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动机温度控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78173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9 11:14
本发明专利技术汽车发动机温度控制系统,涉及汽车发动机散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具有智能调节的发动机温度控制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发动机散热机构、控制器、底板、升降安装结构、防护结构;所述的升降安装结构与发动机外壳固定连接;所述的底板装于升降安装结构上部;所述的防护结构固定装于底板的上部,所述的控制器固定装于底板的上部,并位于防护结构的内部,且与位于发动机外部的发动机散热机构电性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发动机冷启动时,水箱水温低,以及在长期行使时,发动机温度过高,润滑系功能下降,都会造成发动机严重磨损,造成发动机寿命下降的问题。造成发动机寿命下降的问题。造成发动机寿命下降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汽车发动机温度控制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汽车发动机温度控制系统,涉及汽车发动机散热
,尤其涉及具有智能调节的发动机温度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发动机是为汽车提供动力的装置,是汽车的心脏,决定着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稳定性和环保性,根据动力来源不同,汽车发动机可分为柴油发动机、汽油发动机、电动汽车电动机以及混合动力等;汽车发动机内部包括很多机构,其中在对其进行散热的过程中,大家发现一个怪现象,为什么出租车可以跑上百万公里,而私家车却跑20几万就毛病频出,这主要是因为私家车总是在冷态下工作,特别是在起动时,水温低,磨损严重,而温度高的时候又会造成机件过热,润滑系功能下降,同样造成异常磨损。
[0003]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在汽车行驶前对水箱内部的水源进行预热,使其能够正常循环散热。由于发动机内部不便于直接安装控制器,且如果将控制器安装较远又不便于信号传输,从而导致控制精度差,无法满足实际的实用需求。需要就近安装控制器,如安装在发动机外壳外侧,然而发动机在工作时存在振动和发热的问题,使控制器不便于固定、缓冲和防护,会使控制器的使用寿命大大降低,增加了设备维护成本。
[0004]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的汽车发动机温度控制系统,从而克服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根据上述现有技术提出的发动机冷启动时,水箱水温低,以及在长期行使时,发动机温度过高,润滑系功能下降,都会造成发动机严重磨损,造成发动机寿命下降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汽车发动机温度控制系统。本专利技术主要利用装于发动机上的控制器对装于水箱内的加热装置以及装于发动机外围的散热装置对发动机进行温度调节,从而防止发动机过度磨损,增加发动机的使用寿命。
[0006]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0007]一种汽车发动机温度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散热机构、控制器、底板、升降安装结构、防护结构;所述的升降安装结构与发动机外壳固定连接;所述的底板装于升降安装结构上部;所述的防护结构固定装于底板的上部,所述的控制器固定装于底板的上部,并位于防护结构的内部,且与位于发动机外部的发动机散热机构电性连接;
[0008]进一步地,发动机散热机构包括:储水箱、第一水管、吸水泵、冷却水箱、第二水管和散热箱;蓄水箱的输出端与吸水泵的输入端通过第一水管相连接;吸水泵的输出端设置有冷却水箱;冷却水箱的输出端与散热箱之间通过第二水管相连接;
[0009]进一步地,升降安装结构包括:底座、电机、动力杆、第一锥齿轮、第二锥齿轮、连接杆、套杆、第一活动轴、支撑杆、第二活动轴、固定筒、第三滑槽、活动杆和丝杆;
[0010]进一步地,底座与发动机外壳固定连接;
[0011]进一步地,动力杆装于底座的内部,其两端分别通过轴承装于底座两侧壁的中部;
[0012]进一步地,动力杆上设置有两个第一锥齿轮;
[0013]进一步地,电机固定装于底座一侧外壁上,其输出端与动力杆相连接,带动动力杆转动;
[0014]进一步地,连接杆为两个,两个连接杆的一端分别通过轴承装于底座两侧壁上,另一端分别装有一个第二锥齿轮,两个第二锥齿轮分别与两个第一锥齿轮相啮合;
[0015]进一步地,两个连接杆外壁分别螺纹连接有一个套环;
[0016]进一步地,支撑杆为两个,支撑杆的底端与套环通过第一活动轴相铰接,顶端与固定装于底板下部通过第二活动轴相铰接;
[0017]进一步地,底座的两侧外部各设置有一个固定筒;
[0018]进一步地,固定筒的内壁两侧均开设有第三滑槽;
[0019]进一步地,活动杆的外侧设置有多个螺纹孔,其底端通过滑块与第三滑槽滑动连接,顶端固定装于底板的底部,随底板上下移动;
