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顶侧墙连接结构及轨道列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89971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1: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车顶侧墙连接结构,涉及轨道列车技术领域,包括车顶上边梁、侧墙上边梁以及车顶板,车顶上边梁内侧具有向下延伸的侧连接部,侧连接部沿车体的走向设置;侧墙上边梁的内侧边缘向下弯折形成包覆于侧墙骨架内侧壁上的内壁板,侧连接部背离车体的侧壁与内壁板相连,车顶板的下边缘与侧墙骨架相连。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车顶侧墙连接结构,利用车顶上边梁上的侧连接部实现与侧墙上边梁的内壁板的连接,便于车顶骨架与侧墙骨架连接时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调节,具有高度范围的调节量,保证了整车的组装精度,同时可降低组装难度,车顶板能够遮挡车顶上边梁与侧墙上边梁的缝隙,使车体表面平整光滑,具有良好的美观度。具有良好的美观度。具有良好的美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顶侧墙连接结构及轨道列车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轨道列车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车顶侧墙连接结构及设有上述车顶侧墙连接结构的轨道列车。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进行车体的车顶和侧墙连接时,一般都是在侧墙顶部设置一根沿车长方向通长设置的侧墙上边梁,并在车顶骨架的底部设置一根沿车长方向通长设置的车顶上边梁,侧墙上边梁的底面和车顶上边梁的顶面形成面面接触,并进行焊接连接,在上下方向上没有可调整的余量。另外,连接后墙板的外表面多不平整,对车辆外观造成影响,所以上述连接方式结构复杂,操作难度较大,同时美观度也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顶侧墙连接结构及轨道列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连接位置固定、难以进行位置调节的技术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顶侧墙连接结构,包括车顶上边梁、侧墙上边梁以及车顶板,车顶上边梁连接于车顶骨架的底部,内侧具有向下延伸的侧连接部,侧连接部沿车体的走向设置;侧墙上边梁设置于侧墙骨架的顶部,侧墙上边梁的内侧边缘向下弯折形成包覆于侧墙骨架内侧壁上的内壁板,侧连接部背离车体的侧壁与内壁板相连以调节车顶骨架与侧墙骨架的间距;车顶板覆盖于车顶骨架上,车顶板向下延伸至凸出于车顶上边梁的底面以遮挡车顶上边梁与侧墙上边梁之间的缝隙,车顶板的下边缘与侧墙骨架相连。
[0005]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侧连接部包括上连接板和侧连接板,上连接板的顶面与车顶上边梁的底面相连;侧连接板连接于上连接板的下方,侧连接板背离车体的侧壁与内壁板焊接连接。
[0006]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上连接板与侧连接板一体成型,且上连接板与侧连接板之间具有圆弧过渡。
[0007]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侧墙上边梁的外侧边向下延伸至侧墙板与侧墙骨架之间形成外包板,侧墙板能够遮挡外包板的下边缘。
[0008]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外包板的外侧面上还设有用于封堵车顶板与侧墙板之间的缝隙的补板,补板的上边缘与车顶板相接、下边缘与侧墙板相接。
[0009]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车顶板的下边缘设有向车体的外下方延伸的遮雨檐,遮雨檐向下延伸至低于侧墙板的上边缘以遮挡车顶板与侧墙板之间的缝隙。
[0010]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车顶上边梁的外侧边向上弯折延伸至车顶板与车顶骨架之间、并包覆于车顶骨架的外部。
[0011]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车顶板包括倾斜部和竖直部,倾斜部覆盖于车顶骨架上方;竖直部连接于倾斜部下部,且与倾斜部一体成型,竖直部的内侧面与侧墙上边梁的外侧
面焊接连接。
[0012]作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车顶上边梁具有延伸至竖直部与车顶骨架之间的上延部以及延伸至倾斜部与车顶骨架之间的斜延部,车顶板包覆于上延部与斜延部的外侧。
[001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顶侧墙连接结构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顶侧墙连接结构,利用车顶上边梁上的侧连接部实现与侧墙上边梁的内壁板的连接,便于车顶骨架与侧墙骨架连接时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调节,具有高度范围的调节量,保证了整车的组装精度,同时可降低组装难度,车顶板能够遮挡车顶上边梁与侧墙上边梁的缝隙,使车体表面平整光滑,具有良好的美观度。
