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机壳的支承装置及其组合件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75442 阅读:17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电脑机壳的支承装置及其组合件,其支承装置包括可拆装且相互枢转定位的第一、二座体,其中第二座体突设弹片可卡合于电脑机壳的匹配孔,甚至于两弹片间增设一较高的定位片,供先嵌入电脑机壳的定位孔,以辅助弹片的卡合。弹片内侧的第二座体设有贯穿座体上下表面的狭缝,供弹片变形移位,以利于支承装置拆装于电脑机壳。(*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脑机壳的支承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具有枢转构造的支承装置。
技术介绍
图1是现有电脑机壳支承装置的立体图,其显示该现有支承装置9于上表面靠近后端91处,突设相间隔的一第一定位片92、一第二定位片93及一第三定位片94,用以可拆装地卡合固定于一电脑机壳的对应孔(图未示)。因各定位片92、93、94具有挠性且其自由端呈倒角,因此尚可以按压方式将支承装置组装于电脑机壳;但因第一、三定位片92、94自由端分别具有朝相反方向的倒刺95、96,因此要将支承装置9拆卸脱离电脑机壳时,需先用力按压连接于第三嵌合片94的一调整片97,使第三嵌合片94的倒刺96脱离电脑机壳后,才能移动支承装置9使第一嵌合片92的倒刺95也脱离电脑机壳,此时才能将支承装置9整体与电脑机壳完全分离。此现有支承装置9不仅因调整片97附近空间小,不利调整操作,且具有倒刺95、96的两定位片92、94只有其中一个可供按压,以致不易拆卸支承装置9。尤有甚者,为了扩大支撑面积以提高支撑稳定性,现有支承装置9与电脑机壳卡合固定的角度常是使支承装置前端90突露于电脑机壳外侧;如此一来,当要翻转电脑机壳维修电脑时,又因支承装置9与电脑机壳无法相对旋转,导致支承装置前端90顶住桌面而使电脑机壳无法平放,造成维修的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脑机壳的支承装置,其具有宽广的按压调整空间,便于按压调整;并且易于组装于电脑机壳;易于拆卸脱离电脑机壳;该支承装置还可相对于电脑机壳旋转;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脑机壳与支承装置的组合,其支承装置可相对于电脑机壳旋转。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即提供一种电脑机壳的支承装置,适于支撑具有至少一匹配孔的一电脑机壳于一工作台上,其包括一第一座体,其具有一供置放于该工作台上的第一表面及相对于该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在该第二表面中设有一贯穿至该第一表面的第一枢转凸部,在该第二表面周侧具有向该第一表面延伸的多个侧壁;一第二座体,其具有一第三表面及相对于该第三表面的一第四表面,在该第三表面中突设一第二枢转凸部,用以枢转地组装于该第一枢转凸部的内侧并扣合,在该第四表面周侧具有向该第三表面延伸的多个侧壁,并在该第四表面突设一卡合部,用以卡合该电脑机壳的该匹配孔;该第二座体通过该卡合部与该电脑机壳结合成一体而不会相对转动,并通过该第二枢转凸部与该第一枢转凸部的枢接,使该第一、二座体可相对转动。进一步说,本专利技术的电脑机壳的支承装置包括一第一座体,其具有相反的第一表面及第二表面,该第二表面中向远离该第一表面方向设有一贯穿第一、二表面的第一枢转凸部,沿相反于该第一枢转凸部延伸方向,该第二表面周侧延伸形成多个侧壁,供置放于一工作台上;一第二座体,其具有相反的第三面及第四表面,该第三表面中向远离该表面方向突设一第二枢转凸部,以可枢转地组装于该第一枢转凸部的内侧并扣合,且沿该第二枢转凸部延伸方向,自该第四表面周侧延伸超过该第三表面形成比第二枢转凸部长度略短的多个侧壁,而该第四表面向远离该表面方向突设一卡合部,以可拆装地卡合于该电脑机壳的对应匹配孔;该第二座体通过该卡合部与该电脑机壳结合成一体而不会相对转动,并通过该第二枢转凸部与第一座体的枢接,使第一、二座体可相对转动而改变位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特征是电脑机壳组合的支承装置包括一第一座体及一第二座体,其中第二座体一方面与第一座体枢接,另一方面可拆装地卡合固定于电脑机壳。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电脑机壳组合件,适于置放于一工作台上,包括一壳体,具有多个平均分布的匹配孔;以及多个支承装置,各该支承装置包括一第一座体,其具有一供置放于该工作台上的第一表面及相对于该表面的一第二表面,在该第二表面中设有一贯穿至该第一表面的第一枢转凸部,在该第二表面周侧具有向该第一表面延伸的多个侧壁;一第二座体,其具有一第三表面及相对于该第三表面的一第四表面,在该第三表面中突设一第二枢转凸部,用以枢转地组装于该第一枢转凸部的内侧并扣合,在该第四表面周侧具有向该第三表面延伸且超过该第三表面的多个侧壁,并于该第四表面突设一卡合部,用以卡合该电脑机壳的该匹配孔;该第二座体通过该卡合部与该电脑机壳结合成一体而不会相对转动,并通过该第二枢转凸部与该第一枢转凸部的枢接,使该第一、二座体可相对转动。