统齿轮箱的主动润滑系统,包括包含壳体,壳体1为齿轮、轴承及润滑结构的支撑载体,用于支撑安装其他零部件;壳体1内安装有传动轮系3,传动轮系3为三轴两级结构,是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件,实现动力的输入、传递、降速、增扭、输出;传动轮系3的上侧安装有集油板2上,传动轮系3同壳体1一起支撑集油板2、导油管4及刮油板11的安装;传动轮系3中的三轴齿轮5飞溅甩油至集油板2中,所述集油板2有不同孔径的输出孔,通过集油板2准确、定量的流至传动轮系3,实现润滑、降温功能;传动轮系3包含一轴9,一轴9两端安装有轴承8,与一轴9啮合传动的二轴10,轴承7安装于二轴10两侧,二轴10与三轴5啮合传动,三轴5两侧安装有轴承6,传动系减速增扭并将动力传输给车轮,实现动力的输出;二轴10为空心轴结构,通过导油管将润滑油运输至盘齿侧轴承,解决盘齿阻挡油液飞溅产生润滑不良问题。二轴10盘齿与刮油板11间隙为1mm,通过刮油板11去除齿轮上多余润滑油,减少搅油损失,提高齿轮箱传动效率。齿轮箱三轴11旋转将壳体下部的润滑油飞溅甩出,润滑油被集中在集油板2中并通过集油板输出孔分别流至轴承一5、轴承二7、轴承四14位置,提供润滑。轴承四14轴心位置安装有导油管4,流入导油管中的润滑油通过二轴空心轴,流至轴承三9。除上述实施例外,本专利技术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用驱动系统齿轮箱的主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部的壳体,所述壳体为齿轮、轴承及润滑结构的支撑载体,用于支撑安装其他零部件;壳体内中部安装有传动轮系的两端,传动轮系为三轴两级结构,是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件,实现动力的输入、传递、降速、增扭、输出;所述壳体的上方通过卡扣安装有集油板,集油板呈L性,中间有隔板特征,隔板的深度占集油板深度的2/3,传动轮系同壳体一起支撑集油板、导油管及刮油板的安装;传动轮系中的三轴齿轮飞溅甩油至集油板中,所述集油板,3个不同孔径的输出孔,二轴输出孔的孔径分别为8mm,一轴输出孔孔径均为6mm,设置不同孔径的输出孔调节各输出孔的润滑油流量,以保证各轴承得以定量且充分润滑;/n通过集油板准确、定量的流至传动轮系,实现润滑、降温功能;所述导油管安装于传动轮系内,为圆柱体特征,朝向二轴为通孔,朝向壳体为封闭特征,导油管的上部为开放结构,高度为导油管的3/4高度;所述刮油板为1/4圆弧结构,特征通过铸造与壳体集成,通过机加工与中间轴齿轮齿顶间隙为1mm。/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用驱动系统齿轮箱的主动润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外部的壳体,所述壳体为齿轮、轴承及润滑结构的支撑载体,用于支撑安装其他零部件;壳体内中部安装有传动轮系的两端,传动轮系为三轴两级结构,是动力传递的关键部件,实现动力的输入、传递、降速、增扭、输出;所述壳体的上方通过卡扣安装有集油板,集油板呈L性,中间有隔板特征,隔板的深度占集油板深度的2/3,传动轮系同壳体一起支撑集油板、导油管及刮油板的安装;传动轮系中的三轴齿轮飞溅甩油至集油板中,所述集油板,3个不同孔径的输出孔,二轴输出孔的孔径分别为8mm,一轴输出孔孔径均为6mm,设置不同孔径的输出孔调节各输出孔的润滑油流量,以保证各轴承得以定量且充分润滑;
通过集油板准确、定量的流至传动轮系,实现润滑、降温功能;所述导油管安装于传动轮系内,为圆柱体特征,朝向二轴为通孔,朝向壳体为封闭特征,导油管的上部为开放结构,高度为导油管的3/4高度;所述刮油板为1/4圆弧结构,特征通过铸造与壳体集成,通过机加工与中间轴齿轮齿顶间隙为1m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民锋林斌司豪杰黎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