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车头调节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709838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6-05 23:4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摩托车车头调节组件,涉及机动车技术领域,包括支架,所述支架的底部安装有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的底部安装有减震装置,所述支架的两端均安装有转动装置,所述转动装置包括装置外壳,所述装置外壳的一侧内壁安装有第一固定块,所述第一固定块的右侧通过第一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杆,所述第一转杆的右端焊接有第一连接杆。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中,通过转动第一转盘使第一连接杆转动,通过第一连接杆转动使第一螺纹杆转动,通过第一螺纹杆转动使第一限位块移动,从而解决调节把手的角度,通过转动第二转盘使滑板上下移动,从而解决调节高度问题,通过把手处安装保暖手套,从而解决冬天骑行冻手问题。而解决冬天骑行冻手问题。而解决冬天骑行冻手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摩托车车头调节组件


[0001]本技术涉及机动车
,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车头调节组件。

技术介绍

[0002]摩托车,由汽油机驱动,靠手把操纵前轮转向的两轮或三轮车,轻便灵活,行驶迅速,广泛用于巡逻、客货运输等,也用作体育运动器械,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摩托车分为街车,公路赛摩托车,越野摩托车,巡航车,旅行车等;
[0003]但是现有的摩托车车头在使用中,一般很少有能调节把手张开大小的角度,有些时候在一些身高不高或者手臂不长的使用者在使用中,有些时候操作摩托车时,比较难以控制,而且有些身高过高的使用者在使用时,把手不高就需要使用者长时间弯腰骑行,很容易造成疲劳驾驶,而且在冬天时,有时候忘记带手套,在骑行时就很冻手,容易造成手部冻伤。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解决了调节把手张开大小的角度问题,通过保暖手套防止在骑行时冻手,通过升降装置使把手的高度可调节,解决身高过高的使用时需要弯腰的问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摩托车车头调节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摩托车车头调节组件,包括支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1)的底部安装有升降装置(3),所述升降装置(3)的底部安装有减震装置(4),所述支架(1)的两端均安装有转动装置(2),所述转动装置(2)包括装置外壳(201),所述装置外壳(201)的一侧内壁安装有第一固定块(202),所述第一固定块(202)的右侧通过第一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一转杆(203),所述第一转杆(203)的右端焊接有第一连接杆(204),所述第一连接杆(204)的右端贯穿至装置外壳(201)的外部,所述第一连接杆(204)的右端焊接有第一转盘(206),所述第一连接杆(204)的左端套设有第一锥形齿轮(205),所述装置外壳(201)的底部开设有第一圆形通孔,且第一圆形通孔的内壁转动连接有第一螺纹杆(207),所述第一螺纹杆(207)的外侧螺纹套设有第一螺纹管(2012),所述第一螺纹杆(207)的顶端套设有第二锥形齿轮(208),且第二锥形齿轮(208)和第一锥形齿轮(205)啮合连接,所述第一螺纹杆(207)的底端焊接有第二转杆(209),所述第二转杆(209)的底端通过第二轴承转动连接有第二固定块(2010),所述第二固定块(2010)的底部焊接有第一固定杆(2011),所述第一固定杆(2011)的外侧滑动套设有两个第一滑动管(2014),两个所述第一滑动管(2014)的顶部均通过第一转轴转动连接有第二连接杆(2013),两个所述第二连接杆(2013)的顶端均通过第二转轴均与第一螺纹管(2012)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固定杆(2011)的两端均滑动套设有有第一限位块(2015),所述第一限位块(2015)的一端与第一滑动管(2014)焊接,所述装置外壳(201)的底部安装有防护外壳(2016),所述防护外壳(2016)的内壁开设多个有第一限位槽(2017),两个所述第一限位块(2015)的一端均滑动至第一限位槽(2017)的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摩托车车头调节组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转动装置(2)的顶部均安装有把手(5),两个所述把手(5)的外侧均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廖小林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大舟机械制造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