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电脑机壳支承装置的立体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脑机壳的支承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电脑机壳的支承装置中第一座体的上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电脑机壳的支承装置的立体组合图;图5为图4中第一、二座体相对旋转90度的状态图;图6为图4沿A-A线的剖视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的支承装置与电脑机壳处于支承状态的立体组合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的支承装置与电脑机壳处于收合状态的立体组合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2为本专利技术电脑机壳的支承装置的立体分解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电脑机壳的支承装置的立体组合图,图6为图4沿A-A线的剖视图,其显示一支承装置8包括一第一座体1、与第一座体1枢接的一第二座体2、及贴附于第二座体的一垫体3。第一座体1包括一体成型且厚度不同的一枢转部11、一支撑部13及两者连接处的肩部15。该枢转部11外形轮廓似舌片状,且具有在下的第一表面110及在上的第二表面111,并自第二表面111四侧向下延伸一段距离,依序形成一在前的第一侧壁112、一在左的第二侧壁113、一在后的第三侧壁114、及一在右的第四侧壁115,其中第一侧壁112为圆弧状。请再配合参考图3“本专利技术电脑机壳的支承装置中第一座体的上视图”,其显示自第二表面111向上突设一中空圆环状的第一枢转凸部12,并使该圆环中心线与第一侧壁112圆弧的曲率中心线合而为一。第一枢转凸部12内侧面等角度(本较佳实施例以90度为例)间隔地凹设多个与圆环中心线同向的纵向凹沟121,且圆环与第一表面110交接处,形成一向第二表面111方向凹陷且较大直径的凹环122。邻近相反的第二、四侧壁113、115内侧,分别具有贯穿第一、二表面110、111的一狭槽116,并使该狭槽稍微向前延伸至第一侧壁112内侧,及稍微向后延伸至第三侧壁114内侧,但左右两狭槽116并不相连通。支撑部13轮廓略呈锥形,其在上的第五表面130,自邻近枢转部11(即在后)的一端倾斜向下延伸至在前的一端;其底面向下延伸交叉肋条131至与枢转部11四侧壁112、113、114、115自由端共平面。支撑部13与枢转部11因上表面130、111高度不同所形成的肩部15为圆弧状,其曲率中心线与第一枢转凸部12的圆环中心线合而为一,其曲率半径约等于或略大于枢转部第一侧壁112的曲率半径。第二座体2的轮廓类似第一座体1的枢转部11,其具有在下的第三表面210及在上的第四表面211,自第四表面211四侧向下延伸一段距离,依序形成一在前的第五侧壁212、一在左的第六侧壁213、一在后的第七侧壁214、及一在右的第八侧壁215,且四个侧壁间以圆弧衔接。其中第五侧壁212为圆弧状,其区率半径大于曲率中心至四侧任一点的距离,且略小于第一支承装置肩部15的曲率半径。另自第三表面210向下突设一圆环状凸缘220,凸缘220内侧具有将内部空间分隔为上下两段的一封闭隔板221。在凸缘220外侧自第三表面210向下突设一第二枢转凸部23,其包括多个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脑机壳的支承装置,适于支撑具有至少一匹配孔的一电脑机壳于一工作台上,其包括: 一第一座体,其具有一供置放于该工作台上的第一表面及相对于该第一表面的一第二表面,在该第二表面中设有一贯穿至该第一表面的第一枢转凸部,在该第二表面周侧具有向该第一表面延伸的多个侧壁; 一第二座体,其具有一第三表面及相对于该第三表面的一第四表面,在该第三表面中突设一第二枢转凸部,用以枢转地组装于该第一枢转凸部的内侧并扣合,在该第四表面周侧具有向该第三表面延伸的多个侧壁,并在该第四表面突设一卡合部,用以卡合该电脑机壳的该匹配孔; 该第二座体通过该卡合部与该电脑机壳结合成一体而不会相对转动,并通过该第二枢转凸部与该第一枢转凸部的枢接,使该第一、二座体可相对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利兆康郑胜雄
申请(专利权)人:建碁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