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泥水混合物无动力物理除泥系统及除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污水处理中的泥水混合物分离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泥水混合物无动力物理除泥系统及除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污水处理中不可避免的产生污泥,泥水混合物多通过高压过膜、机械压饼的方式进行处理;此方法需要配套大量的机械设备,消耗大量的电力及人力资源导致处理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点,提供一种泥水混合物无动力物理除泥系统及除泥方法,该系统和方法通过改变泥水混合物过水方式、自然沉淀、过滤网吸附、清水溢流、自然蒸发实现物理除泥和泥水分离,降低工程成本。
[0004]本专利技术是通过改变水流状态,将紊流改为层流,去除大部分污泥;通过吸附膜吸附污泥;通过静止水流自然沉淀污泥;通过清水外溢降低含水率;通过自然蒸发干化污泥;最终实现物理除泥。该方法可实现无动力、长效、稳定的自动化运行。
[0005]一种泥水混合物无动力物理除泥系统,包括斜板沉淀池、斜板沉淀底部沉泥斗、污泥管道、污泥泵、第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泥水混合物无动力物理除泥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斜板沉淀池(1)、斜板沉淀底部沉泥斗(3)、污泥管道(5)、污泥泵(6)、第一干化池泥水混合物阀门(8)、第二干化池泥水混合物阀门(9)、第一干化池(10)、第二干化池(11)、干化池整体吸附滤网(12)、溢流口吸附滤网(13)、溢流口(14)、上清液回流管道(15)、第一干化池上清液电动阀门(16)、第二干化池上清液电动阀门(17)和供电控制单元(19);所述的污泥管道(5)开设有泥水混合物管道开孔(4);污泥管道(5)位于斜板沉淀底部沉泥斗(3)中,污泥管道(5)与污泥泵(6)连通;所述的污泥泵(6)通过污泥管道(5)与第一干化池(10)和第二干化池(11)连通,第一干化池(10)的污泥管道(5)设有第一干化池泥水混合物阀门(8),第二干化池(11)的污泥管道(5)设有第二干化池泥水混合物阀门(9),第一干化池(10)和第二干化池(11)内部均设有干化池整体吸附滤网(12),第一干化池(10)和第二干化池(11)的侧壁均布设有上清液溢流口(14)和溢流口吸附滤网(13)溢流出的上清液通过上清液回流管道(15)与斜板沉淀池(1)连通,上清液回流管道(15)位于第一干化池(10)和第二干化池(11)的溢流口(14)设有溢流口吸附滤网(13),第一干化池(10)的上清液回流管道(15)设有第一干化池上清液电动阀门(16),第二干化池(11)的上清液回流管道(15)设有第二干化池上清液电动阀门(17);供电控制单元(19)与污泥泵(6)、第一干化池上清液电动阀门(16)和第二干化池上清液电动阀门(17)电连接,供电控制单元(19)对污泥泵(6)、第一干化池上清液电动阀门(16)和第二干化池上清液电动阀门(17)实施定时控制、现场人工控制和远程控制。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水混合物无动力物理除泥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供电控制单元(19)包括电源线(20)、控制柜(21)、太阳能供电(22)、无线通讯模块(23)、云端(24)、远程PC端(25)和移动端(26);太阳能供电(22)通过电源线(20)、控制柜(21)为污泥泵(6)、第一干化池上清液电动阀门(16)和第二干化池上清液电动阀门(17)供电;控制柜(21)能实现现场人工控制、定时控制;控制柜(21)通过无线通讯模块(23)和云端(24)实现远程PC端(25)和移动端(26)控制。3.权利要求1或2所述一种泥水混合物无动力物理除泥系统的除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斜板沉淀池(1)、和底部沉泥斗(3)和污泥管道(5)构成斜板沉淀单元,用于将水流状态由层流改为紊流,物理去除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除泥;斜板沉淀单元内运行过程中的污水沿污水处理系统水流方向(2),经斜板沉淀物理除泥的泥水混合物沉淀在斜板沉淀底部沉泥斗(3),污泥管道(5)底部开设有泥水混合物管道开孔(4);经污泥管道(5)输送至泥水混合物运输单元;斜板沉淀泥水混合物除泥时间为24
‑
48h处理一次;污泥管道(5)、污泥泵(6)...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