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梁组焊工装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28479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6 07:1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驱动梁组焊工装,安装板上依次设置有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第三夹持部、第四夹持部、第五夹持部、第六夹持部、第七夹持部、第八夹持部和第九夹持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用于夹持驱动梁的驱动拉杆头,第四夹持部、第五夹持部、第七夹持部和第八夹持部用于夹持驱动梁的驱动拉杆体,第三夹持部用于支撑驱动梁的第一支耳,第六夹持部用于支撑驱动梁的第二支耳,第九夹持部用于支撑驱动梁的第三支耳,第一支耳处的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让位通槽,第二支耳处的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让位通槽,第三支耳处的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让位通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解决了在焊接驱动梁前将各焊接件相对固定的技术问题,提高了焊接质量。量。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驱动梁组焊工装


[0001]本技术涉及焊接工装
,尤其涉及驱动梁组焊工装。

技术介绍

[0002]图1所示为一种驱动梁2,驱动梁2由驱动拉杆体21和驱动拉杆头22焊接而成,在驱动拉杆体21上还焊接有第一支耳211、第二支耳212、第三支耳213。在实际焊接过程中,由于驱动拉杆体21、驱动拉杆头22、第一支耳211、第二支耳212、第三支耳213都是不规则形状,在将以上部件聚集在一起后焊接时,各部件间容易出现错位,影响了焊接的质量。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驱动梁组焊工装,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驱动梁各组件在焊接时各部件间容易出现错位,影响焊接质量的问题。
[0004]根据本技术的实施例,驱动梁组焊工装,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依次设置有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第三夹持部、第四夹持部、第五夹持部、第六夹持部、第七夹持部、第八夹持部和第九夹持部,所述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用于夹持驱动梁的驱动拉杆头,所述第四夹持部、第五夹持部、第七夹持部和第八夹持部用于夹持驱动梁的驱动拉杆体,所述第三夹持部用于支撑驱动梁的第一支耳,所述第六夹持部用于支撑驱动梁的第二支耳,所述第九夹持部用于支撑驱动梁的第三支耳,所述第一支耳处的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让位通槽,所述第二支耳处的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让位通槽,所述第三支耳处的所述安装板上设置有让位通槽。
[0005]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06]通过采用了在安装板上依次设置有第一夹持部、第二夹持部、第三夹持部、第四夹持部、第五夹持部、第六夹持部、第七夹持部、第八夹持部和第九夹持部,第一夹持部和第二夹持部用于夹持驱动梁的驱动拉杆头,第四夹持部、第五夹持部、第七夹持部和第八夹持部用于夹持驱动梁的驱动拉杆体,第三夹持部用于支撑驱动梁的第一支耳,第六夹持部用于支撑驱动梁的第二支耳,第九夹持部用于支撑驱动梁的第三支耳,其解决了在焊接驱动梁前将各焊接件相对固定的技术问题,由于焊接时各部件已经固定好,产生了焊接时各焊接件不会走位的技术效果,提高了焊接质量。
附图说明
[000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驱动梁的结构示意图。
[000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驱动梁组焊工装的结构示意图。
[0009]图3为图2的B

B剖视图。
[0010]图4为图2的C

C剖视图。
[0011]图5为图2的D

D剖视图。
[0012]图6为图2的A处放大图。
[0013]图7为图2的E

E剖视图。
[0014]图8为图2的F

F剖视图。
[0015]上述附图中:1、安装板;2、驱动梁;10、第一夹持部;20、第二夹持部;30、第三夹持部;40、第四夹持部;50、第五夹持部;60、第六夹持部;70、第七夹持部;80、第八夹持部;90、第九夹持部;11、支撑垫板;12、加强肋;13、垫板;14、加强筋;15、让位通槽;101、钩形安装块;102、垫块;103、拉手;104、第一拉杆;105、第二拉杆;106、第三拉杆;107、压杆;108、橡胶压块;201、垫支板;301、支撑板;302、耐磨条;401、安装块;501、叉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中的技术方案进一步说明。
[0017]如图1

