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净化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827727 阅读:6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11 23: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联通的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沉淀池配水区、沉淀池、第三反应池、第三进水管、配水槽、滤池、第一出水管和清水罐,所述第一反应池与进水单元联通,所述第一反应池、所述第二反应池、所述沉淀池配水区、所述沉淀池、所述第三反应池、所述第三进水管、所述配水槽和所述滤池均集成于一个大池体内,所述沉淀池配水区、所述沉淀池和所述第三反应池之间依次通过溢流槽联通,本发明专利技术还公开了污水处理净化系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污水处理装置结构紧凑,占地面积小,安装方便,节约投资,同时控制简单,可实现全过程自动化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净化系统
本技术属于水处理
,尤其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及净化系统。
技术介绍
城市水体是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景观美化工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然而,随着城市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多,环境基础设施的需求也日渐增大,在超负荷排放超出水体的自净能力后,水体透明度下降,开始出现黑色或泛黑色、散发出刺鼻臭味并最终丧失生态功能。污水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整体形象,也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的生活。地表水水质的恶化会加剧水资源的匮乏,同时,污水的污染逐渐向地下水转移,危及地下水资源的质量。由于污水的水质介于工业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之间,B/C比较低,可生化性较差,传统的处理技术如水生植物技术、人工湿地和生物技术等,都很难达到城市污水高标准排放水质要求,即很难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排放标准。目前技术中通常采用物化处理流程来改善水体处理效果,现有污水处理技术投资巨大,设备占地面积大,治理成本高昂。现有技术中出现了少数一体化污水处理装置,如公开号为CN207451792U的专利中涉及一种高效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该设备包括:进水管、快速混合装置、污水转输管、絮凝反应装置、悬浮滤层反应装置、斜管填料、穿孔集水管、深度过滤装置、出水管、絮凝剂投加管、污泥回流管和排泥管,加压提升的已投加混凝剂的污水与多点回流污泥在快速混合装置内快速混合,快速混合后的污水经污水转输管进入絮凝反应装置内进一步反应,然后污水经导流进入悬浮滤层反应装置内过滤,污水中大部分絮凝体沉入悬浮滤层反应装置底部的集泥斗,污水中的小絮凝体随出水进入上部斜管沉淀区的斜管填料进行泥水分离,净化后的出水经穿孔集水管收集后进入深度过滤装置内进行深度过滤,出水由出水管外排,但是不同的反应池之间未经过合理排列,中间仍需大量的管道进行联通,同样存在设备占地面积大、投资大、不方便维护和操作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一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装置,设备占地面积小、投资小,便于过滤和反冲洗,方便维护和操作;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之二是提供一种净化系统,同时对污水和污泥进行处理。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包括依次联通的第一反应池、第二反应池、沉淀池配水区、沉淀池、第三反应池、第三进水管、配水槽、滤池、第一出水管和清水罐,所述第一反应池与进水单元联通,所述第一反应池、所述第二反应池、所述沉淀池配水区、所述沉淀池、所述第三反应池、所述第三进水管、所述配水槽和所述滤池均集成于一个大池体内,所述沉淀池配水区、所述沉淀池和所述第三反应池之间依次通过溢流槽联通;所述第三进水管设有第一阀,所述第一出水管上设有第二阀,所述清水罐与所述滤池之间设有冲洗水管,所述冲洗水管上设有第二泵和第三阀,所述滤池中安装有第三出水管,所述第三出水管上设有第四阀。污水从进水单元进入所述第一反应池,在所述第一反应池和所述第二反应池絮凝沉淀,流经所述沉淀池配水区后,大颗粒絮体沉淀于所述沉淀池底部,上清液进入所述第三反应池氧化反应使氮和COD达标,液体再依次通过所述第三进水管进入所述配水槽中,再进入所述滤池过滤后,经过所述第一出水管,进入所述清水罐。所述第一阀和所述第二阀开启、所述第三阀和所述第四阀关闭时,进行过滤净化,所述第一阀和所述第二阀关闭、所述第三阀和所述第四阀开启时,进行反冲洗。所述第一阀为滤池进水阀、所述第二阀为滤池出水阀、所述第三阀为滤池冲洗进水阀、所述第四阀为滤池冲洗排水阀。所述第二泵用于将清水加压,进行一体化处理设备进行反冲洗。优选地,所述第一阀、所述第二阀、所述第三阀和所述第四阀均为电磁阀,可自动进行反冲洗。优选地,所述滤池内从上至下设置有砂滤层和承托层,所述滤池底部设置有布水管,所述布水管两端分别与所述冲洗水管、所述第一出水管联通。