[0014]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轨道列车,轨道列车设有车顶侧墙连接结构。该轨道列车在进行车顶组装时,利用车顶上边梁上的侧连接部与侧墙上边梁的内壁板进行连接,可以对车顶骨架的高度进行调节,保证了整车的组装精度,降低了组装难度,车顶板能够遮挡车顶上边梁与侧墙上边梁的缝隙,使车体表面平整光滑,具有良好的美观度。
附图说明
[00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6]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顶侧墙连接结构实施例一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图1中Ⅰ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图3为图1中Ⅱ的局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车顶侧墙连接结构实施例二的主视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0]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21]1、车顶上边梁;11、上延部;12、斜延部;2、侧墙上边梁;21、内壁板;22、外包板;3、侧连接部;31、上连接板;32、侧连接板;4、车顶板;41、倾斜部;42、竖直部;5、补板;61、车顶骨架;62、侧墙骨架;63、侧墙板;7、遮雨檐。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为了使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
[0023]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若干个该特征。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若干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4]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现对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车顶侧墙连接结构及轨道列车进行说明。车顶侧墙连接结构,包括车顶上边梁1、侧墙上边梁2以及车顶板4,车顶上边梁1连接于车顶骨架61的底部,内侧具有向下延伸的侧连接部3,侧连接部3沿车体的走向设置;侧墙上边梁2设置于侧墙骨架62的顶部,侧墙上边梁2的内侧边缘向下弯折形成包覆于侧墙骨架62内侧壁上的内壁板21,侧连接部3背离车体的侧壁与内壁板21相连以调节车顶骨架61与侧墙骨架62的间距;车顶板4覆盖于车顶骨架61上,车顶板4向下延伸至凸出于车顶上边梁1的底面以遮挡车顶上边梁1与侧墙上边梁2之间的缝隙,车顶板4的下边缘与侧墙骨架62相连。
[0025]本实施例中,利用侧连接部3远离车体的一侧侧面与内壁板21的侧面连接,可以根据实际安装位置进行车顶上边梁1以及侧连接部3上下位置的调整,通过过侧连接部3外侧面不同高度位置与内壁板21焊接连接,使得车顶上边梁1与侧墙上边梁2之间的间距可调,达到方便调节车顶骨架61高度效果,可以根据实际组装情况进行针对性调整,降低了组装难度,提高了组装效率。
[0026]向下延伸的车顶板4可以遮挡车顶上边梁1与侧墙上边梁2之间的缝隙,车顶板4的下边缘与侧墙板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车顶侧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顶上边梁,连接于车顶骨架的底部,内侧具有向下延伸的侧连接部,所述侧连接部沿车体的走向设置;侧墙上边梁,设置于侧墙骨架的顶部,所述侧墙上边梁的内侧边缘向下弯折形成包覆于侧墙骨架内侧壁上的内壁板,所述侧连接部背离车体的侧壁与所述内壁板相连以调节所述车顶骨架与所述侧墙骨架的间距;车顶板,覆盖于所述车顶骨架上,所述车顶板向下延伸至凸出于所述车顶上边梁的底面以遮挡所述车顶上边梁与所述侧墙上边梁之间的缝隙,所述车顶板的下边缘与所述侧墙骨架相连。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侧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连接部包括:上连接板,顶面与所述车顶上边梁的底面相连;侧连接板,连接于所述上连接板的下方,所述侧连接板背离所述车体的侧壁与所述内壁板焊接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顶侧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侧连接板一体成型,且所述上连接板与所述侧连接板之间具有圆弧过渡。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侧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上边梁的外侧边向下延伸至侧墙板与侧墙骨架之间形成外包板,所述侧墙板能够遮挡所述外包板的下边缘。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顶侧墙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包板的外侧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磊罗超张硕韶王力葛海燕许川伟蒋大旺王立航吴胜权张雷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