[0020]进一步地,丝杆通过螺纹装于固定筒的外侧壁上,其前端与活动杆的螺纹孔螺纹连接,对升降到位的底板起到固定支撑作用;
[0021]进一步地,防护结构包括:防护板、第二滑槽、防护罩和固定杆;
[0022]进一步地,防护板装于底板的顶端,其内壁两侧前部对称开设有第二滑槽;
[0023]进一步地,防护罩由缓冲橡胶管制成,其两侧滑动装于第二滑槽的内部,顶端与防护板的顶部固定连接;
[0024]进一步地,防护罩与防护板内部均贯穿有固定杆,防护罩通过固定杆与防护板固定连接。
[0025]进一步地,冷却水箱的内部还包括:内胆、感温探头、连接线路、显示屏和加热器;
[0026]进一步地,内胆固定装于冷却水箱的内部;
[0027]进一步地,感温探头的型号为GWD100,固定装于冷却水箱与内胆之间;
[0028]进一步地,显示屏与冷却水箱外壁固定连接,并通过连接线路与感温探头电性连接;
[0029]进一步地,加热器固定装于内胆内壁底端,并与控制器电性连接。
[0030]进一步地,散热箱的外壁一侧开设有散热口,散热口的内部设置有散热扇;散热口外壁一侧通过第一转轴铰接有散热盖;散热盖内部固定连接有防护网;散热盖外壁远离第一转轴的一侧固定连接有固定块,固定块的内部贯穿有孔洞;散热箱上固定装有卡杆,卡杆与固定块上的孔洞配合扣合,将散热盖关闭。
[0031]进一步地,控制器包括有:A/D转换器、单片机和D/A转换器;
[0032]进一步地,A/D转换器的输入端与感温探头的输出端电性连接,输出端与单片机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0033]进一步地,单片机的型号为AT42QT1040

MMH,其输出端分别与D/A转换器的输入端以及显示屏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0034]进一步地,D/A转换器的输出端分别与吸水泵和电机电性连接。
[0035]本专利技术的装配和工作原理为:
[0036]1、将底座与发动机外壳固定连接,将控制器卡接在防护板内部,并在第二滑槽内
部下拉防护罩,使用固定杆进行位置固定,将控制器压紧在底板顶部,进一步对控制器进行防护和缓冲;
[0037]2、为控制器和电机接通电源,启动电机,使电机输出轴带动动力杆通过第一轴承进行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锥齿轮进行转动,使第一锥齿轮带动第二锥齿轮外壁的连接杆通过第二轴承进行转动,两个连接杆外壁的螺纹反向设置,从而带动套环进行反方向移动,进一步带动支撑杆通过第一活动轴和第二活动轴进行倾斜转动,进一步对底板进行上升或者下降,从而使活动杆通过第三滑槽在固定筒内部进行滑动,使用丝杆进行底板的位置固定,进一步调节控制器的安装位置,使控制器与发动机外壳隔离,对控制器进行稳固安装调节;
[0038]3、控制器安装完成后将其与感温探头和加热器电性连接;
[0039]4、汽车启动后,感温探头激活并快速监测内胆内部的水温,温度信号发送至控制器分析处理,当水温低于控制器的设定值时,控制器控制加热器发热并对内胆内部的冷却水预热,使发动机散热机构正常运行;
[0040]5、当发动机内部温度过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发动机温度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汽车发动机温度控制系统包括:发动机散热机构、控制器(9)、底板(10)、升降安装结构、防护结构;所述的升降安装结构与发动机外壳固定连接;所述的底板(10)装于升降安装结构上部;所述的防护结构固定装于底板(10)的上部,所述的控制器(9)固定装于底板(10)的上部,并位于防护结构的内部,且与位于发动机外部的发动机散热机构电性连接;所述的发动机散热机构包括:储水箱(1)、第一水管(2)、吸水泵(3)、冷却水箱(4)、第二水管(5)和散热箱(6);所述的蓄水箱(1)的输出端与吸水泵(3)的输入端通过第一水管(2)相连接;所述的吸水泵(3)的输出端设置有冷却水箱(4);所述的冷却水箱(4)的输出端与散热箱(6)之间通过第二水管(5)相连接;所述的升降安装结构包括:底座(15)、电机(16)、动力杆(17)、第一锥齿轮(18)、第二锥齿轮(19)、连接杆(20)、套杆(21)、第一活动轴(22)、支撑杆(23)、第二活动轴(24)、固定筒(25)、第三滑槽(26)、活动杆(27)和丝杆(28);所述的底座(15)与发动机外壳固定连接;所述的动力杆(17)装于底座(15)的内部,其两端分别通过轴承装于底座(15)两侧壁的中部;所述的动力杆(17)上设置有两个第一锥齿轮(18);所述的电机(16)固定装于底座(15)一侧外壁上,其输出端与动力杆(17)相连接,带动动力杆(17)转动;所述的连接杆(20)为两个,两个连接杆(20)的一端分别通过轴承装于底座(15)两侧壁上,另一端分别装有一个第二锥齿轮(19),两个第二锥齿轮(19)分别与两个第一锥齿轮(18)相啮合;所述的两个连接杆(20)外壁分别螺纹连接有一个套环(21);所述的支撑杆(23)为两个,支撑杆(23)的底端与套环(21)通过第一活动轴(22)相铰接,顶端与固定装于底板(10)下部通过第二活动轴(24)相铰接;所述的底座(15)的两侧外部各设置有一个固定筒(25);所述的固定筒(25)的内壁两侧均开设有第三滑槽(26);所述的活动杆(27)的外侧设置有多个螺纹孔,其底端通过滑块与第三滑槽(26)滑动连接,顶端固定装于底板(10)的底部,随底板(10)上下移动;所述的丝杆(28)通过螺纹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希才
申请(专利权)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