优选地,该处理装置还包括第一药剂投加设备、第二药剂投加设备、第三药剂投加设备,所述第一药剂投加设备设置于所述第一反应池正上方,所述第二药剂投加设备与所述第二反应池联通,所述第三药剂投加设备与所述第三反应池联通。第一药剂投加设备用于投加纳米钙盐高效絮凝剂;第二药剂投加设备用于投加聚合氯化铝;第三药剂投加设备用于投加二氯异氰尿酸钠。优选地,所述第一反应池和所述第二反应池中均设置有搅拌装置。优选地,该处理装置还包括依次联通的输泥管和污泥存储池,所述输泥管上设置有第三泵,所述输泥管的进口与所述沉淀池联通。优选地,该处理装置还包括加药平台,所述第一药剂投加设备设置于所述加药平台上。优选地,所述污泥存储池中设置有超声波液位计。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污水处理净化系统,包括依次联通的进水单元、污水处理装置、污泥排泥单元,所述污泥排泥单元包括依次联通的排泥管和叠螺脱水机,所述叠螺脱水机上联通有第四药剂投加设备。优选地,所述进水单元包括依次联通的第一进水管、第一泵、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与所述第一反应池联通。优选地,所述排泥管上设置有第五阀,所述第五阀为电磁阀。所述第五阀为污泥池出泥阀。所述沉淀池和所述污泥存储池可自动进行排泥。本技术的处理原理如下:污水通过第一泵输送至一体化处理设备,同时投入纳米钙盐高效絮凝剂、聚合氯化铝PAM和二氯异氰尿酸钠等药剂,去除水体中的非溶解性污染物及胶体污染物、磷和氨氮及溶解性COD,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类水标准,运行一段时间后进行自动反冲洗,沉泥进行压滤。具体技术方案如下:1)污水内需处理的污水由第一泵输送至污水处理装置中的第一反应池,第一反应池内投加纳米钙盐高效絮凝剂。第一反应池内设有搅拌装置,可使得药剂与污水充分反应。2)第一反应池和第二反应池下部联通,污水从第一反应池进入第二反应池,第二反应池内投加聚合氯化铝。第二反应池内装有搅拌装置,可使得药剂和污水充分反应。3)第二反应池和沉淀池上部通过溢流孔联通,第二反应池内污水由溢流槽进入沉淀池配水区,沉淀池配水区下部与沉淀池主体联通,沉淀池原理为斜板沉淀池,污水从下向上流过沉淀池,在第一反应槽和第二反应槽内反应并絮凝产生的污染物不溶性絮体在沉淀池斜板上沉淀,顺着斜板滑落到沉淀池底部的污泥斗内,沉淀池上清液则流入V型堰溢流槽流出沉淀池。4)第三反应池上部与沉淀池溢流槽联通,污水进入第三反应池,从反应池底部通过管道自流入滤池。在第三反应池内投加二氯异氰尿酸钠,这是一种强氧化剂,可把水中存在的氨氮氧化为为氮气,将水中溶解态的COD氧化为二氧化碳,到达去除污染物的效果。第二反应池内装有搅拌装置,可使得药剂和污水充分反应。5)第三反应池通过管道流入快配水槽,滤池设置为独立的2座,可保证一座滤池在反冲洗时设备连续工作。配水槽中的污水流入滤池,通过滤池的砂滤层和承托层,由丰字形布水管收集汇总自流至清水桶存储和达标排放。6)滤池需定时进行反冲洗,2座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联通的第一反应池(8)、第二反应池(9)、沉淀池配水区(11)、沉淀池(12)、第三反应池(10)、第三进水管(14)、配水槽(15)、滤池(16)、第一出水管(22)和清水罐(24),所述第一反应池(8)与进水单元联通,所述第一反应池(8)、所述第二反应池(9)、所述沉淀池配水区(11)、所述沉淀池(12)、所述第三反应池(10)、所述第三进水管(14)、所述配水槽(15)和所述滤池(16)均集成于一个大池体内,所述沉淀池配水区(11)、所述沉淀池(12)和所述第三反应池(10)之间依次通过溢流槽联通;/n所述第三进水管(14)设有第一阀(29),所述第一出水管(22)上设有第二阀(30),所述清水罐(24)与所述滤池(16)之间设有冲洗水管(21),所述冲洗水管(21)上设有第二泵(23)和第三阀(31),所述滤池(16)中安装有第三出水管(28),所述第三出水管(28)上设有第四阀(3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联通的第一反应池(8)、第二反应池(9)、沉淀池配水区(11)、沉淀池(12)、第三反应池(10)、第三进水管(14)、配水槽(15)、滤池(16)、第一出水管(22)和清水罐(24),所述第一反应池(8)与进水单元联通,所述第一反应池(8)、所述第二反应池(9)、所述沉淀池配水区(11)、所述沉淀池(12)、所述第三反应池(10)、所述第三进水管(14)、所述配水槽(15)和所述滤池(16)均集成于一个大池体内,所述沉淀池配水区(11)、所述沉淀池(12)和所述第三反应池(10)之间依次通过溢流槽联通;
所述第三进水管(14)设有第一阀(29),所述第一出水管(22)上设有第二阀(30),所述清水罐(24)与所述滤池(16)之间设有冲洗水管(21),所述冲洗水管(21)上设有第二泵(23)和第三阀(31),所述滤池(16)中安装有第三出水管(28),所述第三出水管(28)上设有第四阀(3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阀(29)、所述第二阀(30)、所述第三阀(31)和所述第四阀(32)均为电磁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池(16)内从上至下设置有砂滤层和承托层,所述滤池(16)底部设置有布水管(20),所述布水管(20)两端分别与所述冲洗水管(21)、所述第一出水管(22)联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污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范智仁李绪忠王水云夏传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