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驱动梁组焊工装,包括安装板1,安装板1上从左到右依次焊接有第一夹持部10、第二夹持部20、第三夹持部30、第四夹持部40、第五夹持部50、第六夹持部60、第七夹持部70、第八夹持部80和第九夹持部90,第一夹持部10和第二夹持部20用于夹持驱动梁2的驱动拉杆头22,第四夹持部40、第五夹持部50、第七夹持部70和第八夹持部80用于夹持驱动梁2的驱动拉杆体21。这样就将驱动拉杆头22和驱动拉杆体21分别夹持固定住,在将两者焊接在一起时就不会出现走位的现象,提高了焊接的精度。第三夹持部30用于支撑驱动梁2的第一支耳211,第六夹持部60用于支撑驱动梁2的第二支耳212,第九夹持部90用于支撑驱动梁2的第三支耳213,第一支耳211处的安装板1上设置有让位通槽15,第二支耳212处的安装板1上也设置有让位通槽15,第三支耳213处的安装板1上也设置有让位通槽15。本实施例的详细工作过程为:首先,将驱动拉杆头22用第一夹持部10和第二夹持部20夹持固定,驱动拉杆体21用第四夹持部40、第五夹持部50、第七夹持部70和第八夹持部80夹持固定,然后将第一夹持部10和第二夹持部20焊接在一起;然后将第一支耳211、第二支耳212和第三支耳213分别用第三夹持部30、第六夹持部60和第九夹持部90固定,最后将第一支耳211、第二支耳212和第三支耳213焊接在驱动拉杆体21上。由于在焊接前对各部件进行了定位,焊接时难以出现错位问题,提高了焊接的质量。
[0018]如图3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所述驱动梁组焊工装,其中所述第一夹持部10包括钩形安装块101和夹持机构,钩形安装块101焊接在安装板1上,夹持机构包括焊接在钩形安装块101上的垫块102,垫块102的一端铰接有第一拉杆104,垫块102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三拉杆106,第一拉杆104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拉杆105,第二拉杆105的另一端与第三拉杆106铰接,第一拉杆104和第二拉杆105的铰接处还铰接有拉手103,第三拉杆106上设置有压杆107,压杆107的端部还设置有橡胶压块108。本实施例的详细工作过程为:通过推或拉拉手103,使得压杆107向下或向上运动,从而实现压紧或松开驱动梁,橡胶压块108由于弹性较大,能起到更好的压紧作用。基于上述进一步改进,由于设置的夹持机构操作方便结构简单,还产生了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0019]如图4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所述驱动梁组焊工装,其中所述第二夹持部20包括垫支板201和所述夹持机构,夹持机构与图3中的夹持机构结构相同,垫支板201固定设置在安装板1上,所述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垫支板201上。基于上述进一步改进,由于设置的夹持机构操作方便结构简单,还产生了提高工作效率的效果。
[0020]如图7所示,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所述驱动梁组焊工装,其中所述第四
夹持部40包括安装块401和所述夹持机构,夹持机构与图3中的夹持机构结构相同,安装块401固定设置在安装板1上,夹持机构设置在安装块401上。安装板1后设置有加强筋14。
[0021]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所述驱动梁组焊工装,其中所述第七夹持部70包括支撑垫块和所述夹持机构,支撑垫块固定设置在安装板1上,夹持机构设置在支撑垫块上。第七夹持部70的结构与第四夹持部相同。
[0022]如图5

6,根据本技术的另一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驱动梁组焊工装,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板(1),所述安装板(1)上依次设置有第一夹持部(10)、第二夹持部(20)、第三夹持部(30)、第四夹持部(40)、第五夹持部(50)、第六夹持部(60)、第七夹持部(70)、第八夹持部(80)和第九夹持部(90),所述第一夹持部(10)和第二夹持部(20)用于夹持驱动梁(2)的驱动拉杆头(22),所述第四夹持部(40)、第五夹持部(50)、第七夹持部(70)和第八夹持部(80)用于夹持驱动梁(2)的驱动拉杆体(21),所述第三夹持部(30)用于支撑驱动梁(2)的第一支耳(211),所述第六夹持部(60)用于支撑驱动梁(2)的第二支耳(212),所述第九夹持部(90)用于支撑驱动梁(2)的第三支耳(213),所述第一支耳(211)处的所述安装板(1)上设置有让位通槽,所述第二支耳(212)处的所述安装板(1)上设置有让位通槽,所述第三支耳(213)处的所述安装板(1)上设置有让位通槽。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梁组焊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部(10)包括钩形安装块(101)和夹持机构,所述钩形安装块(101)固定设置在所述安装板(1)上,所述夹持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钩形安装块(101)上的垫块(102),所述垫块(102)的一端铰接有第一拉杆(104),所述垫块(102)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三拉杆(106),所述第一拉杆(104)的另一端铰接有第二拉杆(105),所述第二拉杆(10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三拉杆(106)铰接,所述第一拉杆(104)和所述第二拉杆(105)的铰接处还铰接有拉手(103),所述第三拉杆(106)上设置有压杆(107),所述压杆(107)的端部还设置有橡胶压块(108)。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梁组焊工装,其特征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元江霍迎春聂夫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纳川海隅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